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习俗~什么是头七,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

所谓的头七,是一种丧殡习俗。习惯上认为“头七”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古代先民认为死者的魂魄会于“头七”返家探视。

而头七的概念,主要出自与《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密法)。是一部西藏佛学名著,由八世纪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所著,并将其传入西藏。

全书依照佛法教义详细介绍了人死以后每天“中阴”的变化情形(回复西藏度亡经,了解更多专业内容),特别介绍了“出胜”、“入胜”的一些概况与方法,详细介绍了西藏佛教秘杂的中阴超度方法。

…………

那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又为何要做七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佛家的生缘说了,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在佛教信仰中,他们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后却未投胎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同童子的形态,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个期限;如果七日之内,仍然没有找到生缘,则可以继续第二个七日,一直到第七个七日终止,必生一处(详情见《瑜珈论》)。

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是由于当时佛教盛行的缘故。

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符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出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之中,原本就对灵魂一说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魂魄仍旧存在,之后在佛教信仰的影响下,认为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好友也要送一些纸、烛前来。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的仪式。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

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所以一般认为,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当然,做七之中,又有分化更多的仪式和讲究,例如守七、断七、烧七、出煞等等,带有强烈的宗教意愿,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很是常见,现如今,受到欧风美雨以及科学主义的思想潮流影响,除了一些偏僻的乡村外,已经很少见了。

……《首发》……

实际上,在我爷爷头七当天我就有遇到过长辈托梦的事情,多是一些嘱托,或者只是内心对于长辈的挂念吧。挂念亲人和认族、敬族这样的思想串联这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经久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喜欢的朋友请顺手收藏投个推荐票吧多谢了。

文章素材来源自网络,由瀚升文化剪辑制作。喜欢还原历史本身,传语玄学课堂、灵异习俗、鬼怪故事、悬疑事件、未解之谜、的朋友请收藏,投个推荐票吧,你们的收藏推荐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林语异志录》读者交流群:481767197欢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