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杨义庄的转折点

隔天,杨镇长他们也来得很早,他们也要来参观一下,传说能免费提供好几个村子电力的光伏发电设备。

老庄主、张凡、周世宗等人都穿得比较正式,在旁边陪同。

大家站在高处,往猪舍望去。大片的猪舍房顶,全部覆盖了非常有科技感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显得十分壮观。

“等我们的三期工程全部完工,猪舍的顶部全覆盖那种电池板,究竟能惠及多少个村子,我也不好说。”张凡开口道。

要知道,那是几十亩的面积呀!一般而言,一个家庭的用电,只要将半边的房顶安装上这种东西,就足够使用。

况且,农村人用电本来就少。眼前这一大片,能每天提供多少电力,或许只有专业的人才能知道。

“这是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首先,我得代表镇里表示高度的赞扬……”杨镇长他们开始说官话。

不过,他们心里高兴是真实的。能减轻居民负担的一切举措,都是利民措施,都是他们政府应该做的。现在,张凡帮他们做了这么一件大事,岂能不高兴?

“镇长,你们还是想一想,会不会因为抢了电力公司的生意而产生矛盾吧!”张凡对他们说道。

对家大业大的国家电力公司来说,可能整个黄石镇的用电市场,人家都没有放在心上。然而,终究了让人家减少了收入,会不会记恨,很难说。

罗书记却爽朗地笑道:“那你就放心,电力部门不会纠结那么点小市场。农村家庭用电,人家不会太在意。反而有时候比较偏僻的山区,要让他们投入基础建设费用,会很不爽,收入跟投入不成正比,我们政府经常跟他们扯皮。”

人家的主要市场还是大城市,尤其是工业用电,一家工厂一天的用电,就比你们好几个村子一个月用电还要多,孰轻孰重?

“而且,新能源一直都是国家、政府所倡导的。国家鼓励私人使用新能源设备,减轻环境面临的压力……”

得!听他们这么说,张凡也就放心了。看来,人家电力公司真没有把你放在眼里,是你自己想多了。

“投入了不少钱吧?”

他们也是查过的,这种玩意还挺烧钱。如果一个家庭想要安装,并且足够使用,差不多需要五六万的成本。

那么,眼前这一大片,而且后续还有两期,连在一起的之后,相当壮观的。

对镇长他们,张凡也就没有隐瞒:“差不多千万吧!”

老庄主等人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为了养猪场以后用电,也为了让他们周围这些村子用上免费电,张凡投入了近千万?比养猪场本身还要恐怖。

“果然,还是你魄气大,咱镇来搞的话,根本不现实。”罗书记苦笑。

有时候,还挺郁闷的,政府还没有个人有钱,想做点大事没资金,还不如人家一个私人豪气。

比如,承诺给杨义庄铺设的沥青路,他们就要等到过了年,县里的资金到位才行。

“回去你村里的人不说什么?”杨镇长调侃道。

“老村长找过我。”张凡无奈地说道。昨晚他回村,大家都知道了杨义庄以后能免费用电,就是张凡搞出来的福利。

自己村都还没有,反而便宜了其他村,老村长心里不吃味是假的。

张凡只好跟他解释清楚,原本只是为了养殖场考虑,可一旦都覆盖上,自己用就多余,那还不如造福人民群众?

张家寨跟杨义庄的情况不一样,张家寨用电太多,张凡得投入多少才能做到免费用电呀?那些光伏板估计要铺满五分之一个村子吧?

老村长听了解释后,也理解,表示会帮忙跟其他村民说一说情况。

其实,就算不解释,大家也只会暂时心里有点吃醋,倒不会有什么风言风语。毕竟张凡对他们张家寨做得已经够多,别提小学、水泥路到家门等福利,最重要是给大家打开了一条财路,所有人都在这条路上发了大财。

那么,免费电就不算什么了。

“还真不说,就算是我,也替你感到肉疼。”杨镇长笑道。

“走,下去吧!运猪苗的车进来了。”

望出去,就看到十多二十辆的大货车排着队开进来,非常有震撼力,全都是猪苗呀!

有时候,只报一个数据,看不出什么来。

当数据变成了实物,就会无限放大,令人震撼。两千头猪苗,好像也没什么。可按照一辆车装一头条猪苗,就是二十辆大车才装完。

杨义庄的村民还好,前两天运输设备的车队比这更夸张。仅仅是光伏发电的设备,就不输于运猪苗的车队。

可其他村的代表,望着那浩浩荡荡的车队,心里的震撼可想而知。

都说杨义庄要继张家寨、青田村跟腾云村之后崛起,要建多大多大的养猪场,他们心里都还不以为然。当亲眼看到运猪苗的车队都如此壮大,才深深体会到,杨义庄真的要发达了。

要知道,这才是人家三个工期中最小的一期,才两千头猪,一旦三期工程完成,养猪规模能达到一万以上,想想就恐怖,整个杨义庄才多少人口,猪比人多二三十倍。

“太可怕了。”

“这才是大手笔呀!”

“难怪,人家号称要建全县最大的养猪场,恐怖!”

……

他们算一下,按照一头猪的利润五百来计算,一万头就是五百万,一年养两趟的话,这个养猪场一年赚上千万。

那么,杨义庄每年躺着也能分到三四百万以上,羡慕呀!

但其实,张凡养猪,一头猪的利润怎么可能只有五百元?开玩笑吧?五百元才多少斤草莓?一头猪还不如他种几平方的草莓,他才不干。

相反,杨义庄的村民们夹道相迎,脸上都是喜悦之色。

在场的两位记者将这一幕记录下来,报道之后,被杨义庄的老庄主他们永久保存下来。这是他们村的转折点、里程碑。

“剪彩仪式准备好没?”杨义庄的村支书紧张地询问。

“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