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调兵遣将
高峰毫不迟疑,令人拿出印信来证明,对于这种忠勇之人,他也没想着去唬弄。
关胜看到印信,确认无疑,急忙喝退众人,滚鞍下马,行礼道:“不知安抚使大人驾到,多有得罪。”
安抚使一职可是正好管住济南府的,而且高峰还有其它的重要头衔,无论哪一个,都不是关胜这个小小的指挥使可以比拟的,就算高峰看上去年纪轻轻,他也不敢怠慢。
高峰急忙上前,把他扶住问道:“你先前所说的巡视是怎么回事?”
关胜听问,面有愧色地答道:“齐州一带本来平和,只因近年宋江等人闹得凶,以至影响到了齐州,如今不但宋江一行为祸,还有一些匪徒也趁机暴乱,使得齐州愈发纷乱,为了清除匪患,我部厢军组成了巡逻队,每日在境内巡查监视。”
这是应该的,高峰点了点头,脑子却转到了其它地方。按水浒传中的说法,关胜是一百零八将之一,是造反派。如今却是剿匪的指挥官,二者的差别何其大矣!
想到这里,他嘿嘿一笑,问道:“关指挥使,你是不是关羽的后人”
水浒传中把关胜作为关羽的后人来讲,对此高峰一直心存疑惑,这才问了出来。
关胜听得一愣,想不到高峰竟然问出这种问题,他很难回答。
尴尬了一阵,关胜讪讪地说道:“这个,无从考证,但是,由于我也用大刀,而且脸现红色,众人皆戏说我为关圣人之后,实则是空穴来风。”
呵呵!高峰暗笑一声,原来是大家的戏言,如今这个千古迷案总算是堪破了。不过,表面上看,它也不是无稽之谈,关胜无论是形象,还是使用的武器,都不由自主地令人想起关圣人,说他是关圣人之后也不为过。
再者说,史上的关胜也是忠君报国的模范,更容易让人把他与关羽联系在一起。
抛开这个话题,高峰又问了起来:“济南府有多少兵”
“三千厢兵。”关胜答道。
这么少!高峰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他没想到一个州府只有这么点兵马,怪不得无法挡住宋江。
只是不对呀,史书上说,上万兵马也挡不住宋江等人,这上万兵马哪里来的?
随即高峰便明白了,还真有上万兵马。
宋江一行人辗转到过十多个州府,就算每个州府只有一千兵士,也有上万人了,何况有些州府还不止这些人。
高峰更明白为何上那么多人拿宋江没有办法了。官兵的作战能力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州自成体系,谁也不去管别州的事,不光不可能派兵追到别的州府去,连信息也不共享,这就导致了宋江等人可以轻松地跑来跑去、有恃无恐地为所欲为,毕竟仅靠一州之力还不能拿他怎么样。
看高峰在皱眉,关胜急忙补充了一句:“三千厢兵还是因为宋江造反新增了兵员、补齐了缺额,若是以前,一千都不到。”
啊!高峰再次吃惊,他单知道宋朝的****,没想到会**到如此程度,这种吃空饷的事也会发生。
为何关胜一说,高峰就这么想呢?事情还得从宋朝的兵役制说起。
宋史兵志云:“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这就是禁军、厢军、乡兵的由来,用后世的话说,禁军就是正规军,厢军是地方部队,乡兵则是民兵或预备役。而高峰任知县时筹备的就是乡兵。
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定,宋朝对驻军也有要求。宋初禁军有20万,10万守卫京师,10万分驻各地。“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也就是说,禁军的分配一般保持在京师与地方持平的线上,这样内外制衡,才不会发生变乱。只是后来北方和西北战事不断,禁军便逐渐调集到了京师和北方及西北去了。
当然,一些大的州府和重要关口还是有禁军的,比如应天府、大名府等地。
各地最重要的守护力量就是厢军。对厢军的人数朝廷也有限制。小郡不超过千人,大郡不超过三千人,边郡军州不得超过一万五千人。这就限死了各地兵士的人数。
虽然如此,但是宋朝冗兵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很严重,其原因又在哪里?
首先,宋军是募兵制,一经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这就使宋朝供养了大量的老弱病残的军士。
其次,除了正常的募兵外,天灾、战乱所导致无处谋生的难民,刺配到各地的犯人也都是兵员的主要来源,在某些灾年,兵员数量将会急剧增加。
再有,到了赵佶时代,****已达到极至。军队编制大幅增加了,但缺额不齐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好处便是可以侵吞军饷。比如,三衙所统京师之兵数应为十余万人,可实际上只有三万人,多余的军饷便落入了贪官污吏的手中。
京师如此,各地更加不堪,虚报兵员数量,侵占厢兵军饷的现象更加有恃无恐。
济南府不算小府,而且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按说应是编制三千厢兵的,可实际上它平时的厢兵还不到千人,这中间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
无论以前存在什么问题,高峰也不想追究,他不知道其中的水有多深,不敢轻易踏进去。不过,现在接手了,他自然不可能再任其下去,下一步整顿军务势在必行。
当然了,其它的都是后话,他现在最关键的是赶紧调兵遣将,好及早解决宋江的事情。
“关指挥使,请你安排几名亲信,护送我的手下前往青、淄、维等州,调其厢军齐聚济南府,同时集结本地厢军随时听用。”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