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民心

第二天一早,刘备就带着典韦和一队亲卫去巡查城中各处,陈子明则坐镇城守府,处理一些政务,许多事情该怎么做他还是知道的,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

“军师,城中大部分都是外来流民,房屋破败,食物甚少,都需救助,当如何处置?”简雍统计好城中人口的资料后,立刻跑来找陈子明问计。

“将老弱统一安置,给与少许食物,但不可有饿死者,其余能劳者,统一安排,或修城防,或清理城道垃圾,劳者皆可管饱,不劳者不予食物。”

“再调一队士卒,如有闹事者,轻则鞭打,重则杀之,能劳者不得有不劳而食之人。”

“若!”

简雍一听陈子明的话,里面应声而去。

接着第二人就来了,徐庶进门对陈子明道:“按军师吩咐,吾已将所有降卒分清,能战者一千二百人,大恶者五十八人,以当众处死,其余病弱皆以放回为民。”

“好,幸苦元直了,将留下士卒交与子龙训练,给与兵甲。”

“元直稍作歇息后,探查城防,需修理之处,通与宪和,让其带人去修理,城防不可荒废!”

“若!”

徐庶转身出去,陈子明看那个疲惫的身影,只能对这个大才说一声对不起了,没办法,刘备手下现在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且中低层官吏根本没有,刘备的路还长呢,也还没有能够让徐庶这等顶尖谋士发挥光芒的地方,不过,陈子明深信,快了。

“军师,吾等带来的粮草虽多,但城中流民实在太多,而且听主公说还要收拢四周之民,如此一来,粮草危也,当何处之?”

孙乾也跑到陈子明这里来叫苦。

“公佑莫及,可派人前去允州大力收粮,以解燃眉之急。”

“公佑且代吾休书一封与徐州糜子仲,吾主刘备需大量粮草兵甲,还有农具和种子,如若能全力支持,来日,吾送其敌国之福。”

陈子明决定立刻启用糜竺这个超级助力,刘备想要快速掌控青州,绝对不能离开这个富商的支持,否则等刘备发展起来,恐怕曹操和袁绍已经是庞然大物了,这个年代,氏族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

“军师,这,能成否?”

孙乾有点拿不准,毕竟刘备现在才拿下一城,而且出现这么多问题,现在就让糜竺全力支持,恐怕有点困难。

“安心去做就是,糜子仲眼光深也!”历史上的糜竺可是认定了刘备,率全家往死里跟随的。

“若!”

孙乾知陈子明已有定计,就不再说什么。

“报!”

孙乾刚离开,有士卒快马来报。

“报军师,各城门出现大量流民,大部分老弱病儒,祈求给与粮食,主公有意开城门放粮,派吾来请示军师。”

“回去告知主公,吾已有定计。”

陈子明打发那个士卒回去复命,然后叫来门外等候命令的徐晃。

“公明,速派人去各城门,将所有流民收拢与东城门,其余城门皆不的有流民靠近,如若不听者,杀!”

“在调集士卒两百人,在东城门外甄别流民,老弱病儒可放进城,且统一交与宪和安排,青壮全部交与子龙训练成士,但要记住,识字之人和有一技之长者甄别出来,全部给我带过来,吾有大用,其余劳力,带去给宪和,他自会安排。”

陈子明立刻叫大将徐晃带人去处理,流民闹起事来很可怕的,特别是俄慌了的流民更可怕,而且不但刘备会放粮救那些流民,从二十一世纪过来的陈子明也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流民饿死。

这一点陈子明和刘备非常像,甚至陈子明更在乎这些流民,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而且他们可不是二十一世纪外国的那些难民,而是华夏的子孙,身体里流着同意的血。

陈子明就在城主府坐了一天,处理城里出现的各种问题,刘备则探查全城,安抚流民,吃饭都在劳工地里同劳工一起吃的,这让所有劳工感动的哭出声来,愿死效于刘备。

刘备看着流民如此,当场大哭,并放出誓言,当不负天下人。从此难民中无闹事者,干活更加卖力。

陈子明听了这些事后,终于知道为何历史上有如此多的百姓抛家弃业也要跟着刘备到处流浪了,民心所向,无所能敌。

西安县城一天一变,人口也越来越多,陈子明将一些中心的士卒放出去,到西安全境内将西安县城的情况说出去,传遍四周,每天都有大量的流民前来。

甚至连晚上都有人来,陈子明不得不下令,晚上严守城门,不得放任何流民进来。因为晚上实在是太黑了,没有灯火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忙碌了十多天,来西安县城的流民才开始减小,此时西安县城人口差不多到了饱和点,具简雍统计,整个县城已有人口十万于人,招收士卒一万,整个西安县城的百姓都聚集在这里了。

刘备的仁德也传遍全城,民心归顺,整个西安县城在五万多劳力的努力下焕然一新,房屋都修了好几排,城防也完全修好。

除了人口和士卒外,还有二十多个识字之人,其中教书先生有三人,乱世不得不当流寇的。

陈子明第一时间将他们集中起来,一一考核,有能力的,发配到孙乾等人手下打下手,重点培养他们,将来也好做刘备的基层官吏。

能力一般,只会死读书的,先让他们写写文书,等以后地盘大了,陈子明准备开始建立私塾,普及教育,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早,不过这些人才得开始储备起来。

工匠就多了,毕竟氏族子弟不不来当工匠的,工匠都是平民,流寇一来,往流寇中以站,就成了流寇的一员,还是容易活下来的。

铁匠、纺织匠、木匠是最多的,加起来有近百人。看起来很多,但是细算下来,十万人中,才百来人工匠,比例小,让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