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飞速发展的宝山镇
如果说木材厂,是相对简单,却又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产业,那么炼钢厂,无疑是技术复杂,而且是最为核心的产业了。
无论民用还是军用,都离不开钢铁。
而苏州这座年产十万吨级的炼钢厂,更是倾注了李鸿飞与宋应星大量心血。
明朝拥有的,是十七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流程。
尤其是明朝末期的冶铁流程,这个流程的钢铁产量与质量,均为此时代的世界之最,甚至超越了西方科技近百年。
仅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钢铁冶炼流程,就已经到了规模化、量产化、生熟铁连续生产的地步。
明末匠人把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联在一起,让由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流入炒铁炉,用柳木棍搅拌,使生铁液中的碳氧化,而成熟铁。
这种连续生产的工艺,以及初具组合化生产的系统思想,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少了能耗。
简单来说,常规的炼铁法,只能炼出生铁。
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炼成钢(即灌钢法)。
只是这种方法,需要两次加热,耗费的燃料可想而知。
然而在明朝时,中国发明出炒钢法,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既降低了燃料消耗量,更是大幅增加了产量。
《天工开物》里面描述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末期,发明的搅炼炉。
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
而明朝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样做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
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炒铁手比较容易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
此即称为炒钢,而苏州重工这座,年产量十万吨的大型炼钢厂,就是将这种炒钢技术,系统化,规模化,大型化。
木材厂与炼钢厂,成为了苏州重工内,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大生产基地。
而农具制造厂,则主要打造基本的农业生产用具,相对来说,规模并不大。
精密仪器制造厂,则是制造各类武器的小型配件,比如扳机,发条,弹簧之类的。
武器制造厂,则主要生产枪管,炮管,并将前面几座厂家,生产出来的半成品进行组装,制成火枪、火炮,这类军用武器。
以前这些流程,全都集中在军器局,导致军器局的匠人工作量极大,严重增加了武器生产成本,以及铸造时间。
如今的军器局,只需要生产,调配火药,检验武器性能,便算是全部工作了。
经过这样的分包方式改革,再加上流水线作业,火器的制造速度,总算是大大加快,否则以明朝如今的生产水平,即便是二十四小时工作,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造出三万多支燧发枪。
而且李鸿飞之所以这样改革,就是为了在战争时期,短时间内需要大量武器时,方便将前面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分包给民间商人,如此一来,既不会泄露火器的核心机密,又大大减轻了军器局的负担..........
李鸿飞才从码头上岸,商业部部长吴浩,便带领一票官员前来迎接。
吴浩如今挂着知府同知官衔,兼商业部部长,算是整个苏州境内,风光无限的大人物了。
但他心里很清楚,没有李鸿飞的提携,他不过是户部一个正八品的芝麻官,所以吴浩对李鸿飞很是尊敬,同时他也明白,这苏州重工是李鸿飞心心念着的重点项目,所以主动请缨,来这许多官员都不愿意过来的“穷山沟”蹲守。
“老吴啊!几个月没见,你倒是发福了。”李鸿飞笑着说道。
在官场混久了,李鸿飞不知不觉,也变得喜欢打官腔了。
“没有没有,主要是这天冷了,衣服穿得有点厚。”吴浩擦了擦额间冷汗,赶紧解释道。
他可是来这“穷山沟”受苦的,结果上面的大佬一来,就说他长胖了,这不等于是在间接说他:光吃饭,不办事吗?
不过吴浩心虚,自有心虚的理由,这段时间,工业基地飞速发展,加上再这里做工的,无论工人还是匠人,甚至就连衙门官员,都比在外面赚的银两多。
大家手上有钱了,自然是要享受生活啊!
于是最近两三个月,宝山镇的酒楼,赌场,妓院,如雨后春竹般,一下子冒出来十几家。
吴浩虽是官员,却也懂得享受生活,自然而然地,将这里当成了温柔乡,早已乐不思蜀,一点也没有当初过来时,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了。
“行了行了,说笑而已。对了郭胜那小子呢?怎么没看见他?”李鸿飞转移了话题。
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就将对方吓得冷汗直冒,李鸿飞也是彻底无语了。
不过他也知道,但凡混迹官场的,大多都是这样,有时候上面的人,一句无心之说,传到了下面人耳中就变了味,也就是所谓的“揣度圣意”,看来以后有必要主意自己的言行了。
“上个月又招募了一万新兵,郭将军此刻应该是在训练新兵。”吴浩回答道。
苏州新军待遇颇高,加上改革政策实施,老百姓对李鸿飞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甚至那些最惧怕抓壮丁的佃农,为了不让这位李大人三年后“倒台”,竟然主动让自家孩子参军。
佃农们没有保家卫国的大觉悟,却懂得知恩图报,只要是能帮助李大人的,这些老百姓都想方设法出力,有时候华夏的老百姓,就是如此淳朴。
所以苏州新军招兵,兵源方面根本不愁,而李鸿飞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兵源,这也是为何半年才练出七千新兵的原因。
若不是年关将近,李鸿飞知道南明即将面临战争,也不会如此急切地再次征兵。
如今扬州战事一触即发,李鸿飞更加意识到了时间紧迫,这也是他急匆匆赶来宝山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