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血战壶关(下)
唐军抓住了隋军士人数太少、无法轮番守城,从而筋疲力尽的弱点,天刚亮便发动了进攻,
五千唐军弓弩手为先锋,列队为九排,浩浩荡荡向城关杀来,他们高举盾牌,抵挡住了城头密集射来的弓箭。
而在他们身后是五千最精锐的士兵,他们才是攻城战真正的主力。
当进入距离壶关城墙百步内时,城头上的弓弩手同时发射了,一千支强大的箭雨呼啸着向唐军射去,唐军刷地竖起了盾牌,形成无数道盾墙,力量强劲的箭矢噼噼啪啪射在盾墙上,发出一连串‘哚!哚!哚!’的响声,大部分都钉射在盾牌之上。
这就是经验,在经历了一次次血战后,双方都会发现对方的弱点而加以利用,城头没有投石机的巨石冲击力,唐军对付城头射下箭雨就会从容得多,李孝恭身经数十战,他知道该怎么对付城头弓弩。
五千唐军弓弩手在躲过隋军的第一波箭雨后便开始了反击,他们同时向城头放箭,密集如蝗虫般的箭矢铺天盖地射向城头,压得城头上的隋军士兵抬不起头。
这时,唐军大营内吹响了低沉的号角声,后面整兵以待的五千唐军精锐士兵扛着数十架刚刚造好的攻城梯如潮水般地向城头杀来。
但隋军士兵同样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很多士兵,包括最初的主将赵平就是死在城下射来的密集弓箭中,城下的弓弩造成了他们最大的伤亡。
所以隋军士兵不会和城下唐军对射,当城下铺天盖地的箭矢射来之时,他们立刻躲在城垛背后,蹲在地上用抛物线盲射或者在射击孔中放箭,这便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但当唐军士兵开始大举攻城,城头弓弩手就会停止射箭,他们开始用长矛和滚木进行反击。
斜角向下的射击孔便成了攻城唐军的噩梦,当唐军士兵在全神贯注和城头士兵搏斗之时,下方的射击孔会突然刺出一根长矛,直接刺穿唐军士兵的下身,令人防不胜防。
攻城唐军士兵几乎有一半都是死在射击孔的偷袭上,而且它极为隐秘,被刺中的唐军士兵已无法提醒后面的士兵,而是惨叫着摔下城去。
五千唐军士兵已经攻至,隋军的弩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威力,唐军的第一个方阵军便冲到了城下,‘轰隆!’一声,在壕沟前搭上了木筏,将一架架梯子竖向城墙。
城头上射击孔内顿时千箭齐发,一段段滚木从城头砸下,箭如密雨,木如冰雹,最先冲过护城河地近千名唐军士兵被箭射中,被滚木砸中,骨断筋折,哀嚎一片。
这时唐军弓弩手也开始反击了,他们两人一组,一人举盾,一人射击,箭矢铺天盖地向城上射去,上下密集的箭矢形成了一片箭网。
随着几十架城梯先后搭上了城墙,唐军士兵蜂拥而上,五千精锐士兵全面投入了战场,此时唐军已经投入一万人,而隋军只有千余人,以一敌十的悬殊比例和唐军进行殊死血战。
十几架城梯上的士兵先后被泼了毒油,攻城梯上顿时响起一片惨叫声,城梯上的百余名唐军士兵被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毒汁灼烧得难以忍受,毒性迅猛发作,痛苦万分的士兵纷纷跳下城梯
在城墙另一边,两名隋军士兵拎着坩埚,用铁勺舀起坩埚中熔化的铁汁向城梯上唐军士兵群泼散而去
在几处唐军重点进攻之处,不断有凶悍的唐军士兵冲上城头,又不断被顽强而英勇的隋军杀下去,双方血肉横飞,生死以搏,一名隋军队正被长矛刺穿了胸膛,他迸发出最后的力量,抱着唐军士兵一起摔下了城墙一场血腥而残酷的攻防战在壶关进行。
唐军士兵就仿佛来自地狱的魔鬼军团,拿下壶关已经成为他们唯一的信念,他们杀红了眼,又有五千士兵投入了战斗,他们已经不顾死亡,用尽了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杀上城头。
吊桥下,张亮亲自带领数百名士兵搬运尸体,两边有三千唐军弓弩手压制住城头的隋军士兵,掩护张亮的行动。
不到半个时辰,上千具尸体堆积成两丈高的尸山,张亮大喝一声,一手提大刀,一手执盾,踩着堆积如山的唐军士兵的尸体爬上了吊桥,后面十几名唐军士兵也跟随他爬上吊桥,他们奋力砍烂了拉拽护城桥的铁楔木头,长链脱飞,护城桥轰然倒塌
护城桥倒下使战局开始急转直下了,李孝恭看到了攻破壶关的希望,他厉声喝令:“攻城槌上!”
