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太监职位大变动
虽然这旨意并不是出自皇上,但是出自皇太后也非同小可,孝宗只有太后这么一个发妻,而太后此时也只有朱厚照这一个儿子,所以她对朱厚照的在意和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本来在大明,并没有后宫干政的先例,皇太后这算是开了先河了,她并不知道自己只是一道懿旨,就创造了历史。
刘瑾立即在腿上狠命掐了一把,随后哭道:“皇上,臣等被人诬陷,还望皇上为臣做主啊!”
其它七人也都跪地哭了起来,看的朱厚照是一脸的惊讶,他没想到这八个人,各个年龄都不小了,居然还真能哭的出来。
朱厚照本不想拦着他们,他倒要看看,这八个人能哭到什么时候,谁曾想,在刘瑾的带领下,八个人是越哭越起劲,朱厚照这才发现,自己是低估了这八个人的脸皮厚的程度,他赶忙制止了他们,因为他们的哭声,太像是哭丧了,朱厚照可不想触这个霉头。
刘瑾倒是哭上瘾了,他依旧是有些颤音的说道:“当今大学士、内阁首辅刘健,欺君罔上,擅谋专权,望皇上明察。”
朱厚照笑了,果真是这事。
明朝历史上,朱厚照继承皇位后,刘瑾奉命执掌钟鼓司。
刘瑾虽然是个太监,但他是个有“追求”的人。他以明英宗时期的太监王振为奋斗目标,每日里向明武宗进献鹰犬、歌舞、杂戏,并陪同皇帝微服出巡。明武宗对此非常高兴,接连提升刘瑾的官职。
朝中大臣对于“八虎”诱帝游宴的行为十分不满,先后多次上书要求贬黜“八虎”。为了让皇帝下决心除掉刘瑾,于是内阁首辅刘健准备联合满朝文武,一起向皇帝上疏。
刘瑾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夜召集其他七人到明武宗面前哭诉求情。看到明武宗颇为所动。
次日群臣正准备上奏,发觉有变,内阁首辅刘健被迫cízhí。
当然了,这是历史上所记载的事情,现在的朱厚照倒并没有想要让刘健致仕的打算。
刘瑾眼见朱厚照不为所动,他们心中是心急如焚,此事关系到他们的生死,皇上不为所动,那岂不是意味着皇上是赞同刘健的看法。
谷大用此时说道:“皇上,臣查明,刘健曾提拔了现任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两人之间恐有贰情。”
本来他们是不能也不敢在皇上面前议论朝臣长短的,但是此时为了保命,他们就什么都不在乎了,反正他们也没有子孙后代,也不怕被人抓住了把柄要被诛灭九族。
朱厚照提起了一点兴趣,他示意跪在地上的八人继续说下去。
谷大用继续道:“皇上,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城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内外,各画境而分领之,境内有游民、奸民则逮治。若车驾亲郊,则率夫里供事。但是现在宫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五城兵马司那里却没有预警,他们……他们居心何在?而且臣也得知消息,说是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私自克扣兵马饷银,不仅令五城兵马司的那些兵士们怨声载道,也令百姓们直呼昏官……”
谷大用这话可是会误伤一片,但是由于刘健上书致仕,并且称呼他们为扰乱朝政的“八虎”,再加上刘瑾的撺掇,谷大用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了。
朱厚照点头道:“看来这事五城兵马司确实有责任,但是刘健所呈报的折子,和五城兵马司又有什么关系?”
他此时也无事,现在满城风雨,都在巡查逮捕嫌疑人,他倒是落得清静。
刘瑾接口道:“皇上,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与都指挥,都是刘阁老举荐的,要说这事和刘阁老没有关系,臣是打死都不信。”
剩下的七个人也都赶紧点头,表示赞同。
朱厚照起身,思考了一下说道:“刘健致仕的事情朕已经知道了,但是朕已经下旨给内阁了,谁都不能走,你们八个人的情况,朕也知道一些,在宫内,还不知道收敛,想要做什么!”
八人闻言,如五雷轰顶,在他们看来,朱厚照这意思,是要结果了他们啊!
八个人又开始了老把戏,哭,只是这次哭的尤为伤心,因为他们真的害怕朱厚照一个不满意,把他们全部给咔嚓了。
朱厚照挥手制止了他们,随后下令道:“刘瑾掌司礼监,王岳他们已经老了,让他回家吧,记得给足了盘缠费用,知道吗?刘瑾就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吧,这印章可得给朕拿好了。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特别是谷大用,今后提督东厂的职务,就交给丘聚吧,谷大用只需要提督西厂即可,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魏彬督三千营,其余人等,依旧是各司其职。”
听到这句话,他们都蒙了,皇上这是什么意思,要放过他们吗?
还是刘瑾反应迅速,他忙磕头道:“谢皇上,谢皇上恩典。”
其他几个人也都反应过来了,他们无不欢喜,对皇上更是感恩戴德。
直到朱厚照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些人才算是离开了乾清宫。
刘健得知之后,忍不住的大骂朱厚照为“昏君”。
其实朱厚照心中是自有打算,他了解大臣的德行,自己虽然并没有真如历史上所记载的一般,要做个任性的君王,但是他也不愿意被先皇所留下的这一套班子所约束,毕竟在他们看来,朱厚照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属于离经叛道之事,这让朱厚照能怎么办?
随后刘健接连上书三次,都是要致仕,朱厚照也是挽留了三次,除此之外,李东阳、谢迁也是接连上书,内容如出一辙,都是要求辞官隐退。
刘瑾等人则是想要皇上批复了他们了事,但是朱厚照却不愿意这么做,毕竟许多事情才刚刚开始,先皇留下来的内阁班子就都走了,这事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啊,所以此二人的奏折,朱厚照不仅没有批复,反倒是留中不发,一时令外人好生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