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信服与推广
朱厚照今日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去了国子监,国子监内的众位大臣以及新科进士等都倍感惶恐。
刘瑾张永等一众随行太监都在国子监门外等候,朱厚照不想让这样一个知识圣地被太监沾染,虽然他没有歧视太监的意思,但是明朝的太监大多可谓是不学无术。
自明宣宗宣德皇帝开始在内廷教太监读书之后,太监的知识和认知才有所提升,当然这和国子监这些数十年如一日不懈读书的进士不同,太监的认知也就仅限于能读会写。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有很多太监知识水平还是很高的,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他的知识水平在一众太监之中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了。
朱厚照让刘瑾张永等在外等候还有其它想法。
现在留在国子监里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都已经回家过年去了。
朱厚照随手拿起来一部论语,纸张字迹印刷清晰精美,果真不是流水线上的东西。
他随手翻了翻,里面的内容与他在大学时所学的并无多少区别,他看着众人,将论语拿了起来,笑了笑,说道:“宋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你们对这句话意下如何?”
一时众说纷纭,有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有说时代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论语只能做辅、已经很难做到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地步了。
朱厚照摇头微笑不语,现在的读书人大多学的是孔孟之道,朱熹理学,自明初开八股,及至如今,大多人的思想都已经有些僵化了。
众人看朱厚照摇头,虽心有愠怒,但是敢怒不敢言,只好问道:“皇上以为如何?”
朱厚照心中暗笑,早就听闻明朝读书人脾气不小,现如今一看,果不其然,还好王守仁即将入世,到时候携“心学”而来,自是可以给这批书呆子好好的上一课。
但是静候王守仁入世显然是不可行的,朱厚照现在就有自己的打算。
他笑道:“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治天下,此言也对也不对,孔孟之道尽皆出自论语,此之谓也对,无论是唐宋,还是我大明,治国理政之人也几乎都是学习孔孟之道之人,就连朕在东宫为太子时,老师教授的也都是孔孟之道,所以此可谓是也对。”
静了静,朱厚照看了一眼众人反应,方才继续道:“何谓也不对呢?自然就是在于变通之道,孔子有云‘因材施教’,无论是何时何事,大家皆应理性对待,学会变通,而非死守‘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古话,却不知变通,只知死守规矩。”
这一番论述,大大出乎这些读书人的意料,他们原以为朱厚照年纪尚小,哪有什么高论,顶多不过是来国子监玩乐一番罢了。
没想到朱厚照不仅不是来玩乐的,反倒确实是有不少高论,而且句句在理,这让这些学习朱熹理学之人难以辩驳。
国子监内的很多人顿时都对朱厚照感到十分信服。
这些读书人即是如此,因为朱厚照不仅可以日理万机,整顿朝政,还能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怎能不令这些读书人感到信服呢?
朱厚照说完这番话后,内心深处虽是得意不已,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看到国子监内的这些人都被自己的话吸引住了,朱厚照又问道:“不知道你们听说过阿拉伯数字吗?”
这下众人倒是没有众说纷纭,因为他们确实都听说过。
阿拉伯数字早在元朝时就传入中国了,但是使用者甚少,由于许多平民觉得还是“筹码”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但是朱厚照则不同,他是知道这些数字的方便之处的,所以他决定大力推广一番。
皇帝说话肯定更为管用,这是朱厚照的想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今后众位都要学会使用阿拉伯数字,也应当在大明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
朱厚照此言一出,众人皆愣住,使用阿拉伯数字那岂不是舍本逐末吗?筹码使用起来岂不是更为方便?更何况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怎么能说变就变?
朱厚照看着众人的脸色,自然也知晓他们心中的想法,他本不想解释,但是还是找了一个理由来给他们解释一番,毕竟皇帝的威信不能总是来源于使用权力,更应该是得他们之心才可。
“筹码使用起来确实不错,但是却不如阿拉伯数字方便,这一点大家想必心中也是认同的,还有一点就是筹算不适合普通大众推广,而且也比较麻烦,所以朕才决定今后大家都要学习使用阿拉伯数字,当然,这不是说要放弃我们使用已久的筹算术。”
阿拉伯数字更为方便,这一点大家是认同的,现在既然皇上都发话了,而且开头也说了一番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讨论,自然是要他们学会变通。
这些读书人可不傻,恰恰相反,这些人可谓是当时最为聪明的一批人,他们自然也懂得“变通”之道。
朱厚照思索了一番,又说道:“这事不宜操之过急,但是必须要做,众位大臣都是明白人,希望大家能够同心协力,等到过了正月,就要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今后读书也不应只限于论语,朱熹理学等论著,更应该多注意一些实用之道。”
此言一出,众人更是哗然,如果是多去读一些实用之道的书的话,那他们这批人是无所谓,但是后人又当如何参加科考?不认真研读孔孟朱熹等人论著,又怎么去治理国家,谨言献策?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所谓的实用之道,尽是一些俗物杂事,这令这些自视清高的读书人怎么可以接受?
朱厚照一开始没想到这些国子监的读书人会有那么大的反应。
其实也勿怪国子监内的这些人反应如此之大,毕竟几千年的传统传承下来,就算是朱厚照贵为一国之主大明天子,也极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这些事情终归要有人做,明朝经过弘治之治后在世界上可谓是霸主般的存在,但是后期却很快衰落,其原因肯定也少不了思想僵化这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