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火枪,张永来此之后的新变化
朱厚照此言一出,这几个匠户全都是一脸惊奇的模样,光头老大问道:“这位大人,不用火绳的鸟铳俺们也曾听人说过,能打到两百步外目标的鸟铳俺也见过,但是那些鸟铳能对一百步左右的目标有杀伤力就不错了,现在你想要制作对两百步左右的目标有杀伤力的火枪,俺是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大人是不是搞错了?”
朱厚照总不能说自己让他们制作的是滑膛枪的继任者——米涅式步枪吧?他思索了一下,方才笑道:“不知者不为罪,不过你们也先别躁,这并不是我搞错了,是你们没见识罢了!我这里有这种火枪的图纸,你们只要按我的图纸制造,就能将这种火枪给造出来。”
这五个匠户全都有所期待的说道:“只要是有图纸就行,俺们按照图纸来,还能造不出符合大人要求的火枪吗!”
朱厚照面色一正,说道:“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这种火枪的造法是绝对机密,我现在要把图纸和方法都交给你们的话,你们今后只能为大明做事,绝对不能向其他人传授这这种火枪的造法,更不能泄露这种火枪的任何信息,否则,别怪我心狠手辣,翻脸不认人!”
这五人全都面色一正,向朱厚照保证自己绝对保守秘密,他们此前也曾为大明制作过火枪,全都知道官府的要求,所以朱厚照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并不为过,更何况朱厚照给他们的工钱又比此前官府给的要高的多,他们哪里还会有丝毫怨言?
光头老大当即表示:“这位大人,俺们怎么可能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你给俺们这么高的月钱,俺们说什么也不会泄密的。”
此前那几个技艺不如他们五个的,也都能拿得两钱银子,他们这五个人,现在能留下来,怎能不对朱厚照死心塌地?
朱厚照点了点头,挥手说道:“好,你们今天就先回家,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家当,把你们的炉子工具,全部收拾妥当,等我的通知准备搬家。”
他本想让这些匠人的家人也搬过去的,但是想了一下,现在自己连给这些匠人安家的地方都没有找到呢,怎么安置他们的家人?所以朱厚照最后给了他们十两银子的安家费,让他们自己先搬过去,老婆孩子嘛,则先留在家里。
他们本来有些不情愿,毕竟他们也知道,自己若是就这样决定干下去的话,可能接下来就要做半辈子的火枪了,老婆孩子不跟着自己,那哪能行,但是听见朱厚照要给他们十两银子的安家费,并且以后还能将老婆孩子带过去,他们哪里还有怨言?全都领了十两银子,欢天喜地的去给自己的老婆孩子报喜去了。
朱厚照命人去江南市郊寻找宅院,他要在那里建造兵工厂,这五个人就是兵工厂的第一批人手,所谓人贵精而不贵多,即便现在只有这五个人,朱厚照也不嫌人少。
他本想按照大明制度,将自己想要建造的兵工厂命名为江南火器制造局,但是现在由于受限于自己的身份并未公开,所以只好按照民居宅院的要求,先慢慢的将其建设起来再说,反正早晚他也有要公开自己身份的一天,到时再为“江南火器制造局”正名。
如果朱厚照事事都亲历亲为的话,那他早就累死了,所以寻找郊外宅院和建造房屋的事情,朱厚照就交给康回去做了,他虽然只是锦衣卫百户,但是跟着朱厚照这么长时间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再加上有万官人这个冤大头,康回做起这事来还不是小菜一碟?
等到康回将今后的江南火器制造局的地址寻好,已经是五日之后了,此事暂且不表。
且说张永来到江南之后,对朱厚照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朱厚照前世之时,不过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家庭背景并不是很好,也只能算是普通工薪阶层吧,所以他对于享受并不是很重视,比如到了江南之后,许多事情都是交由锦衣卫来打理的,他对此也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锦衣卫并不是似朱厚照这么认为。
朱厚照在江南,起床穿衣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由自己来做,睡觉脱衣的事情自然也是由自己来做,根本没有多少皇帝的架子,自从瑾翾来了之后,起床和睡觉之时的穿衣脱衣问题,才偶尔交由瑾翾来做。
但是张永来到江南的第二天起,朱厚照起床,就是由四个罗衫飘舞的粉嫩小丫鬟打理的。
朱厚照在江南待了接近两个月了,平常吃饭之时,一般都是朱厚照自己夹菜吃饭,就像是在他前世之时一样。
由于天气渐热,偶尔哪天突起高温,朱厚照午饭之时就变得没有多少胃口了,瑾翾虽然也是宫女,但是现在在江南,她也不知道怎么伺候朱厚照才好。
张永则是帮助朱厚照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从他来了之后,朱厚照在吃午饭之时,则由伺候的丫鬟在旁罗扇轻摇,微风轻送,还夹杂着一缕脂粉女体的香气,朱厚照倒是没什么感觉,就是觉得瑾翾似是微显愠怒。
当然,这些也都是发生在偶起高温之时,平常这些小丫鬟,也不过是站在一侧,为朱厚照端碗加饭……
…………
朱厚照在思索良久之后,觉得“暗影”这个杀手集团不能久存于世,且不说他们会对自己不利,如若任由这种杀手组织存在于世,对大明的安稳也没有一点好处。
至于怎么处理和“暗影”搭边的那些江南富豪,朱厚照觉得,像云渊这样和“暗影”联系十分紧密,甚至是“暗影”的幕后领导者的,绝不可留,而像是万官人这样的,则可以只是对其加以警告即可,这样既不至于对江南富豪赶尽杀绝,影响江南的经济发展,又不至于让这些杀手和富豪逍遥法外,乃至愈发的目无律法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