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战将至

这些枪拿给那个修枪的老匠看,他一边看一边摇头:“这种枪是怎么点上火的呢?没有火的话怎么能把枪管里面的弹丸打出去?”

项玉连忙解释:“老师傅,这个枪是通过这后面的燧石点上火的。”边说便指给他看,在击锤的钳口上果然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项玉解释完还试射了一次,这名老匠看的目瞪口呆,心里大为震惊。

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即使在有大风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使用,这一点要比火绳枪强上许多。

这名老匠叫徐则清,在明军中从军的时间已经超过四十年了,对于枪械方面的了解极广,早期还参加了明军火器的制造,后来才改为修理匠。项玉将这些枪械留在这里就是给徐则清他熟悉燧发枪的构造,让他试着看看能不能仿制,毕竟就这二十条枪也干不了什么事。

陷阵营的士兵这些天一直在操练火枪,火绳枪的构造虽然复杂,但是原理并不难懂,无非是装填,点火,激发,清理枪管等十分机械的步骤。陷阵营的士兵初期学起来十分困难,但是军中还有些真正的老兵,他们有的会用这种火枪,加上原本就在一旁指导的教官,所以士兵们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都会开枪了,会开枪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够提高射击速度和射击精准度才是难点,这两项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了,急也急不来,只能通过平时的练习慢慢增加熟练度,一点点提高。但是显然,项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前装枪虽然跟后世的后装枪有些不同,子弹的射击准度也要差很多,但是射击的一些原理是差不多的,项玉记得一些抗日影视剧里面民兵的训练就有一项调整射击动作,增加射击稳定性,减少枪口的移动。

对于后世的候装线膛枪来说,精度和射程都比早期的火绳枪要高出很多,尚且要求严格,那么本来就射击精准度极差的火绳枪就自然更加要注重这一点了。

还是从一些影视剧里面得到的经验,项玉让士兵们在枪管的前端系上一根细绳,细绳上面挂上一件重物,让士兵们平举枪口,保持一个姿势,时间一久,士兵们的胳膊就会酸胀,这是身体局部的肌肉正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的缘故,乳酸一多,堆积起来就会使人产生酸胀感,这种感觉其实时对人体肌肉的一种保护,是告诉你,锻炼过度了,肌肉受不了了,但是项玉并没有让士兵们停下来,不是他不知道这一点,而是因为这种酸痛对于人体的肌肉锻炼和强化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一个以后一直要用枪的士兵来说,这一步走下去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一步训练完之后便是矫正士兵们的射击准度了,这一点眼下还没办法教给士兵们理论知识,只好先建一个简易的靶场,让士兵们在上面去自己射击,开枪的射击的次数多了会提高士兵们对于枪械的熟练度,以后到了战场上不至于手忙脚乱,这一点很重要。

不过留给项玉的时间并不多,两天之后,陷阵营便离开了厦门城外的大营,大军登船走海路去泉州府,这时的清军在泉州府以北一带已经有一些动作了,有一股不明数量的清军占据了蒲田,之后有出兵到了西边的仙游镇,泉州府的守军这时已经渐渐感觉到了战争的临近,一连向厦门的郑成功发出了几次求援信,催促援军尽快上路。

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船队明天一早就能抵达沙格镇,再往北边航行不远就是湄洲湾了。项玉立在船头,眺望着西边即将落幕的红日。

张聪快步走上前来,他见项玉似乎正在沉思,于是便也没有上前打断他,站在他的身后。项玉察觉到身后有人来了,一回头这才察觉等候着的张聪。

这时落日的余辉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海面上又起风了,两人又回到船舱。

何安这时端上来两盏茶,将茶放下后就退下去了。

项玉端起茶杯来,感受了一下温度,温度刚刚好,于是端起来慢慢品了一口,这才说道:“士兵们的情况怎么样了,晕船的还厉害吗?”

