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

宣政殿侧殿中,赵元昌正在同杨子任闲聊。

闲聊就是想到哪说到哪,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同皇帝闲聊,是极少部分官员才有的经历。当然了,有用这样的经历的人或许会感觉到荣幸,但是说起来却是避之不及。毕竟闲聊的时候谁知道哪句话就会导致官家不满,等反应过来想补救都来不及。

不过杨子任不一样,他没有紧张惶恐,在皇宫中看了那么多的书,这时候有人愿意同他谈论这些书,有的只是喜悦。即便这个人是皇帝。

谈着谈着,赵元昌突然叹息一声:“在这上面,我不如涧西多矣!”

若是陈佑或者其它什么人在,估计是谦虚加吹捧,可现在坐在赵元昌面前的是杨子任。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官家心在天下不在书卷,不如臣也是常理。”

语气平淡,神情平静,就仿佛坐在他面前的不是皇帝,而是某个身份平等的好友一般。估计在他心里,皇帝也好,仆役也罢,只有身份上的尊卑,没有人格上的高下。

赵元昌呵呵一笑,不以为意。正是因为杨子任如此表现,才叫他另眼相看。

“都说皇帝是孤家寡人,难得有涧西待吾以友。”

说完这句,他不等杨子任回话,便起身走到一旁书架前:“昨日庐州陈佑奏称舒州刺史江夏青在舒州境内遇刺,你看一看。”

杨子任起身接过赵元昌递来的奏疏,重新坐下仔细翻看。

他只是更喜欢读书罢了,不是那种对政治一窍不通的人。更何况读书明智,看的书多了,他对治国理政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怎么表现而已。

看完之后,杨子任沉默一阵,开口道:“看庐帅的描述,似乎不是很严重。”

“嗯。”赵元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是他自己的事情,当然不严重。”

从这话语中可以看出来,赵元昌有些不满陈佑的处置方式,不满的主要原因是魏王赵德昭就在庐州。

一州刺史都能在自己辖区中遇刺,随身亲卫还损失惨重,不得不让赵元昌这个远离儿子的父亲感到心忧。偏偏陈佑采取了比较保守的应对方式,提起此事也尽量少着笔墨以免显得过于关注,就是这种态度让赵元昌心中不满。

知道陈佑不是那种保守懦弱的性子,杨子任大概能猜到陈佑这么做的原因,也能理解他的选择。

“的确,庐帅处置略显不足。”杨子任点头附和,理解不代表赞同,“官家可令其加派兵马剿匪。臣听闻拿下舒州的时候,不少宋国残兵避入山林,若不设法清理,类似之事恐会多次发生。”

“这正是我所担心的。”赵元昌皱着眉。

杨子任没有继续说话,虽然不赞同陈佑的做法,但他也不会背后捅刀。

八月庐州最大的一件事情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陈佑被官家下诏斥责了!

既然是下诏,那就不可能只给陈佑一个人看,基本上整个都督府都知道,然后很快所有关注都督府的人就都知道了。

之前收到舒州求援的时候,陈佑就派了一部分兵马过去帮忙,而且这些人没有一个统率,可以说是完全交给舒州来指使,也的确剿灭了不少盗匪。

他自认为这件事做得不说最好,却是最合适的,没想到就被斥责,还是不留情面的那种。

但是没办法,毕竟是皇帝,于是老老实实的上表请罪。

另外就是剿匪,既然官家发话了,陈佑就必须动起来。不过他依然没有过于插手其它州县,除了安排人帮助各县成立结社外,主要是在庐州境内山林河湖一处一处清理,就当是练兵了。唯一的坏处就是耗费钱粮太多。

八月还有一件事,陈佑一直关注着北面战事,巴宁泰竟然在云州城下败了。

或许是巴宁泰运气不好,相比于消息的传递速度,辽国内乱平定的有些快。辽国的大同军节度使得知政局稳定,新帝已经获得绝大多数部族的支持后,顿时打消回去平乱的想法,老老实实派出信使表达忠诚,同时返回云州。

在朔州耽搁一些时日的巴宁泰大军抵达云州城的时候,正好辽军归来,一场意料之外的遭遇战,直接把巴宁泰打懵了。幸好他反应迅速调度及时,虽然损兵折将,但好歹之前拿下的朔州没有丢,这次是有功有过。

陈佑得知这个消息,就明白十一月攻宋大概是稳了。

还是那句话,南边好欺负,刚经历一场战败,周国需要有一场胜利来威慑国内方镇。

九月初九重阳日,帝遣使召宋国主入京朝见。

与使者一起出发的,还是给陈佑送去密信的宦官。信中言:若是宋国主有不臣之心,可于十月中旬率部攻宋。

其后半个月,能够调动江淮一线兵马的符契敕令先后交到魏王手里,实际上就是交给了陈佑。

在这期间,赵元昌再次下诏申饬陈佑剿匪不力。

前一次是真的生气,这一次却是君臣演戏。诏书抵达庐州后,扬州大都督府下令调集境内空闲兵马前往庐、舒、蕲等州剿匪。为了支援三州剿匪事宜,各地存粮也在朝庐州、舒州运输。

宋国南昌府,平头百姓在为了生存而劳累奔波,高官显贵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享受而绞尽脑汁。

戴延康坐在椅子上,脸上怒色未消。

前天周帝诏令抵达,要求他入洛阳参加冬至大朝会,为此戴延康召集亲信重臣商讨如何应对。吵了一天多还没个结果,刚刚就有一个劝他去洛阳的被下狱。

不论是戴延康还是他手下这班大臣,都明白如果他去了洛阳,下半辈子是别想再离开了。他倒是听说过北边府州折从远当年拖家带口入京,都做好留在京城的准备了,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打发回去做一镇之主。

即便有这个正面例子在,戴延康也不想冒险。宋国虽说对周称臣,但独立性不是那些方镇所能比的,他一来舍不得如今的生活,二来害怕死得不明不白。

但是,皇帝召见你直接拒绝,滔天怒火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的。

戴延康揉揉眉骨,语气有些疲惫:“去洛阳议无须再提,议一议怎么打消周主疑虑。”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