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岑浚的计策
岑浚部下的这些士兵到最后全都跑不动脚了,一个个气喘吁吁,许多人连抵抗之力都没有,就瘫倒在地上投降了,而对于还在四散奔逃的其它敌军,孙赋命人传令给他们,“跪地不杀,只惩首恶”,这样一来,更多的士兵与百姓不再亡命逃跑,大多都选择跪倒在地,等候大明骑兵发落。
不过岑浚部下的那些将领可不会信孙赋这套,他们依然是尽可能的抓住机遇赶紧拼命逃命。
最后许多信奉邪教的百姓看到了令他们感到绝望的一幕:那些所谓的刀枪不入的天神军队,被全副武装的大明骑兵给随意的斩杀屠戮!
这些岑浚部下所谓的精锐,在大明的骑兵面前就是一个笑话,全副武装的骑兵部队,论起刀枪不入来,显然比这些邪教份子要靠谱的多。
这些敌军的反抗力量,很快就被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荡平。追杀一直持续了将近大半个时辰,孙赋不得不下令停止了追杀,毕竟此时战马的体力已经有些透支了,再跑下去会对战马造成损伤,这些战马可宝贵得很。而大部分的敌人,都已经被歼灭了,只有少数成为了漏网之鱼。
大明的军队在打扫战场后的统计显示,孙赋的骑兵部队只有一百来人受轻伤,一人受重伤,并无人员伤亡,而敌军可就是损失惨重的多了,仅仅是投降的,就超过了三千余人,孙赋手下的骑兵斩获首级两千余颗,此战可谓是大获全胜。
不过孙赋得知战报之后并不骄傲自满,他很清楚,这次作战,大明的骑兵战损如此之低,主要还是由于敌军大部分都是由没有任何军事素养的普通百姓组成,手里的武器更是烂得不行。
一些农具如钉耙、锄头这些东西,根本就无法对全副武装的大明骑兵造成有效杀伤。所以骑兵只是冲进人群到处乱砍,根本就没有战损。而那些岑浚的亲兵‘精锐’人马,他们虽然有战斗力,但同样也缺乏相对应的作战素养,而且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和骑兵接触,就被溃败的友军给淹没了,连抵抗的阵型都没有组成,在没有任何阵型可言的情况下,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失败,这是毋庸多想的。
同时这样的战损,也让孙赋想明白了一个问题,眼前这些被鼓动造反或者是被胁迫造反抑或是自愿入邪教想要发达的百姓,实则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与此同时,大明朝廷同样也是受害者之一。
岑浚鼓动百姓造反,所为的不过是自己的实力与今后的荣华富贵,他们从未想过百姓将会如何,大明的军队到了之后又将会如何,在岑浚想来,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大明的朝廷派来大军强力镇压自己,然后自己只需要再回到思恩府好好待个几年即可,等到大明朝廷对这里放松警惕了,自己再起兵重复先前的战乱,反正这一亩三分地,永远是他们这些“夷族”说的算。
对于岑浚的想法,朱厚照只能对其说一声“不好意思”了,因为朱厚照并未想着再让这些为祸边疆的土官再继续当下去,当然了,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提。
…………
对于投降之人,经查,大部分为当地的百姓,他们或为被胁迫非自愿加入,或为被岑浚所谓的神力所吸引,想要加入之后学得一些本领,对于这些俘虏,孙赋将那些被胁迫的百姓放归故里,让他们回去之后尽可能的学习一些本领,至少是学得一些防身的本领,以免再被敌军抓住胁迫。
对于那些本想加入岑浚军队的百姓,孙赋还不敢放心的将他们放回去,最终是用保甲制对其进行半军事化管理,防止他们逃跑之后再做出什么幺蛾子来,对于以后的事情,孙赋还没有想那么远。
宣布了处置方案后,这些被俘的百姓终于是彻底的放心了,最坏的结果并不是杀头,因此不少百姓还欢天喜地的想要庆贺一番。但伤心流泪的却也不少,尤以那些自愿加入岑浚军队的百姓为多,混乱之中走失、损失了亲人的,此时也只能默默流泪了,这也怪不得朝廷,战争的伤痛只能由他们自己承受了。
……
派去阻击明军的军队战败而归,令岑浚勃然大怒,他在斩杀了几名主要军官以正军纪之后,就陷入了沉思之中,毕竟来人的实力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在岑浚看来,明军的实力和自己的军队的实力相差无几,怎么经此一战,居然有这么大的差距!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他在为如何阻挡孙赋的军队而头疼之时,思恩府那里又传出了噩耗,广0西总兵毛锐率领大军驻扎在了思恩府城外,正在养精蓄锐只待蓄力一击了!
说实话,岑浚其实是有些慌乱的,他虽然起兵谋反,但是并没有想要与大明中央朝廷一争长短的打算,他不过是想谋些利益,最好是能够占领了田州府,这样他的地盘不仅扩大了,而且实力也将随之增强不少。
但是现在,朱厚照治下的大明显然不会妥协,更不会默许他就这样占领田州府而不受到惩罚。
岑浚现在也已经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明军未完全站住阵脚之前,岑浚开始了自己的谋划,他先是命人防备好自己的大本营——思恩府,同时伺机而动,毕竟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地形等与明军之前所在的地方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所以这一方面的优势岑浚是必然要用的。
其次,他自己坐镇田州府,做好军事防御的姿态,私下里却是联系了此前田州府的守将李蛮与黄骥两人。
这两者本是田州府的土官,受命于岑猛,不过因为岑浚派兵攻打并占据了此地的缘故,所以他们两人才有慌忙逃乱之举,现在岑浚之所以想把这二人找回来,并不是为了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拱手让出去,而是为了借他二人牵制住明军,好增加自己胜利或者是与大明中央朝廷谈判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