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莫卧儿帝国
听到这话,阮福源的脸色变得略微有点狰狞,低着头想了起来。
乔治听了,开口想要说什么,可随后想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只是看着阮福源,等他想明白。
过了好一会后,就见阮福源一下抬起头来,脸色已经变得异常狰狞,红着眼睛,低声厉喝道“好,就按你说得办!”
很显然,狗急跳墙了!
竟然留在这里肯定是个死字,那么为什么不去搏一搏呢!
次日一早,大年初一,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有守岁的习俗,因此,大年初一这天,大部分人都起得比较晚。就算是崇祯皇帝,也不例外。
当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进入聊天群去瞅瞅情况,结果还真发现,有私聊信息待阅,且多是朱燮元发过来的。
“陛下,安南阮福源并佛郎机联军已于昨夜逃窜,他们联军中的伤卒,全部被他们自己杀了。目前往西而去。”
“微臣已命令云南境内的各卫所军队东进,估计要不了几日就能遇到。”
“阮氏联军,似有狗急跳墙之势。微臣以为,为慎重起见,当调动白杆军,一起东进坐镇!”
崇祯皇帝看了,确实有一种狗急跳墙的感觉。说起来也是真得很,连自己的伤兵都杀了,留下来不好么?至少有个活命的机会吧?
这时候的他,也没有多想。安南那边的战事,有朱燮元在指挥,他也放心地很。
因此,崇祯皇帝并没有过多关心。不过,阮福源和葡萄牙人的联军,逃出升龙府,这也意味着,安南基本在大明军队的掌控之下了。如此一来,福王封建安南的事情,也该提上日程了!
这么算起来的话,就有两个藩王要封出去了。这两个藩王,原本的封地,都是在河南的。一个是南阳,一个是洛阳。只是这么一分封,河南省的土地就能释放出来了。
很不错,接下来要筹划第三位藩王的分封了!这第三位藩王,该选哪里好呢?
想着这个,崇祯皇帝不由得陷入了思索之中。
谁也没料到,两天以后,在安南的锦衣卫忽然通过聊天群禀告,说阮氏和佛郎机人的联军忽然拐往西南,往老挝司而去了。
朱燮元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通过聊天群重新调兵谴将,一边追击敌人,一边在思考之后,又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阮氏和佛郎机人的残军,亡命逃往老挝司,山高险阻,很不好走。我军继续追击的话,后勤负担很重。追击军队越多,则负担就越重。微臣以为,穷寇莫追!”
“当然了,叛乱之军,必不能放过。可把消息通知老挝司那边,让他们围堵这支残军,如果有需要,微臣派精锐军队前往老挝司,缉拿叛贼逆犯!”
崇祯皇帝上线之后看到,不知为何,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对建虏实施地驱狼吞虎之策。不过老挝司,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老虎。这支阮氏和葡萄牙人的残军,也不能算狼了。真要说狼的话,也是一只快死的残废狼而已。
这么想了一下而已,他倒也没再多想。一如朱燮元所说,明军继续追击敌人也不现实,不但后勤压力太大,而且这种追击战,也很耗钱粮。为了能让尽可能多的卫所军队有练兵的机会,这一次,不但用了福王的钱,而且朝廷也出了不少钱粮的。如今大明国内正是欣欣向荣的时候,这钱粮不能都耗在安南和老挝的崇山峻岭中。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回复朱燮元道“就按朱卿所言,不过有一点必须要办到阮福源和佛郎机人总督这两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任何叛逆,必须严惩!”
之后,崇祯皇帝便派人通知福王,安南已经到手,福王可以准备前往安南就藩。
福王收到旨意后,心中松了口气。他最怕地,就是安南久久打不下来。那他的那点钱财,怕是耗尽都不够。如今竟然已经被朝廷打下,他倒也多了一丝期待。
以前的时候,没有争过崇祯他爹,没法尝到九五之尊的滋味;如今倒是得了福国,好歹也能尝尝一言九鼎的滋味了。这么想着,他便带着同样异常欣喜地世子朱由崧,匆匆赶往广东,准备好就藩安南。
福王所想要尝的这个滋味,唐王早已经在享受。特别是朝廷大军撤回云南省之后,整个唐国,全都是他一言以决。这种藩王,才当得有意思!
如此一来,这一年的过年,他是过得格外开心,在王宫内,接受百官的恭贺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这一日,他正在处理国事,忽然,有一名手下将领匆匆来报“殿下,发现他隆王踪迹!”
“什么?他隆王的踪迹?”唐王一听,立刻放下手中事物,盯着来人喝问道,“在哪里?”
如果说他的唐国,还有什么隐忧的话,那就是一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原洞吾他隆王。在唐国内,原本的洞吾人并没有灭绝,如今都是他的臣民。如果时间长一些,他相信这些洞吾人都不会对旧主再有怀念,毕竟他相信自己的勤政,能让这些原本的洞吾人归心。
可如今,朝廷大军才撤回云南,而他这唐国,也才经营一年不到的时间,百废待兴之下,有时候,有些地方也顾不过来,再者说了,厚此薄彼也是难免。自己是靠大明统治这唐国,手底下的心腹和文官武将,也都是大明人,国策自然是要倾向从大明来投靠自己的大明人。对于这一点,唐王还是很看得清的。
如今突然听到有了他隆王的踪迹,他想不重视都不可能。
“回殿下,末将手下的人,在莫卧儿帝国孟加拉行省省会达卡见到了他隆王。断了一臂,似乎老了很多,但确实就是他。”这名将领禀告到这里,加重了语气道,”他隆王进出孟加拉总督府,似乎是和莫卧儿帝国勾结上了!“
“什么?”唐王听到这个消息,是非常地吃惊。从他到云南,并在洞吾创建唐国的这段时间,不可能不了解自己国家的邻国。
据说,这个莫卧儿帝国,也和大明一样,疆域非常大。开国皇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帖木儿帝国崩溃后领兵南下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如今这莫卧儿帝国是其第四代皇帝,应该是称呼为大汗的沙贾汗执政。这时候的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一直以来,南征北战,几乎就没有对手。
“回殿下,具体他隆王和莫卧儿的孟加拉总督说些什么,末将无能,暂时打探不出来!”
