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疑踪再现

姚波出了县衙之后回家安顿好父母以及寡嫂,而县太爷惜他忠义特意在县衙中给他安排了一份差事的消息不胫而走,蒙城县的士子百姓除了羡慕姚波的好运气外更多的是赞叹李奕仁义。

不过凡是有利也有弊,姚波得了李奕的赏识而进入县衙户房书办,摆明了是县太爷安插在户房当中的一颗钉子,那肖华作为户房的主事人,对姚波自然是没有好脸色,只不过是顾忌着李奕的面子不敢开除他,可在日常的工作给他中穿小鞋是免不了的。姚波自进了户房后是三日一小训五日一大训,有时候众目睽睽之下把姚波训的面红耳赤下不来台。

这一切李奕自然是看在眼里,不过他并没出手乃至出口劝诫肖华,因为在李奕看来机会已经给你了,若姚波自己抓不住那也怪不得旁人,好在那姚波颇为硬气,不管肖华如何责骂,依旧是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本职工作,这倒让李奕觉得自己果真没有看错人。

这一日李奕正在后衙办公,吴为拿着一叠账单进来。

“先生面露忧色,何事如此纠结?”李奕抬头看到吴为面带忧色的走进屋内,放下手中的毛笔问道。

“是好事也是坏事,大人请看?”吴为坐下后把手中的账本递了过去。

“这些账本是?”李奕疑惑的问道。

“大人仔细看看。”吴为点头示意道。

李奕翻看账本仔细看了起来,这账本是蒙城县崇祯五年崇祯六年的户房账本,不过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这账本有何问题?”李奕看了半天之后没发现什么问题,越发的疑惑了。

“这账本记录了我蒙城县这几年所有钱粮收支情况,粗看下来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大人再看看这个就明白了。”吴为又递过来一份账本。

李奕接过另一本账本一看就明白了,两份账本记录的都是蒙城县的钱粮收支情况,可两本账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本账本上面显示蒙城县的账目收支情况毫无问题,账目清晰并没有异常。而第二本账本上面则详细记录了蒙城县应该收取的税银和实际收取的税银,这两项数据相差甚大,按照一般惯例税银的火耗也就两成左右,而蒙城县的火耗达到了八成,也就是说蒙城县的税银收上来之后除了上交国库之外,有八成进了蒙城县各级官吏们的口袋,这其中拿的最多的当然是吴仁建。

“这东西哪里来的?”李奕看到如此触目惊心的贪腐,心中虽然愤怒异常,可还是没有失去理智。

“正是那姚波送过来的,根据姚波的说法是户房的另一个和他要好的书办给他的,那书办不忍他日日被肖华折磨,才把这东西给他,有了这东西就可以整倒肖华了。”吴为据实回答道。

“先生看过这两本账本没有?”李奕不知可否的问道。

“来之前我已经粗略的翻了几页。”吴为回答道。

“感觉如何?”李奕继续问道。

”触目惊心,蒙城县的钱粮有一半进到私人的口袋里。”吴为平静的回答道。

“没错,触目惊心啊,我刚看到这份东西的时候也觉得触目惊心愤怒异常,当今天下危急,朝廷为平定建奴和闯贼,特意增加剿饷和辽饷,可没想到这银子没进国库反而进了这些硕鼠的口袋里,这些人着实该杀,可我真要以这账本为依据抓人将会如何?”李奕沉声问道。

“众叛亲离,大人在官场没有立足之地。”吴为毫不含糊的回答道。

“是啊,本官月俸不过七石五斗大米,你这师爷压根就没有俸禄,这衙门上上下下几百口人靠朝廷俸禄不说养家糊口,维持自身温饱都够呛,整个衙门的吃喝拉撒都靠这贪污瞒下来的银子,若咱们想在这上面做文章,那就犯了众怒。这东西是把利剑,伤人也伤己。”李奕无奈的说道。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给老朱家这皇帝打工是最惨的,工资少不说还得时常提防掉脑袋,明朝初年贪污六十两就剥皮萱草,城隍庙里不止供着城隍老爷还挂着不少稻草人,可就这也挡不住官员们上下其手。原因就是明朝官员俸禄低的简直令人发指,不说发家致富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朱元璋巴不得天下读书人白给他老朱家打工,可这怎么可能。所以这种高压政策随着朱元璋的死去而很快就消亡,但老朱元璋虽然死了这官员的俸禄可不能加,因为这是祖制,但麻烦来了衙门的人员逐渐增加,费用也必须要增加,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前那点俸禄就只够塞牙缝,没办法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官员手里有权那就只能靠权利挣银子了,这也就是淋尖踢斛和火耗的由来。所以说明朝中后期的官员是无官不贪,历史上那些素有廉名的官员只是拿自己该拿的那一份,多了我也不要。而那肖华和吴仁建就是借着这种官场的陋规大肆敛财,虽说有一部分是分摊到衙门的日常运行当中,可有很大一部分都进了自己的口袋,不过查起来还真有点投鼠忌器,毕竟大家都有份,谁也跑不掉。

