第两百八十五章 镇辽总兵

“唉!”从布杨古那里了解了明军北路军失败的经过后,李宏宇心中不由得暗中叹了·

他一直奇怪明军的三路大军短短五天时间里就被后金军打得溃败而逃,现在看来明军败得不冤枉,除了天气、指挥等方面的因素外,后金军的战法将明军死死地克制住。

这使得过分依赖在实战中有着很大局限性火器的明军就像是猎物一样,被后金军用硬弓围着狩猎式的攻击打得豪无还手之力,反而是明军的冷兵器部队给后金军造成了不少的麻烦。

如果明军的火器部队和冷兵器部队能密切配合的话,那么后金军想要打赢萨尔浒大战并不容易。

可惜,明军的南路军、北路军和西路军的诸兵种之间根本就没有配合,火器部队和冷兵器部队甚至各自为战,最终被后金军各个击破。

归根结底,李宏宇认为萨尔浒大战之所以失败的最住要原因是明军太过轻敌,认为后金军不过是边疆的一群蛮夷之兵而已,面对明军的进攻肯定会土崩瓦解。

因此,明军根本就没有对后金军的战法和优势进行了解,同时也低估了后金军反抗的决心。

于是,在诸多内部和外界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明军在萨尔浒的惨败,使得后金军凭借着这一场大胜打开了西进的通道,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地席卷了辽东和辽西,兵锋直指山海关下。

“布杨古贝勒,你觉得努尔哈赤手下那些被他吞并的女真部族是否跟他一条心?”除了后金军的战法和战斗力外,李宏宇还关心一件事情,于是望着布杨古沉声说道,想要知道努尔哈赤是否能驾驭那些被他兼并的部落。

“哼!”布杨古闻言顿时冷笑了一声,一脸不屑地说道,“那些部族的人只不过忌惮努尔哈赤的淫威罢了,努尔哈赤杀了他们的首领后把他们收编进自己的部族,让自己部族的人统治他们,他们是迫不得已顺从,有机会的话绝对会反了。”

“你们叶赫部以前跟那些部族的关系如何?”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然后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们叶赫部为了抑制努尔哈赤的野蛮扩张欺负其他部族,曾经与他们建州打了多年,不少女真部族都与我们叶赫结盟。”

布杨古闻言脸上顿时闪过一丝傲然的神色,随后颇为惋惜地说道,“可惜老天无眼,努尔哈赤的运气太好了,让我等没能杀了他,以至于成为今日的祸患。·”

“布杨古贝勒,努尔哈赤的好运气会用到头的,只要你们叶赫部在那么被努尔哈赤吞并的那些部族的女真人就不会真心臣服于他。”

李宏宇知道布杨古因为父亲被努尔哈赤所杀,故而对努尔哈赤恨之入骨,于是微笑着安慰道,“我们大明有句老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本官相信你们叶赫部迟早会灭了他们建州部!”

“承巡抚大人吉言,以后还望大人多多关照。”布杨古闻言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敬向了李宏宇。

李宏宇不仅是叶赫部认识的级别最高的大明官员,而且还是对叶赫部最好的大明官员,故而布杨古和金台石自然要结交李宏宇了,他们这么一迁徙以后就将寄人篱下,故而需要找个靠山,而李宏宇无疑就是那个值得他们信赖和依靠的人。

别的不说,单单李宏宇能前来叶赫部的驻地来劝说金台石和布杨古迁徙,就足以说明李宏宇对叶赫部的重视,与辽东大明的其他官员截然不同。

如果东哥再年轻二十岁的话,布杨古绝对会把东哥嫁给李宏宇,李宏宇乃大明堂堂的新科状元,皇帝面前的红人,可谓文武双全,一定能征服心高气傲的东哥。

几天后,铁岭。

开原陷落后,铁岭便成为了辽北的一座孤城,这座大明在辽北仅次于开原的军事重镇素有沈阳“北门之钥”之称,距离沈阳仅一百三四十里,由此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此时此刻,铁岭城四门紧闭,戒备森严,自从后金军攻占了开原,城里的军民就笼罩在了一股紧张压抑的氛围中。

开原和铁岭是大明在辽东的两个重镇,一旦有失不仅使得后金打开了南下之路,而且还危及到了沈阳的安危。

明朝时,九边重镇地区的军事城堡分五个类型,即: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

其中,九边重镇的治所和都司、行都司治所所在的城池叫做镇城,路城既是“镇”以下各“路”的治所所在策城池,卫城是要害地区的城池。

至于所城和堡城,指的是地方上常规的两座城池,既卫所所在的城池,其中清河堡就属于堡城。

在辽东有两座镇城,一座是辽东镇治所所在的广宁城,另外一座是辽阳都司治所所在的辽阳城。

沈阳城和开原城是辽东诸路城之首,而沈阳城的城防最为坚固,由于承担着监视和抵御辽东女真人的重任,守护辽东北部地区的安危,故而经过多年来的修建它的城防甚至比辽阳和广宁还要坚固。

