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迫在眉睫

不过说来也怪,原本是极力要南下攻取樊城的耶律速齐,反倒是在北方战事发生转变之后,他们也发生了大转变,改进攻为防守。与其说是防守,倒不如说是逐步压榨李胤焕等人的生存空间,只要李胤焕一有反扑的架势,立马就能稳住阵脚。并且形势对李胤焕所部越来越不利,以至于李胤焕如今更是不敢再出兵,以免被敌军打出个围歼战。

现如今原地不动,至少不用担心被敌军包抄,因为他的大后方有五六万人的友军,如果辽军敢对他包围,他就敢配合友军,在中间开花,里应外合。

而颉利赫琪似乎早已料到李胤焕的反应,所以早就吩咐过耶律速齐该如何应对。在即将逼近宁远县的时候,开始重心朝着西面倾斜,对李胤焕等第三战区的所有人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形势。

起初肖才还是不明白,拉长战线对辽军而言显然是个不明智的抉择。因为一旦战线拉长,李胤焕便有很大的能力找出一个点进行突击,将战线切割成两半,再配合其他军队对辽军进行逐个击灭。

但没用多久,他就明白了颉利赫琪的用意。耶律速齐也不是一味的拉长了西边战线,而是仅仅将宁远县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的架势,并且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想要突破很难。而另一边,阿史那跋也和魏王李煦的拉锯战也彻底被打破了,原本看似扭捏的辽军却在燕京攻破之后突然发飙,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兖州的情势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

由于李煦难以继续维持,南直隶刚刚组织好的军队,立马拨掉五万人前去支援,而其余更多的,还有后续的赶到的各地军士,全部赶往青州地段,准备与即将到来的颉利赫琪大军来一场大战,几十万人的大战。

为了确保战局的掌控性,颉利赫琪再次上书大辽朝廷,希望再得二十万大军的支援,并且保证两年之内攻下大夏全境。

对于整个辽国而言,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打这么大规模的仗了,即便是当年绍武帝北伐之际,与其对持的也仅仅三十万辽军。而颉利赫琪曾经无论是东征西讨任何国家部族,最多大的一次也只是指挥了二十万大军西进,攻打了西方大国,西霜帝国(亚美尼亚)。

此次由颉利赫琪独自率领四十万大军,加上后来的十万人马,将一支五十万人的庞大军队交在一个花季少女的手中,无论让谁听着都觉得疯狂。原本在辽国的朝中对颉利赫琪独掌四十万大军这件事情已经有人在嘀咕了,而后又是十万的驰援,不少人背地里都说颉利赫琪怕是要拥兵自重。

然而大辽皇帝倒不怕颉利赫琪拥兵自重,首先颉利赫琪她是个女流,就算是大权在握,也当不了皇帝;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其父颉利毕。如果他们一家有不臣之心,这些年有无数次完美的机会篡位,并且颉利毕自己也是皇位的顺位继承人之一,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担心的倒不是颉利赫琪会不会谋反的问题,而是人言可畏。毕竟辽国总的来说还是个由各部落凑在一起组成的国家,如今颉利赫琪手持五十万大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辽国总兵力的一半了。已经有很多大族,如耶律,完颜,阿史那等等这些姓氏已经要坐不住了。现如今颉利赫琪再次要求增员二十万。立马有人开始闹了起来,一时间蜚声如海。

颉利赫琪打仗是有一套,可惜她毕竟和她爹不一样,她爹是政坛老手,但她却懂带兵不懂政治,自然不明白这其中的猫腻。

最终在颉利家族上下皇室宗亲极力的要求下,与各族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争执,最终还是再次拨掉了十万人支援颉利赫琪。而当她收到这个消息时,立马提出了质疑。颉利毕则将这其中的原因给她说了一遍。

虽然不懂政治,但颉利赫琪的脑子还是好使的啊,颉利毕只是在信中隐隐的提了几句,她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对此,颉利赫琪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南朝好的东西没学到什么,这些党争,内耗倒是学的像模像样。

仅仅是十万人的差距,就让她的战略不得不重新再做打算。原本打算以士气盛旺,共六十几万大军,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在南朝还没能凝聚成强大战斗力之前迅速占据长江以北所有地域,并抢夺荆州江陵江夏的入江口(后武汉汉口),掌握住大局的左右。

但如今虽然只是少了十万人,却无法实行,阿史那跋也一时半会儿根本解决不掉兖州的战况。而耶律速齐更是碰上了李胤焕这种刺头,根本无法速战速决。自己这边率军一路南下的话,青州、徐州、扬州,一路都是兵险要地,高城巨墙。想要如预料中那般速度攻下江北地区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

然而不能迅速占领的话,那么大夏王朝就能够不断的征兵,重新凝聚战斗力,长久耗下去,自己肯定是顶不住的。

最叫人头疼的就是自青州(山东)以南,全都是山区,骑兵的作用难以发挥。这样大夏王朝强势的方正步兵战斗力可谓是得到了一个大的提升,而辽国之所以能够迅速攻陷那么多城池就是因为冀州豫州地区一马平川,利于辽国骑兵的进攻,然而越往南,骑兵的优势就越小,取而代之的反倒是属于步兵的战场。这也是为什么北方的民族对南方汉人王朝无数次的入侵,却最多只是打到长江流域便不再往下的原因。因为再打下去,汉人的水军和步卒的力量就占据了上风。

不过颉利赫琪之才,那也不是浪得虚名。即便实际情况比预料的结果要差的很多,但战争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一个能力强的统帅不仅要有深远的谋略,跟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而颉利赫琪就做了一个看似愚蠢,实则细腻的事情。

她领兵在沛城附近驻扎,并故意放出风声,北朝有二十万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并且这边又分兵五万人马支援阿史那跋也。

但是……北朝的援军只有十万,而且刚刚抵达边境,支援阿史那跋也的,只有五千轻骑而已。

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打一套障眼法。

战争之中,斥候和细作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可以进行勘察,军情传递,和窃取情报。颉利赫琪派出的五千轻骑是乘着黑夜出发的,但却不是偷偷行军,而是尽量的打造声势,以至于南朝的细作真的以为颉利赫琪派出了大军支援阿史那跋也。就连阿史那跋也都信以为真了,以为真的会有五万人前来。

而辽国大军支援这种浩大的声势自然避不开有心人的耳目。。

颉利赫琪偷偷放出的风声,被彻底的证实。

当然,只要信了,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