百名披着铁锁甲的唐军士兵抱着近十丈长的撞城巨木,在数百面盾牌的密集防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向城门冲击,城头上隋军的弓箭、滚木、铁汁都无法撼动这只百足铁甲虫。
“轰!”
城门在晃动,壶关在颤抖,城砖和泥土扑簌簌落下,铁甲百足虫再次后退数十步,在一阵如野兽般的嗷叫声中,巨木携带着万斤的力量,再一次向壶关门疯狂地冲去。
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闷响,城墙在剧烈晃动,城上隋军士兵站立不稳,纷纷跌倒,壶关大门已经摇摇欲坠,壶关的失陷眼看难以避免,许多隋军士兵都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然而而就在此时,身后的山谷内忽然传来了低沉的号角声,俨如横扫山谷的风暴,响彻山中的雷鸣。
尉迟恭亲率一万援军在最关键的时刻杀到了壶关。
正在大营内督战的李孝恭听见了山谷内传来的号角声,他一句话也说不出,半晌才长长地叹息一声,“天意如此啊!”
中都,科举考试已经过去了十天,终于到了发榜的日子,这次科举考试,中都和长安一共有九万人参加,其中中都四万七千人,而长安则是四万两千人,两地人数相仿,而录取也惊人的一致,都是录取一百人。
另外中都的太学将招收五千名优秀的士子就读,长安也同样模仿,招收四千余人在太学读,两地太学都提供免费食宿和每月粮食补贴,两座都城无形中的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明天就是发榜的日子,这两****内都在忙碌此事,中午时分,在内史省天赐楼内,十几名重臣高官正在协商录取名单之事。
张铉此时在高句丽率军作战,他无法参与规模盛大的首次科举,张铉便任命吏部尚韦云起为主考官,卢倬和杜淹为副考官,又令六部尚和内史、门下两省高官组成合议团,共同决定录取名单,同时令御史台负责全程监督,确保此次科举录取的公正。
合议团的主事为内史令苏威,苏威除了在重大事件中敢于坚持原则外,在其他朝务诸事中都喜欢当和事佬,这次科举对他而言也谈不上什么重大事件,所以他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善于和稀泥的本色。
虽然张铉要求公正录取,但事实上很难办到,很简单,如果被录取士子都集中在河北地区,那对别的地区士子就显得不公平,由于参考士子和各地世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就会打击各地士族对中都的支持度,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众人一致决定,进行地区名额分配。
但在具体名额分配上,众人的意见却起了分歧,卢倬和崔焕代表着河北士族的利益,他们要求河北士子名额占到四成,而裴矩代表并州士族利益,韦云起则代表山东士族利益,郑善果则代表了中原士族利益,萧瑀和虞世南同为江南士子代言,希望不要忘记南方,就连一贯和稀泥的苏威,言语中也不免有几分偏向关陇士族。
不过争吵归争吵,但最后还是要拿出一个方案来,苏威便在这时发挥了他和事佬的天赋。
苏威重重咳嗽一声,对窃窃私语的众人道:“大家安静一下吧!”
众人渐渐安静下来,苏威这才缓缓道:“明天就要发榜了,我们还在争论,这样可不行,而且齐王殿下临走时再三叮嘱,要我们把这件事办妥,可我们一连两天都在争论中度过,这样可是辜负了齐王殿下对我们信任,这样吧!我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大家表决,赞成者超过半数就通过,大家看看是否同意。”
韦云起点点头道:“苏相国说得对,这样争论下去不会有结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们是该做个决断了。”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苏威便道:“我的方案很简单,我们先按这次科举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五千名太学生,然后在这五千太学生中分籍,看各地区所占比例,然后科举就按照这个比例来录取,比如河北士子占了三成,那么河北士子就录取三十人,并州士子占一成,那并州士子就录取十人,至于这百人的最后排名,就按照他们考试才学来排列,这就是我的方案,大家举手表决吧!”
苏威首先举手,紧接着韦云起也举起手,众人沉默良久,也陆陆续续举起手,十四个参会人,十一个举手同意,只有裴矩、卢倬和李景没有同意,裴矩和卢倬觉得方案不妥,而李景则根本就不同意按地域划分比例,他主张一视同仁,只按才学高低录取。
苏威并不在意李景的态度,他看了一眼裴矩和卢倬,歉然道:“两位,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