张聪却没有喝茶:“还是很严重,许多兄弟是北方来的,头一次坐船,吐得十分厉害,好几人已经脱水了。”

“嗯,让医匠们多巡视,脱水的士兵们要及时补充上水分,船队明天早上就会靠岸的,上了岸就好了。”

“统制,我还是有点担心,士兵们这个样子恐怕是打不了仗,万一遇上清军,我们又是全火器兵,恐怕会没有战斗力。”张聪犹豫了半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项玉笑了笑,取下船舱侧壁上的一副地图,指着沙格镇西边的大眉山说道:“不知你看过这里的地形没,我们的军队并不需要和清军硬拼,你看,从大眉山道涂岭这一代的地形是从高到低的,我们是全步兵,地形对我们的影响没有清军的骑兵那么大,所以我们将要面对的敌人恐怕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绿营的士兵弓马不熟,基本上又都是步兵,对付起来要比清廷的精锐骑兵要好打的多。”

张聪点了点头:“统制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让我们不去管沙格镇,直接屯兵在大眉山这一带,以山势为依托,来抗击清军,可是卑职还是有一件事不明白,为何我营要全部装备火枪,清军的弓箭射程是远于我军的火器的,再加上万一碰上什么阴雨大风天气,我们与清军作战就十分困难。”

这个时候已经是十月份了,项玉当然不能跟他说这一带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个时节雨水稀少,说了他也不能明白。

“这一带的地形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从北到南地势高度是逐渐增高的,这一样来我们至少可以设置三层防线,山脚下面的驿道自然不能轻易的放弃,所以我打算在山脚驿道边上设置第一道防线,当然,前面都要布满眼线,一定要提前得到清军的行军的详细信息。”项玉将自己的三道防线的设想跟张聪完完全全的说了一遍,张聪见他果然早有准备,虽然还不能完全打消自己心中的疑虑,但是至少也让他心中的担忧减少了几分。

此时项玉还不知道,一个即将改变整个局势的人物即将登场。

台湾海峡距离大陆的距离最近处不过才一百一十千米左右,在如今这个时代并不算远,但是在十七世纪的帆船时代,这一百多千米的距离可能需要航行一天一夜甚至几天几夜,这时,一艘不大的渔船正在海面上航行,他们已经航行了一天一夜了,这时黑夜即将再次来临,船头立着一人,这人看上去年约三十,长得十分清瘦,身穿一件白色儒袍,头顶上戴着一顶平角官帽,他的眼睛稍稍有点浮肿,却一直盯着西方的一道水线。海面上这时渐渐起了风,不住的吹着他的衣衫,跟着小渔船一起不停的晃动。

“船家,还有多久才能到岸?”文士又一次问道。

船家看也不看他一眼,顺口说道:“明天早上就能到了。”

项玉带着陷阵营上岸已经几天了,**那边并没有什么消息,军队的粮食都是随船携带的,粮食问题不大,部队按着项玉的要求并没有直接进入沙格镇,而是扼守住驿道的制高点,这一条驿道在这一带可以说是必经之路,东面靠海,清军的水军并不占上风,显然不太可能从海上进军,即使从海上进军跟他项玉的关系也不大,只要守住这个像个葫芦口一样的有利地形,他的军队就至少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了。

一连三四天,项玉往外加派的巡哨人数一天比一天多,对面的清军并没有新的动向,但是项玉的心里的不安感觉反而越来越强烈了。

何安走近主帐,低声说道:“统制,巡哨的兄弟回来了。”

项玉收回心思,问道:“怎么样,泉州府那边有什么动静?”

何安摇了摇头:“泉州方向的明军有一千多人驻扎在葵山,不过并没有北上占领洪濑县,不知道他们的意图。”

项玉很快就在地图上找到了何安说了位置,眉头不由皱了起来,洪濑可以说是自己左侧身后的一道屏障,清军三日之前就已经彻底占领了永春州,从永春州顺着桃溪而下,很容易就切入自己后方,造成自己腹背受敌困境,相信**城的周全斌不可能看不出来,从他派出一千明军北上就可以看出来他也做出了决策,但是为何这一支明军又不再继续北上,而是停在了葵山就不动了,这时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