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查明端木宫之事
这时残存的鞑靼士兵全都奄奄一息了,他们几乎每个人都被利箭给射伤了,在这些伤者之中有一个小头目看到范世寿高高在上的模样,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他用手捂住自己中箭流血的伤口,怒骂道:“投降?等孛日帖赤那将军回来了,老子要你们全都得死……”
只是他话还没说完,范世寿就拿起身后亲兵手里的弓箭,朝着此人的头部射了过去,一箭射穿此人的头颅,其它鞑靼士兵登时大惊,他们全都骚动不安,但是在这些手持火枪和弓箭的明军面前,却丝毫不敢再有异动。
“再不投降,你们的下场绝对比他更惨!”说着,范世寿故作将要命人射杀他们之状,令这些鞑靼士兵再不敢迟疑,全都缴械投降了。
范世寿命人将这些粮草和物资全部运走,随后又穿上死去了的鞑靼士兵的衣服,着令这些残存的鞑靼士兵带领明军一道去往孛日帖赤那的营地。
范世寿这不是在找死,他之所以选择前去孛日帖赤那的营地,是因为他从东厂番子与锦衣卫那里已经得知,孛日帖赤那为人嚣张且自以为是,之前宣府守军表现的太过不堪一击,孛日帖赤那本就轻视明军的战斗力,现在为了报复明朝的嘲讽,他自然是带走了大部分军队,可谓是倾巢而出,势必要攻下宣府,所以留守在营地的鞑靼士兵并不多,范世寿思量了一下,觉得这是一次好机会,可以将鞑靼的营地给一锅端了!
有鞑靼士兵领路,范世寿倒也轻松进入了防卫森严的孛日帖赤那营地,一进敌军军营里,范世寿立即命人击杀了那些带路的鞑靼士兵,并喝令道:“鞑靼乱我大明边关,杀我大明百姓,欺我大明边军,军营内的所有鞑靼官兵,一个都不要放过,格杀无论,杀!”
说着他自己率先冲杀了进去,此时处在军营边缘的鞑靼士兵,亲眼看到这些假扮鞑靼人的明军斩杀自己的战友,他们知道就凭他们几个肯定挡不住这些手持火枪和弓箭的明军,于是全都夺了马拼了命的朝着宣府那里奔去,他们自然是要向孛日帖赤那通风报信!
眼见他们越跑越远,使用弓箭已经射不到他们了,范世寿于是下令,不再有所保留,立即使用火枪射杀那些前去通风报信的鞑靼士兵!
之前范世寿之所以不准使用火枪,就是怕距离峡谷不远的孛日帖赤那军营有人听到枪声而去通风报信,现在这里已经快被占领了,范世寿自然也不再保留实力,他要将这些留守在军营的鞑靼士兵赶尽杀绝!
就在范世寿与宣府守军在宣府附近力战之时,许进则静悄悄的带着自己的亲兵到了土木堡这里,现如今,土木堡虽然已经经过了重建,但是在多处还残留着当年英宗陷落于此时所留下的痕迹,许进看着面前这疮痍百孔之地,忍不住的悲叹道:“真是兴也战争,败也战争!”
只是还没等他感叹完毕,就有探子紧急奏报:“报告许大人,鞑靼部首领小王子部将孛日帖赤那已经向宣府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小王子恐怕也会有异动,居庸关守将紧急求援,陛下得知消息已经下令命大人迅速向居庸关进军!”
许进闻言再不敢耽搁,忙命人挥舞战旗,向居庸关急速进军。
………………
紫禁城,西苑华东宫内,孙东远站在华东宫外,等候皇帝陛下召见,因为他有紧急奏报!
朱厚照在看完手边东厂番子所送来的宣府的奏报之后,对范世寿此人倒有了不小的兴趣,此人做事倒是勇狠果决,懂得变通,很受朱厚照喜欢!
看到皇帝陛下欲起身出去走走,他身侧的小黄门忙禀报道:“陛下,锦衣卫孙都督在门外求见。”
朱厚照闻言又坐了下来,说道:“宣他进来吧。”
孙东远进来之后说道:“陛下,年前端木宫之事,臣已经查出眉目了,这是臣所得知的消息,请陛下定夺。”说着孙东远将袖筒中的一封奏报递交了上去。
朱厚照看了孙东远一眼,随后点了点头,拿起奏报看了起来。
皇帝陛下没想到锦衣卫都督孙东远居然如此尽职尽责,连他都差点要忘了的事情,孙东远都还记得,不仅记得,居然还能将事情的原委给查出来。
在奏报中,孙东远详细写明了自己是如何察知到此事的一些蛛丝马迹,又是如何顺藤摸瓜抓到翰林院检讨郑柄孺的,在奏报的最后,孙东远言称郑柄孺已经伏法认罪,漠王应该还在这京城之中,现在为防止打草惊蛇,他自己已经将郑柄孺放了回去,不过在其身边安插了许多锦衣卫的高手,只等着漠王自投罗网了!
朱厚照看完之后,问道:“现在抓到了吗?”
孙东远面露惭愧,摇了摇头答道:“陛下,漠王此人极为狡诈,郑柄孺不过只是消失了一天时间,他就已经察觉了,微臣已经命人在郑柄孺府上蹲守了一个月了,还是不曾见到漠王露面。”
漠王作为戎奴首领,现在人在京城,做事肯定是极为机警,现在锦衣卫既然已经打草惊蛇了,想要漠王显身恐怕是更为困难了。
“传令下去,锦衣卫与东厂加强京城巡查,紧密搜索漠王下落,如果发现漠王行踪,不必回来禀报,立即前去擒住此人,如果漠王不愿就范,可将其当场射杀!”
孙东远闻言立即应诺,他虽然立功查到了端木宫之事的真相,但是却也因此打草惊蛇,令大明的大敌漠王逃脱,现在皇帝陛下既然已经下令,孙东远肯定是要竭尽全力,也要找到漠王之所在!
就在孙东远即将退去之时,内行厂一番子手握密报走了进来,看到孙东远在此之后,那人神色明显一变,但是他没有多说什么,还是依旧如往常一般,将内行厂所查到的诸多机密情报写到了密报上,将其递交给皇帝陛下亲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