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战与和
五月的江南,姹紫嫣红,花语飘香,凤凰山上万树含苞、千般景致,一时风光无限,宫人时有上山踏春,着五彩裙、携锦绣囊,采摘鲜花回去装点宫廷,人面花影,银铃般的笑声撒了满山。
选德殿内,却无人抬头望出窗外,关心这绚丽的景致。
乔行简站在殿中,侃侃而谈。
“蒙古人远来事急,咋看来势汹汹,不可一世,但蛮人无城府,一味图快野蛮暴戾,过一地洗一地,占一城屠一城,但凡北虏掠过,鸡犬不留,此等屠戮行径,却是逆天而行!他们虽攻城略地,却忘了民心所向,我大宋以正义之师北上光复故土,乃天之所眷,北地百姓莫不倒履相迎,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蒙古人南下,必不会长久。”
“既然如此,相比开战徒费人命钱粮,不若与之议和,北虏贪婪,南下所为者,不过贪图我大宋富裕繁华,臣以为,可效仿以往与辽国、金国的方式,年年赐之以岁币,填其贪欲,使之得了钱财,不再窥视我大宋国土。同时结好其权臣,贿之以金银,令其裹足不前,脑满肠肥,战事自然可停息,保得万世平安。”
“至于岁币来源,一来可从民间征集,二来可开互市,交通来往,通过贸易商业赚取,取之于彼用之于彼,养肥了羊撸羊毛。我大宋泱泱大国,富甲天下,这点岁币当然出得起。”
“陛下,此计可免兵戈之灾,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岁币虽然年年都要出,但相比打仗养兵的巨额支出,却是少了许多,节俭下来的钱财,可以挪作他用,壮我大宋国势。”
理宗认真的听着,当听到可以节约大笔军饷的时候,他忍不住出声打断:“爱卿呐,纳币求和,倒是可行,不过蒙古人愿意吗?”
“臣听说,蒙古酋首阔出,乃酋首成吉思汗的孙儿,独领蒙古东路军,有独断之权,此人南下之后,因为水土不服,患上疾病,很是严重,不便行军,于是有了议和退兵的想法,派出的使者,已经到京城好几次,陛下不知?”乔行简故作惊讶状,膛目道。
“嗯?竟有此事?”理宗皱着眉头看向了郑清之。
郑清之暗暗叫苦,蒙古使者来过不假,不过都被他挡在官驿中拖着,不说和,也不说战,打算先打一打,等战局明朗了再说。
为什么这么做?无他,为了个人的前途利益而已。
这话说起来,要从金国还没灭国那时开始。
联蒙灭金,这个决定做出来的时候,在大宋朝堂上,是有争议了。
以乔行简为首的一帮人认为,蒙古势大,兵威凶猛,与金国比起来还要凶残几分,如果吞了金国,对大宋来说有害无益,唇寒齿亡兔死狐悲,抵御金国都困难的宋朝军马要去抵抗更加厉害的蒙古人,下场可想而知。
但当时还活着的史弥远不这么看,弥留之际的权相想着的,是在临死前,为自己的名字添上最为浓烈的一笔功勋,没有什么比雪国耻、报国恨更为合适的了。
至于后面的烂摊子,反正自己要死了,就丢给后人去伤脑筋吧。
郑清之是史弥远一手指定的亲信,联蒙灭金的盟约他也是力挺的,后来抢占汴梁,跟蒙古人翻脸他也是始作俑者,自然要维护着自己的脸面,所以当蒙古使者上门的时候,他一手掩盖,没有让理宗知晓。
乔行简这时候揭出来,等于当面捅他刀子。
但理宗问起,他不得不回答。
于是略作思量,郑清之硬着头皮开口道:“陛下,蒙古人的确来过几次,不过全无议和的诚意,开出的条件实在苛刻,他们要在原本对金国岁币的基础上翻番,还要我朝纳皇子为质,以国书道歉,臣以为,实在有辱我国威,故而臣严厉驳回,想待战局稳定、北虏重提条件之后,再做计较。”
乔行简撇他一眼,不阴不阳的道:“郑大人,此事事关重大,应该请陛下定夺才是。”
郑清之心头冒火,恨得牙齿痒痒,却不敢发作,只是向理宗躬身道:“正因此事重大,臣才思虑,待得计议成熟,方可向陛下禀报,不然贸然上奏,倒是显得臣等无能了。”
理宗摆摆手,和起稀泥:“好了,两位爱卿所说,都有道理,既然蒙古人有议和的打算,我们也要作出应对的姿态,这件事,郑爱卿与乔爱卿多费心思,钱可以拿,不过不能超过对金国的岁贡。至于为毁盟的事道歉,也是可以的,毕竟是我们动手在前,输了道理。”
理宗这几句话,其实已经有了责怪郑清之的意思,在座的人都是心灵通透的老狐狸,哪里听不出来?于是郑清之顿时冷汗湿了半背,而乔行简则面露得色。
“此事就这么议定了,诸卿家无事的话,就散了吧。”理宗议了半天,身子早就乏了,就想赶众人走。
参知政事崔与之赶紧起身,向理宗道:“另有一事,请陛下圣裁。”
“讲吧。”理宗有气无力的道。
“大理国国君段智祥日前送来书信,说大理最近周边不稳,有蛮族寇边,占去不少地盘,想请我朝天兵助阵,帮他们铲除敌蛮,保其国境。”崔与之从袖袋中拿出一封国书来,恭敬的递给一旁伺候的太监,由太监送到理宗的案头上。
理宗草草的拿起那封信,瞥了几眼,随手又丢到案桌上,问道:“几位爱卿有什么看法?”
当仁不让的,郑清之第一个发言:“臣以为,大理于我国,近年来事事恭顺,几年前,广南道平叛,大理蛮兵出力不少,逢佳节巧日,也必然奉上贡礼,于我朝恭敬有加,既然其国君开了口,那边想必事态紧急,臣以为,可以派兵声援。”
“此事应当慎重,此刻蜀中吃紧,赵彦呐一日三报,言说蒙古兵已打到剑阁一带,成都府危急,要让他分兵救援大理,几无可能。”乔行简按例跳出来反对,句句在理。
两人之间这般闹腾,其他几个人都看得烦了,此刻谁也不说话,老神在在的看热闹。
“不妥,如若不派兵,大理一旦生乱,段氏被赶下台,西南必乱,于我大宋不利,臣以为,蜀中自然不便调兵,可调广南道的蛮兵过去。”郑清之丝毫不乱,应对有序。
“广南道的蛮兵已经调给赵彦呐了,哪里还有余兵?”乔行简道:“蛮人本就不服,征敛过头,当心有乱子。”
郑清之斜眼一瞪,正欲再说,不厌其烦的理宗却不想再听两人吵吵了,摸着额头厌倦的道:“行了、行了,边陲小国,在意那么多干什么?把此事交给赵彦呐,让他自行定夺,有兵就派兵,无兵就由他去,大理偏远,谁坐上帝位都会向大宋奉上玉册国书,无所谓。”
他这么一拍板,宰相和副宰相当然不便再说了,于是几人恭送理宗,退出了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