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刘家惨案
刘聚一看,不好,忙催马向前,去救父亲和妻儿。山上一阵箭雨射过之后,山上的人开始呼喊着向下冲了,刘聚一边骑马向前,一边拉弓向奔在最前面的几个人射去,全都是一箭射去,目标应声倒地。好歹也是张然教出来的徒弟,没有两下子,还真对不起他们张家的名号。
山上冲锋之人,见前面有人中箭都略有迟疑,放缓了前进的速度,一边利用山上的植被作掩护,一边成“S”形前进,防止被山下之人射中。就在山上冲锋的队伍放缓速度之际,刘聚已来到了父亲的马车前。好在父亲和妻儿都没事,刘聚先将父亲的包裹系在马背上,然后把父亲推上马背,然后将四岁的儿子也交给父亲,道:“爹,你带着孩子先走,在后门口等我。”说完照着马的屁股就是狠狠的一巴掌。
刘聚本来是一片好心,让父亲和孩子先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片好心却起到了完全不好的效果。其最终结果,也就是他的这片好心,让他的父亲和孩子在此丧命。
刘老爷子骑着马还没跑出去多远,两边山岗上的弓箭手都纷纷向他身上招呼。因为那些人认为,刚才就是这个骑马的射死了这边好几个人。刘老爷子可没他儿子刘聚这身功夫,转眼之间,身上就被射得跟刺猬似的,栽下马来,但他还是紧紧将自己的孙子护在怀里。
刘聚一看,大叫一声“不好”,忙着一手拉着王氏,一手握着弓格挡飞来的流矢。待他来到父亲身,他直接双膝跪下了,父亲背对着他侧卧着,身下流出的血不断渗入地里,身上还有微弱的抽搐,父亲身上插满了箭,肯定是活不成了。但他还是强忍着悲痛,把父亲的身体翻过来,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不是还活着。刘聚迟疑了一下,他有点不敢把父亲翻过来,他怕自己接受不了那个最坏的事实。但理智最终战胜了个人情感,现在不是婆婆妈妈的时候,再耽搁下去,可能连自己也跑不了了。他猛地将父亲的身体翻过来,父亲的双眼瞪着,嘴角有血,已没了呼吸,刘老爷子是死不瞑目啊。
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的儿子也死了,他的儿子才四岁,正是天真可爱的年纪。他把头埋在爷爷的怀里,双手死死抓住爷爷的衣服,他的背后中了两箭,都被射透了身体,箭头已射进了爷爷的体内。王氏还没来得及哭出声音,便被憋得晕过去了。
刘聚双眼瞪得血红,仰天咆哮。很快他从悲痛中走出来了,他化悲痛为力量、化悲痛为愤怒,他将王氏抱到路边一个隐蔽的角落,把父亲连同儿子的尸体盖在她的身上,然后快速地向一侧的山岗上飞奔而去。
刘聚开启了“杀神”模式,他抽出背筒里的箭,看见山上有人露出头来就是一箭射去,随即就有一个蒙古兵应声倒地。待冲到蒙古兵身前,他左手持弓,右手从腰间抽出大刀,见人就砍。俗话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碰上了这么个不要命的主,那帮蒙古兵也算是倒霉了,纷纷避之不及。
按理说,蒙古铁骑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不会干出这种临阵畏缩之事,但这队蒙古兵并不是长年征战的野战兵,而是定远县的城防兵。这种建制的蒙古兵营一般除了领兵的千户、副千户等少数大小头目是正宗的蒙古人(有时副千户也不是蒙古人),下面的士兵多半是汉人、色目人及少量的蒙古人混编,平时看着兵器、服饰、盔甲与正宗蒙古铁骑无异,但真正要打起硬仗来,高下立判。定远县当时算是一万户以上的中县,那中千户府也管着五百号兵,看今天这阵势,大门处至少有一百多号人,这里埋伏的不少于两百号人,估计其他路口要冲还有兵把守,几乎可以判定,这次定远县城的城防驻兵基本上是倾巢出动。
也亏得刘聚的这一身好武艺,就凭着他一个人,楞是硬生生地把这两百号人逼得前进不得。因为两边山岗上都有伏兵,刘聚也不敢追出去太远,怕中了敌人调虎离山之计,因为另一边山岗上还有伏兵,他如果追得太远,另一边的伏兵就会冲下去,以现在那几个家丁的身手及装备,一旦有蒙古兵冲到路上,那些家丁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两边就这样僵持着,刘聚稍微往后退了退,对着下面几个家丁吼道:“你们快往回撤,把我父亲孩子也带上,我夫人也带上,在后门口等我。”
这边刚往后退了点,那边的蒙古兵就向前进一点,有两个反应慢的刚一探头,就被刘聚一箭给结果了性命。下面的家丁、佃户也从惊慌失措中缓过神来,没有受伤的或搀着或背着受伤的、还有死去的刘老爷子往后门处撤去。
再来说说前门处的情况。张然刚安排妥当,也就是刘聚和刘老爷子刚走,外面的蒙古兵就喊话了,“里面的人听好了,我们今天只抓反贼张然,只要你们将张然交出来,其余的人都可平安无事,如若你们执迷不悟、负隅顽抗,今天一个都别想活着出去。从现在开始,给你们一刻钟时间让张然交待后事,一刻钟之后,如果张然还不束手就擒,我们就要将刘家夷为平地。”
常遇春搭起弓箭,正准备一箭向喊话之人射去,被张然拦住了。张然道:“先不要轻举妄动,现在一动手,势必双方就要马上火并。不如,我们先等这一刻钟,也好给刘聚他们撤退争取时间。”
常遇春心想,师傅说得有理,于是放下箭,紧紧地盯着大门外边的情况。大门外边的蒙古兵严阵以待,远处的有三个人骑在马上,看衣着装扮及举止,其中一人应该是这路人马的指挥官,应该是个千户;另有两人身着便衣,但骑在马上跟这千户平起平坐,而且看那千户对他们的态度还甚是恭谦,这两人应该就是跟踪唐勇一路而来的蒙古密探。
很快一刻钟就过去了,差不多应该是刘聚刚出后门的时刻。外面的蒙古兵又喊话了,“张然的后事交待清楚没有?赶快自缚双手出来受死,免得连累无辜。”
这时,常遇春对着他就是一箭射去,“辜”字的话音刚落,接着就是“啊”的一声,这厮一命呜呼了。蒙古兵见里面的人射箭了,忙分散开来,准备进攻了,立时,蒙古后被分为三队,中间那队举着盾牌,扛着根大木头准备撞门了,左右两路人马分别向院墙移动,看样子,他们是要爬墙了。