唐王听了,眉头紧锁,甚至还站了起来,就在大殿内徘徊,过了好一会后,他才停下脚步,转身盯着那将领道“查,给孤详查!”
“末将遵旨!”来将领旨,躬身退出。
但唐王无法把这事抛之脑后,想了好一会后,又传旨召集他的手下商议这个事情。最终决定,派出正式的官方使者,前往孟加拉总督府要人。这个他隆王,是大明洞吾宣慰使司的逆贼,必须缉拿归案。
这个事情安排下去后,唐王算是松了口气。在这次的朝会上,他得到臣子的提醒,唐国的背后是大明,莫卧儿帝国再强大,还能强大过大明?
想想也是,如今的大明,也是空前的强大!蒙古、辽东、朝鲜皆为大明版图的一部分,大明的北方,再无有威胁的对手。云南的土司叛乱,已经被朝廷镇压,安南那边,也马上有一个新的福国。
如此种种,皆给了唐王信心。因此,他相信,他派出的使者是以大明的身份,莫卧儿帝国,总不可能为了一个失去土地和军队的人和大明过不去吧?
这么想着,他便把这事抛到了脑后。唐国作为大明的藩国,说是大明,也没错。你莫卧儿帝国虽然强大,但能强大过大明?不管如何,总要给大明一点面子吧?他隆王的下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自从他被发现之后,就已经注定了。
正月十四日,在大明百姓即将欢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终于传到了江南地区,顿时,这所引起的轰动,比起大明皇帝御驾亲征收复辽东还要轰动。一时之间,江南的各个地区,各城各镇的街头巷尾,全都是讨论这的。
一如京师百姓,在江南地区,大部分百姓闻知,都非常地高兴。困扰每家每户的盐价,终于能降下来了。然而,在不少豪门大户里,则也有一群群闭门议事的。一个个拍桌子骂人,想到谁就骂谁,朝堂之上的诸公,其中以温体仁被骂得最惨,“遭瘟”的言论,这种在原本历史上出现过的“遭瘟”说法,最是普遍,说自从温体仁当了首辅,大明士子就遭了瘟,他们不敢说商人遭殃,毕竟商人在法理上就不受重视!
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那些盐商和私盐贩子,甚至有盐科转运司的官员,都极其不老实起来。一个个叫嚣着,拍着桌子,绝对不能让朝廷把实施。
然而,散会之后,更多盐商的做法,是赶紧把盐价降下来,趁着现在价格还高,多出手一些是一些。甚至有的人,则疯狂地收私盐,充作官盐来卖,想以此降低自己的损失。
这种操作就犹如瘟疫一般,传播地极快,每个地方,有一个盐商这么做了,其他盐商就只有跟进。一边骂娘,一边降价出售,尽量降低损失。
这种情况其实也可以理解,这些盐商是有钱,但他们除了钱,又拿什么和朝廷对抗?有枪杆子么?没有!朝中有代言人么?想扶持的周延儒已经被罢官多时,再者说了,就算朝中有代言人又如何?能高过首辅去?吏部尚书如何?收了钱,说罢免就罢免,你盐商的钱,现在估计都送不出去了,谁知道会不会被厂卫侦知?换成以前的时候,还能收买御史言官来攻击,但如今,都察院改组,谁敢乱喷?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盐商都骂,那些手中有盐引,但是却没关系的,一直无法从盐场中兑换到食盐,手中的盐引就如同废纸一般。可中有规定,以前发的盐引一直有效,能去盐场兑换食盐。虽然盐价会降价,可好歹是能兑换到食盐了,多少能比以前好一些了。
总之,在盐政这块上,因为的公布,特别是江南这边,几乎是一片乱象。盐价是一天一个价,甚至是一天几个价。和这个对应的,是食盐的制作和贩卖,也变得疯狂起来,都想着在这最后实施之前,要多赚一点。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东厂提督王承恩突然出现在扬州,带着大批的厂卫还有附近的卫所军队,连续抓了上百人的私盐队伍,更让人轰动地是,大盐商潘儒也在同时被抓。罪名就是贩卖私盐,官盐中充私盐卖。
这个声势搞得很大,潘儒的罪名,就在扬州府公开审问,允许百姓旁听,罪证确凿之下,甚至还顺藤摸瓜,抓出了扬州的盐科转运司官员,也一起被王承恩拿下。最后,相关人家都被抄家,流放辽东苦寒之地。
让江南这边震惊地是,不止于此,复社领袖张溥,也被厂卫所抓并公开审问。罪名有二,其一诽谤朝廷重臣,其二,枉顾圣人教导,和大盐商潘儒有勾结,为盐商之爪牙。所管学政,当众宣布革除张溥功名,而后王承恩赏了他二十大板,同样发配辽东。
东厂提督突然出现在扬州,不但收拾了大盐商,还教训了张溥,这两件事情对于江南这边的影响非常之大。一直以来,江南这边对于朝廷之威,不怎么感受到地,这一次,是真正感受到朝廷的雷霆之威。
听众甚多的驿站系统的评书先生,不约而同地对此事做出了点评。声势之大,一下盖过了文人世子的评论。舆论,从头到尾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不过这事还没有达到高潮,就转眼又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