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愁
“朕先前已经任命洪承畴和孙传庭一起全力剿贼,近来捷报频传,接下来能否一鼓作气荡平贼寇?你能不能给朕一个准话儿。”
“据洪承畴、孙传庭两臣所奏,李自成所纠合的各股贼寇,形似散沙,有的被击溃,有的被歼灭,有的借机投降,所余仅仅十八骑逃脱。目前大军猛追不放,四面堵截,务求捉拿贼首。闯贼欲往河南,入湖广,奔四川,均不可能,不得不从商洛山中向北逃窜。洪承畴已在商洛山周围布置重兵,设伏以待,臣认为不久便有捷报到京。”
皇上苍白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随即稍微提高声音道:“爱卿站着说话劳累,请坐吧。”
杨嗣昌的脸上立即涌起一片潮红,能和皇上面对面坐下一起聊天,那可是天大的荣幸!
他赶紧叩头谢恩,然后起身,同时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皇帝的斜对面替他放了一把较矮的檀木椅子。
他刚坐下去,皇帝又叫“赐茶”,他又站起来再一次躬身谢恩。
崇祯的精神振作起来,刚才的困倦都没有了。他从宫女手中接过来一杯热茶,喝了一口,用庄严而有信心的声调说道:“此次如果能够荡平贼寇,爱卿的“四正六隅、网张十面”的计策居功至伟!”
杨嗣昌听皇上夸赞自己,赶紧躬身说道:“这是托皇上的洪福,下面的将士们也肯用命,微臣不才,唯恐辜负了皇上的宠信,所以一直不敢懈怠;自任兵部尚书一来,内地流贼迟迟未灭,边疆鞑虏犯镜,直逼京师,致使皇上午夜忧勤,寝食难安,这都是臣的罪过啊!”
“朕不怪你,卿的困难,朕心里都明白,你不用多说。”
“皇上体贴下臣,臣感激涕零,唯有一心一意辅佐皇上,才能报答皇上的恩德!”
“爱卿肯为朕分担,朕心中十分高兴。你曾举荐熊文灿总理直棣、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五省军务,朕已经批准了。”
崇祯停了一停,继续说道:“高迎祥被剿灭之后,如今李自成成了心腹大患,如果能擒拿住他,其他的流贼自然容易歼灭,不足为虑。”
“皇上所言极是。李自成为闯贼高迎祥的旧部,在诸贼中最为强悍。目前只要将他荡平,其余诸贼闻风丧胆,便可不战而降。”
“根据塘报,许多流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就抚?他们是否真心实意?抚局是否能够实行下去?你可有什么把握?”
杨嗣昌早已料到皇上迟早会询问他这个问题,心中已有准备。他对张献忠的投降,他一开始就抱有怀疑态度,不像熊文灿那样天真地认为敌人都是真心投降,他始终认为,死人才最保险。
但是,他的“四正六隅、网张十面”的计划,并不像崇祯想的那样美好,实施起来漏洞百出,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总理王家桢的配合,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杨嗣昌经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向崇祯帝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总理。
不过,杨嗣昌始终觉得,流寇的投降根本不可信,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以便日后再图大计。
“皇上,臣认为,招抚虽好,但招抚之后,最好找个由头,把那些怀有异心的贼首铲除才是。”他侃侃而谈道,“在目前看来,抚局对朝廷有利,那便以抚为主。趁此时机,还可以征收兵饷,整顿将士,修整兵器,补充兵员,为将来拥有更强的力量打下基础。”
“卿所言甚是。”崇祯十分赞同的点点头。
“以今日看来,张献忠就算非真心投降,朝廷已受益不浅,自从他提出就抚之后,李自成失去呼应,差不多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而朝廷得以抽调出更多兵力交给洪承畴和孙传庭,专力对付闯贼,若非张献忠按兵不动,恐怕没有这么多的胜仗。”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但又不放心不下,继续询问道:“就怕李自成会联络别的流贼,接应他逃出陕西。”
杨嗣昌很自信地回答道:“李自成之所以敢向东面逃窜,是因为他联络了罗汝才到潼关接应他。罗汝才联合了各股流贼十余万,打算攻破潼关,迎接闯贼。但他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同床异梦,遇到孙传庭的军队一战即溃。如今罗汝才见时局不利,乞求就抚,今日再也没有其他的流贼敢去接应李自成,剿灭贼寇,臣看指日可待了!”