“大人所虑甚是,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姚波刚进县衙没多久,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查到如此隐秘的东西,必是有人借那书办的手递给姚波,而姚波为报大人知遇之恩,必会把这东西传给大人,就是想大人用此物整倒吴仁建,然后振臂一呼把大人赶出蒙城县。”吴为分析道。

“这人还真够狠啊,不光想整倒吴仁建,还想把咱们踢出蒙城县。”李奕冷声说道。

“不错,这人好算计,想让我们跟吴仁建翁蚌相争他做那得利的渔夫。”吴为附和道。

“他想当渔夫,咱们偏不让他如意。”李奕说道。

“大人的意思是就这么算了?”吴为试着问道。

“这么好一件东西不用太可惜了,不过用之前我得知道到底是谁想当这渔夫,咱们先按兵不动,你再吩咐罗明叫他盯死了那书办,看他跟谁有接触,查清楚这人到底是谁,至于这账本暂且留下,咱们细细研究,看能不能尽量缩小打击面。”李奕沉声道。

“好,我这就去办。”吴为领命而去。

李奕一个人在书房仔细研究起两本账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综合管理人才,为迎接审计部门的调查,特意学过一点财务知识。既然已经确定这账本有问题,那李奕就得运用现代的财务知识,把肖华和吴仁建贪污的钱粮查清楚,只要弄清楚这银子的走向,不愁找不出他们的把柄。

明代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也就是俗称的流水账,只单纯的记录银钱的收支情况,但已购入的材料物资的耗用,因为不涉及钱款支出,是不会记在账上的。这就无法反应实际的财务情况,做假账的人只要做到收支平衡,外人是很难查出里面的问题所在。而另外一本账本记录的则是朝廷应收取的税银和实际收取的税银,而没有记录银钱的具体流向,看来这人也不清楚这银子具体花在哪里,看这状况似乎是个死局,不过李奕有办法破这个死局。

前世的李奕在为期一个月的财务培训班里,除了喝酒打麻将之外还学到了一项现代财务的基本知识,那就是复式记账法,按照复式记账法原则有收必有付,收付必相等,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资产、负债和权益等经济要素的相应变动,但无论如何变动,都逃不过有收必有付,收付必相等这八个字,这样一来钱粮的来龙去脉都将一清二楚,有了具体的账目明细,不愁抓不住那吴仁建的把柄。

当下李奕仔细回忆那一个月的学习成果,拿起纸笔准备梳理蒙城县的账目,不过这个复式记账方法太过繁琐,而李奕当年本来就学艺不精,再加上已经多年未用,为弄清楚这个账目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此期间罗明跟踪那个书办终于有了眉目。

李奕先清理蒙城县的进项,蒙城县一年应该缴纳的赋税超过一万两,这其中除了一条鞭法规定的钱粮之外,朝廷又规定百姓必须缴纳辽饷和剿饷,这样一来一条鞭法名存实亡,百姓不得不在原来赋税的基础上继续交税,当代很多大儒反对一条鞭法也就是这个原因,赋税层层叠加,百姓苦不堪言,可作为行政管理的知县来说,征税是一项很重要的业绩考核标准,再加上交的越多截留的也就越多,地方官在交税这方面是很尽力的。吴仁建为什么能在蒙城县一手遮天,跟他每年积极上缴赋税有很大关系。

李奕清理支出时发现,不得不说这肖华和吴仁建很会做人,好处并不一个人独享,借着给大家谋福利的幌子大肆的贪污,李奕虽然知道此处有猫腻但不得不放弃查下去。不过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复式记账法李奕用的是越发的熟练,就在查账进行到第七天的时候,李奕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吴仁建垮台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