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议事

“陛下,夷洲大捷,江东海军全灭,来自江东的威胁尽去。”坐镇临淄的刘备召集众谋士议事,陈宫正在讲述目前各方面的形势。

“夷洲急报,今年粮食早熟,已经开始收割,预计半月后便可将大量粮食运到临淄。”

“另,夷洲农部崔均上奏,夷洲气候适宜,粮食一年两熟,产量颇高,但百姓缺少,夷洲各地多有肥沃之地无人耕种,实乃浪费,欲求陛下征调百姓前往夷洲。”

陈宫话音刚落,众人议论纷纷,江东海军全灭已经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夷洲粮食丰收才是重中之重,现在的大汉不缺兵马,不缺土地,缺的是粮食,毕竟现在大汉各地都急需大量粮食来缓解困境。

“抽调百姓之事,由汝等商议,尽快征调百姓前往夷洲。”夷洲粮食产量如此丰厚,让刘备心动不已,当即拍板,同意崔均的请求。

“陛下,如今大汉各地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很多地方百里无人烟,征调百姓之事,恐难也。”孙乾现在掌管大汉农事,对如今刘备治下百姓分布非常了解,听了刘备的话,急忙提出其中的难处。

“如今江东海军尽去,夷洲当无战乱之危。可夷洲远在海外,百姓无知,多不愿意前往。”陈宫也了解如今天下的形势,特别是刘备和曹操交界之地,常年征战不休,那些地方才是真正的百里无人烟。

而且西汉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大汉百姓锐减,朝纲混乱,然后是黄巾之乱,天下群雄并起,屠戮百姓之事不少。好在刘备异军突起,统治半壁天下,挽救了不少百姓,保住了大汉根基。

可就算如此,比起强盛时期的西汉,如今大汉天下百姓数量不过五六层罢了,可以说现在大汉各地都缺乏百姓,很多土地都荒废。

“陛下,关将军来报,吉州等地叛乱已经平息,抓捕了不少判民和其家属,不知如何处置,何不将这些罪人全部运往夷州安置。”简雍立刻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而且这也有先列,如今的福州当初打下来的时候,可是没有什么百姓的,那个时候,用的就是这个办法,而且如今看来,效果不错。

“不可。”陈宫反对道:“夷洲不比福州,夷洲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乃大汉粮仓,决不可有失,当调遣忠于陛下之民前往。”

夷洲远离大陆,虽然海军强盛,能完全掌控夷洲,但将来是何种情况,谁也说不清。吉州原本就不属于大汉,刘备也才打下来没多久,那里的百姓还没有真正的归属大汉。

更别说那些曾经反叛之民,要是将大量反叛之民运往夷州,一旦大汉朝廷动荡,不能完全掌控夷洲,那些反叛之民很可能揭竿而起,摆脱大汉的控制。

“陛下,既然夷洲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又无战火威胁,实乃难得的安身之地,何不将功臣之后安顿其上,多给予照顾。”一直没开口的郭嘉突然提出一个建议,立刻得到众人支持。

“传令夷洲各府,修建民房,准备所需之物。”夷洲的确是好地方,用来安顿功臣家属倒也不错,特别是拿下受伤退役下来的将士,对刘备忠心耿耿,由他们前往夷洲安家,刘备也安心不少。

常年征战,伤残士卒不知多少,这些为刘备而战的将士,刘备都好生安置,而那些战死将士之后更是多不胜数,每年刘备都会给予那些战死将士后人不少钱财。

这些人对刘备绝对忠心耿耿,刘备让他们到夷洲安家,问题不大,再说夷洲的确不错,有强大的海军在,夷洲比临淄都安全,毕竟这个时候,根本没有那个势力能威胁到夷洲。

“吉州判民如何安置?”解决完夷洲问题,刘备将目光放到吉州,如今的困境,可以说很大原因都是吉州引起的,先是天灾,后是人祸,让刘备后方不得安生。

“陛下,子扬先是上奏,吉州判民多有无知,被他人所用,且数量极多,不易重罚,当显陛下仁君之德。臣认为亦不可重罚,安抚为上,以免造成其他百姓恐慌。”陈宫的意思和刘晔一样,百姓无知,不过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引惑罢了,没必要全部重罚。

要知道叛乱可是杀头的大罪,评定叛乱之后被屠三族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不过那样太血腥,太不人道。

“罢了,百姓无知,改之便可,好生安置。”刘备可不是暴虐之君,就算刘晔和陈宫不这么说,刘备也不会下令杀光叛乱之民。

“陛下,吉州百姓多是化外之民,不经教化,易被他人所惑,当分而化之。”陈登献计道:“陛下可将吉州百姓迁移部分至幽州、并州一带,此二州经几次大战,多有土地荒废,可安置吉州百姓。”

“可。”

陈登的计策的确不错,吉州本来不属于大汉,那里的百姓没有大汉的归属感,最主要的是多,人口密集度远高于幽州、并州等征战之地,一旦叛乱,声势浩大。安陈登的计策,将那些百姓分流安置,倒也好统治得多。

“陛下,子扬先是上奏,为平息叛乱,子扬先是假借天子之名,招降不少判民头领,并承若不少好处,如今叛乱已经平息,但那些头领在吉州多有影响,不可轻动,当以利诱往他处,再斩杀之。”

“陛下,此计关将军亦有上报,愿担全部责任。”

假借天子名义,可是欺君大罪,关羽上奏,无疑是要保刘晔。

“哈哈,子扬大才,当为首功。”刘备草履起家,为人宽厚,而且刘晔是为他做事,区区这点小事,刘备又怎么可能处罚刘晔。

“按子扬之策,将判民头领调任偏远之地为官,而后杀之!”刘备虽然仁慈,但也要看对那些人,对敌人都仁慈,刘备也不可能活到现在。

按照刘晔的计策,那些判民头领纷纷接到刘备圣旨,前往各地担任高官,而后一去不复还,终被他人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