“倘若从此流贼湮灭,实为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所以,臣认为,目前陕西的战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不可掉以轻心。”
“爱卿说的是。陕西方面如能将闯贼荡平,你就立刻命洪承畴、孙传庭率领大军前来支援京城。朕前面已有两下急诏,申明此意。爱卿可代朕再拟一道旨意,叫洪承畴等人务必一鼓作气,剿灭贼寇,不使一人漏网,留下后患。倘若有疏忽懈怠或者作战不力者,律法无情,决不宽容!”
“臣遵旨!”杨嗣昌领旨谢恩。
说了几句话,崇祯的信心重新找了回来,此时甚至已经觉得胜利在望,忙询问道:“你可叫孙传庭他们将闯贼生擒,献俘于京城?”
“臣数日前已经将圣上的意思告知洪承畴和孙传庭了。”
“好,好,那就好。应该让他们知道朕的心意。”
停了片刻,最后崇祯又低声嘱咐道:“至于与东虏议抚之事,总要万分保密,不可使外廷诸臣抓着一点把柄,阻挠了大计。”
“请皇上放心,臣都明白。不过,只要皇上下定决心,就算外廷臣子知道,亦无人敢出言反对。”
“不不不,爱卿错了。朕并不糊涂,朝廷之上,那些言官一旦知道,肯定要死要活的,什么话都可能说得出来!”
“只要皇上圣明决断,毅然而行,一二个言官不明事理,胡搅蛮缠,也不可能阻挠住皇上的大计。”
崇祯微微地苦笑一下,心想哪有那么容易?他索性转过了话题道:“卢象升如果今夜能够赶到京城,卿可告知他明早在平台等候,朕要与他单独召对。”
“是,臣知晓了。皇上,如无他事,臣告退了。”
宫中已经在打三更的梆子了,看见皇上有点疲倦,杨嗣昌赶快告辞,叩了一个头,从文华殿退了出来。
“朕也累了。”崇祯唤过来一个小太监,吩咐道:“今夜朕去坤宁宫就寝,下去传话吧。”
“是,皇上。”
当崇祯乘着辇往皇后所住的坤宁宫去的时候,一路上一直在想着刚才的谈话:“要是卢象升不赞同杨嗣昌的意见呢,朕该倾向谁?而如果杨嗣昌对东虏的和抚计划行不通,战又不能取胜,何以善后呢?”
想到此处,他又忧心起来,思索良久,却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幸亏剿寇的战事顺利,否则,两面受阻,会更加艰难。”
近几日,他每次想到陕西的战事十分顺利,就迫不及待地等着最后的捷报传来。
然而,据传言,李自成消失在了商洛山中。他心中自然希望洪承畴和孙传庭能够擒拿或者斩获李自成和刘宗敏的首级,将他们的首级送来京城,当然最好是生擒,就像当初的高迎祥一样献俘于午门之下。
此刻,他又想起来这个问题,想起曾经的高迎祥,当然还有那位敢劫法场、大逆不道的杨国公。
离京之后,杨乐一直杳无音讯,听说去了台湾,真不知道怎么样了,难道还在生朕的气?
自然而然,崇祯想起了一些往事,想起了那些君臣相谈甚欢的场景,想起了一起哈哈大笑的日子,想起了皮岛之行、江南微服私访、变法改革……等等这一切,全都像是过眼云烟,又像是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历历在目。
崇祯微微叹了口气,他明白那位曾经推心置腹的臣子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往事随风去,峥嵘岁月愁!
有些东西,失去了,恐怕这辈子再也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