既然敌人分三路进攻,这边也只得分三路防御了。常遇春和唐勇各领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分两路去抵挡准备爬墙的蒙古兵,张然则带着女儿张思淑居中坐阵,去抵挡准备撞门的蒙古兵。
霎时之间,两边就交上手了。常遇春、唐勇的人马虽少,但借助了地利的优势,或搭梯子或搬桌子什么的,站在院墙边,只露个头出来,不断向蒙古兵放箭,蒙古兵只能依靠盾牌掩护,稍微露出个头来,便被一箭夺去了性命。中间撞门的这路,刚开始要防备着里面的人射箭,好不容易到了门前,正准备用力撞,没想到张然他们兵行险招,突然将大门打开了,这撞门的兵没收住脚步,立马冲进了院内,还没反应过来,便被张思淑带着人一人一刀结果了性命。后面冲锋的队伍刚冲到大门口,大门又被关住了。虽然人数上蒙古兵占了绝对优势,但由于没有占到地形的优势,反而处于下风。
看着自己这边已折了几十号人,那两个密探和千户坐不住了,纷纷加入了战斗。那两个密探原就是追踪张然之人,功夫了得,那千户也不是吃素的,再加上蒙古兵见主将亲自参战,士气大涨,渐渐地,张然、常遇春、唐勇的三路人马都快支撑不住了。而且,那两个密探箭法精湛,很快这边的家丁就被射死了好几个。
正在大家觉得已经支撑不住,准备向后门逃跑去跟刘聚汇合之际,后门处跑来了一个家丁。这人正是刚才跟着刘聚先行撤退之人,此时他们已带着王氏和刘老爷祖孙的尸体回到了后门处,他是来报信的。
张然等人听到刘聚遇伏、刘老爷祖孙毙命的消息,都是心里一惊。张然道:“看来我们太低估这帮蒙古挞子了,兵法有云:围师必阙。我们中了蒙古挞子的计啦,亏了我还是什么名将之后,我对不起祖宗,更对不起死去的刘老爷祖孙啊。”说完,张然颓然地瘫坐在地。
通常,无论在野战阵地还是在城寨防守作战中,面临被围境地的敌人,很可能出现三种想法,一是投降,二是死战,大多数则是第三种:观望,听命于指挥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面合围敌人,就可能促使敌军指挥官下定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军指挥官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敌军士兵斗志涣散。
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地预设埋伏,或在重点在那个地方封打,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埋伏圈中。
特别是围困坚守城堡的敌人,一旦敌人弃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战战场上彻底消灭敌军。相比之下,与逃窜之敌作战的难度显然要比与死战之敌作战要小得多,代价也会少得多。稍微有头脑的将领都能算过这个账来,所以“围师必阙”是历代战将常用的一个战法。
当年,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率领他的骑兵在东方战场上所向披靡,无论是野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攻而必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多次采用了“围师必阙”之计,经常将守城部队诱出城堡,消灭在广阔而便于机动的野外战场。可以说“围师必阙”之计是蒙古铁骑百年来的常用军事谋略,已经写入蒙古铁骑作战的战术教科书。而刘聚在看到后门处无兵把守之际,没经过深思,贸然逃跑,他才是最应该为刘老爷祖孙之死负责之人。
但张然虽然当时不在场,但他可以算得上是这次作战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他对这次军事失利的深深自责,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但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没有用,世上也没有后悔药可吃。眼下的关键问题是怎么突围。怎么突围呢?自己这边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马上就要被“包饺子”了。
当即,张然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诈降。张然对女儿思淑作了个简短的后事交待,一是将他反剪双手绑起来,不要系死扣,他袖筒里藏着短刀;二是他到了那两个密探身边就会动手,他一旦动手,这边立即动手,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只要解决了那两个密探,最好是把那千户也解决掉了,这边的蒙古兵势必一哄而散,因为以他们的身手及作战素养,能撑到现在且占据优势,全靠这三个功夫好手帮他们解决问题、鼓舞士气;三是如果他不幸去世了,将他的骨灰带回四川和他的父亲安葬在一起。张然的爷爷张珏当年在四川被捕,最后在陕西自尽,死后葬在陕西老家。但他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四川活动,死后就葬在四川,并告诫后人,四川就是他后人今后的故乡。
张思淑当即表示反对,她反对这个诈降、然后突袭的计划,并不是他认为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就当时具体情况而言,这个计划非常有可能成功。她反对的是这个计划太冒险,她的父亲可能会因此丧命。
此时,常遇春和唐勇也让几个家丁在院墙处苦苦支撑,他们被张然招呼到了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