朝中的大臣也知道开原和铁岭的重要,但由于大明在辽东兵力不足,文武大臣们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办法,他们总不能让援兵插上翅膀飞过去,可后金不会给朝廷调集兵力的时间,一定会趁机拿下开原和铁岭。

故而,在援军无法及时抵达的情形下,朝廷只能从镇守开原和铁岭的将领上打主意。

众所周知,李成梁久镇辽东在辽人心中威望极高,女真人当年更是闻其名则胆寒,如今李成梁虽然去世但他的后人还在,故而李成梁的后人在朝廷的官员看来就成为了保护开原和铁岭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成梁有九子,其军事造诣属长子李如松最高,其次是五子李如梅,不过很可惜两人已经相继战死,尤其是长子李如松最像李成梁堪称一代勐将。

因此,经过朝廷官员们的商议,决定调李成梁三子李如桢去辽东镇守沈阳,担任镇辽总兵,一旦开原和铁岭有变就尤其率军去支援,这样一来或许事情能有转机,毕竟女真人以前被李成梁给打怕了,说不定李如桢去了能使得后金军有所忌惮。

可惜的是,在李如桢前去沈阳的路上开原已经失守,朝廷的决策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除了在萨尔浒之战中不战而退的李如柏外,李如桢的资和官位是在世的李家子弟中最高的。

因为李成梁功勋卓着,所以李如桢年轻时得以进入锦衣卫,近四十年来凭借着老爹的功劳升至亲军都护府右都督,并且成为了锦衣卫的掌卫事,也是人们常说的锦衣卫都督。

明朝中前期,锦衣卫的最高官职是正三品的指挥使,不过明朝中期以后,随着锦衣卫职能的扩大,锦衣卫里的里的官职开始有了变化,设立了都指挥使和都督来负责锦衣卫的事务。

而且,锦衣卫的官职逐渐成为了皇帝给有功之人和亲近之人的赏赐,尤其是勋贵子弟更是有不少人在锦衣卫里挂职,也就是有官无职,可以拿相应的薪俸但不在锦衣卫衙门里当差。

后世的一些史料上时常会出现锦衣卫同一官职在同一时期出现数个就任者,实际上除了一个管事的外,其他的都是挂职的人。

这就像大明的加衔一样,容易给人造成混乱。

例如,同一时期出现几个不同的礼部尚书,除了一个是在礼部担任实职负责礼部衙门的事务外,其他人的礼部尚书只是加衔而已,用意表明所有者的官阶和地位,并不是在礼部任职。

这一点在内阁的阁员身上最为突出,由于内阁的大学士是正五品,故而为了使得阁员们的级别能与六部堂官相抗衡,故而内阁阁员都会有六部尚书或者六部侍郎的加衔。

按照规定,内阁阁员不能在朝廷各大部院衙门掌事,是皇帝专门用来制衡各大部院的机构。

从史上来看,内阁和六部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互不统属,平起平坐,不会不出现有人既是内阁阁员又是六部堂官的事情。

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和内阁的首辅谁在朝中的话语权高要比拼资,谁的资高那么谁就会在对抗中占据优势,但也仅仅是占据优势而已。

内阁唯一能死死压住六部的时期是万年间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六部被内阁吃得死死的,不过张居正死后内阁无法再压制住六部,反而是六部变得更加强势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之所以能压制六部,是因为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交好,又得到太后的支持。

这使得原本由司礼监代皇帝行使的决策权、内阁的建议权与六部的行政权统归张居正一身,大权独揽,成为了大明史上的无冕之相。

万皇帝后来之所以要清算张居正,与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的僭越关系密切,毕竟君权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禁脔,无论张居正是为了私心也好还是锐意改革也罢,都触犯了皇帝的“逆鳞”,在封建社会绝对是“大逆”之举。

可以想象出,年幼的万皇帝在独揽军政大权的张居正面前是何等的小心谨慎,说不定还会因为做错了事情被呵斥,这份如履薄冰的心情非常人所能体验到。

虽然年幼时的万皇帝对此无可奈何,不过待他亲政尤其是张居正死后情形就不一样了。

所谓人走茶凉,张居正的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他的那些政敌们吹响反攻号角的时机,由此一来张居正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内阁和六部的关系并不像民间所传的那样是上下级的统属,而是平级的制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