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户部的收入和开支

而与此同时,朝廷对于那些恪守成规以清廉自诩重视教育的官员,则将他们多派四川、云贵、湖广等地,特别是汉夷杂居之地,这一举措也使得大明日后推行汉化和让儒家教育深入到苗寨壮区也变得容易了一些。

另外,对于大臣们所反映的那些考了进士举人不愿意出来做官的,朱厚照也允许他们经商或著书立说或从事其他行业,但不准在其家乡待在,须由朝廷指派到某亟需教化的穷乡僻壤去教书育人或活跃当地贸易!按照朱厚照的说法,这些官员若是不听从朝廷安排去做事情的话,何必出来参加科举,耗费国家财力而不为国出力,还占着茅坑不拉屎,使一些虽学识不够但有报国之志的士子名落孙山,倒成全了他们的清高美名!

同时朱厚照指示,东厂应当在年关之时协助吏部,将掌握的各地士子的思想主张随时报告给吏部供其铨选时参考,这不由得不让丘聚暗自佩服陛下朱厚照的灵活,也让他现原来东厂除了搜集罪证抓人以外还有辅助六部执行政务的功能。

朱厚照除了考察各官员年关奏折之外,还考察了各部门的部务情况,其中有各级官员的京察结果和考评等级,需要罢黜因年迈、有疾、无能者多少人等。朱厚照对此倒是没有做出指示,他作为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要去插手,但听一下还是必须的,至少能知道这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到底有没有尸位素餐,有时候通过他们的言辞表达逻辑就能看出一二。

除了这些常规视察之外,朱厚照尤为关注的是户部的报告,前世他读明史类读物,无数大家常常说大明的诟病就是财政,所以从他做了这大明朝的正德皇帝以来,他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赚了多少钱,国库有了多少钱。

户部尚书王鏊知晓自己责任重大,他有些担忧,不过他担忧的不是陛下对自己的责骂,他怕自己将自己总结的结果报告出来后会引起整个文官集团的震动和憎恶,因为这里面的一系列数据都很好的证明了商税征收和官绅一体纳粮后的巨大好处,但这结果一旦公布出来就会彻底的否定了大明文官们依旧坚持的商税征收就是与民争利,损害国家利益的论断,甚至会大大的支持陛下接下来的推广。

虽然现在的官员们不敢再跟陛下叫板,但怀恨在心的顽固守旧派们会不会将愤怒泄在他这个户部尚书身上,把他王鏊当作商鞅,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天不遂人愿,王鏊是怕什么来什么,朱厚照非但亲自下旨表扬了王鏊,同时还将王鏊所列的那一串数据公布了出来,这一下,整个内阁乃至整个中央朝廷都震惊了,他们全都不约而同的寻上了王鏊的家门。

虽说朝廷实行币制改革后,银元相对要比银两等价性要略低些,但相差并不大呀,如今突然国库年收入就达到了上亿银元,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王大学士,您不会是搞错了吧,我大明何时这么富裕了”,不少官员全都带着相同的问题来到了王鏊的住处,王鏊的家门这几日都快被踏破了。

甚至于内阁首辅李东阳也不是很相信陛下所公布出来的王鏊的奏折上的内容,作为内阁首辅,李东阳没有表态,也就默许了那官员的疑惑。

“不敢欺瞒诸位,这个数字是户部全体同仁核实了不下三十次后得出的结论,其中还没有把现如今的腊月算进来,凤阳那边还有一笔一千两百万银元的税款没有递解进京”,王鏊这么一说,李东阳顿时恍然大悟,其它官员闻言也不好再插嘴多话,对于商税这个东西,谁都不愿意提及,也不敢随意表意见。

李东阳闭目养神了一会儿,其他人见首辅不说话,自然也不敢多说什么,随后李东阳睁开眼睛问道:“陛下所说的其余的也都是真的?”

其他人全都齐刷刷的看向王鏊,虽然王鏊是内阁大学士,但是现在是首辅亲自问话,而且众位官员一同找上门来,因此他也只得继续说下去。

“是!”王鏊继续说道:“除了那些之外,在收入方面,其中,今秋以后,我大明的税收比去年增加了三千多万银元,这一点主要是陕西实行摊丁入亩以后,一改陕西无税可征的局面,扩大的收税面,一些隐藏的大户被查了出来,另外,就是山东官绅一体纳粮后,山东的税收也翻了两倍,但最主要增加的原因还是凤阳商税的征收;凤阳巡抚曾立英鼓励经商且提高商税额度以来,整个凤阳地区每三月就给朝廷递解一千万到四千万不等商税,单只是凤阳给朝廷的税收贡献了接近七成,但在去年,凤阳的夏秋年税在整个国库赋税收入中占据不到三成。”

王鏊将自己在折子上所写的内容又给诸位大臣们复述了一遍。

李东阳闻言点了点头,嘴巴动了动,却是没有说话。

王鏊知道,这些大臣们如此大张旗鼓的寻上门来,不交代清楚的话,纵使自己是内阁大学士,只怕也是难在朝继续为官了,因此他只得暗叹一声,在阐述完收入之后,继续阐述起开支一项。

诸位官员按照王鏊提供的数据得知,大明在正德二年的军费开支已经翻了好几倍,其中有因为训练禁卫军以及特种兵等所需军饷和装备的开支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之外,还有朱厚照为避免出现兵0变,便命令都察院和兵部联合起来,专门针对各边镇历年军饷积欠的问题进行整顿和补,所以军饷放也大量增加。

不单单是军费开支,还有皇家工程院和皇家科学院以及军械局等许许多多的大型课题项目的资金拨款,特别是今年新成立了好几个耗巨资的大型项目如大明船政局和两京大道的建设,以及陛下所谓的“电”与发电机的研制等,都耗资巨大,如果按照大明以往的税收,单是这些课题项目,大明朝廷就别想负担的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