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报社斗智
石城日报是在一栋五层的苏式建筑里。远远谈不到气派。玻璃门倒是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现代的气息。
进门左转,沿着西楼梯上了二楼,对着楼梯的门半开着。刘海滨轻轻的敲了下门,门里传来一声请进。
刘海滨走了进去,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矮个男子站了起来。他已经谢顶,金丝眼镜,头圆的像个球。小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小短腿紧倒腾了几步,来到刘海滨面前。
这个场景有点好笑,两个人一样高,都是一米六多一点。人家都以为北方多慷慨悲歌之士,肯定都是身高八尺,膀大腰圆的魁梧汉子。可现在,两个矬地炮,只不过一胖一瘦而已。
刘海滨赶紧抢先伸手跟师哥握手,没想到王亮一把就把他就拽了过来,一只手搂着海滨肩膀,一只手紧拉着海滨的手。
“小师弟,挺精神啊。我好久没回学校去看李老师了。她身体怎么样?今年教初几?你今年多大?学习成绩怎么样?老家哪里人?哥几个啊?”
刘海滨被连珠炮式的问题问的瞠目结舌。这师哥别的不好说,肯定是个话痨。
“哥,哥,亮哥,我笨,你一次问的太多了,我反应不过来啊。”
“别闹了,你小子的情况李老师昨天就告诉我了,今年初一整个年级的第一名,将来北大清华的苗子。连校领导都重点关注你,要不然李老师会帮你说话?说吧,今天找师哥啥事?只要不违反政策法规,师哥肯定是尽最大能力。怎么样,够不够意思?”
“嘿嘿嘿,哥啊,我家里这不是开了家火锅店嘛,所以找你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宣传一下。”
“兄弟,海滨啊,不是当哥的泼凉水,现在的情况你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去年的事件你肯定听说过,现在报纸的每一个栏目每一个版面最终定稿都需要一层层审批签字,总编签字后还要市委宣传部长审批签字。我给你写文章没问题,你觉得这一层层障碍你能到哪一步。这是党报,可不是街头小报。”
刘海滨赶紧笑着对王亮说,“哥,您说我的我明白,你看,我这也有几句话跟你说说,你看看有没有道理。
党报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党报版面因其重要的政治地位,一直保持着庄重、严谨的风格。这是你我兄弟都否认不了的事实。
但是,党报也要走市场
改革开放之前,党报不必走市场,一边承担党的喉舌功能,一边接受党的全额补贴。
前两年开始,党报也要“事业属性、企业化运作”,
所以咱日报社的老总是不是也开始担心收入问题了?”
王亮点了点头,“没错,现在社里也有广告任务,老总他们还行,我们这些普通记者就倒霉了。被扣钱扣的啊,天天工资领不全。他们光棍没事啊,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我这家里孩子小,好奶粉都买不起,只能买大青山奶粉。唉,这他娘的过的啥日子,真不如前几年。”
“对啊,所以即使是日报也必须走市场,做广告、办活动、搞经营。”刘海滨跟了一句。
这个时候的王亮已经彻底忘记了刘海滨的年龄,他不由自主的站起来给刘海滨倒了杯茶,有点俨,不是好茶叶。
“那你说咋办,这日子不好过,我们总编也发愁啊,本来头发就不多,现在薅的比我的还少。”
刘海滨有些神秘的笑了笑,“哥,其实吧,党报基本实现“自负盈亏”并不难。党报年广告收入过千万也不难。”
王亮来了兴趣,“师弟,你说说看,只要靠谱,我去跟总编说,你的广告不是问题。”
刘海滨促狭的笑了笑,这位师哥看起来豪爽大气,平易近人。但实际上也是个胸有丘壑的。这年头,谁肚子里的肠子也都是花花的。
“亮哥,我跟你说,出我的口,入你的耳。你跟谁说我也不管。反正我就是认你,你看成不成?”
王亮还真的有些动心了。如果他能够解决了今年的资金缺口,那么肯定会得到总编的青眼有加。提拔也不是白日梦。
关键是确实方法靠谱。
“海滨,小师弟,你说说看,咱俩一起琢磨琢磨,看看有没有用。”
“哥,我呢有这么个看法。党报嘛,老板还是政府,所以去跑市场,肯定还是要跑政府,我有这么几个办法,你看成不成。
一则,还是要求政府摊派征订。摊派发行给党报提供基本收入。
二则,让政府继续输血。
这都是很常规的方法。大家都能想得到。我自己的方法在后面。
三则,面对政府和国企的软文。
比如,刊登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告(如国土局的土地招标广告、电力局的停电通知等),这可以给日报社带来直接的广告收入;各级政府部门投放的“软文版面”,一般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呈现,图文并茂、热情洋溢地宣传政府改革的亮点和成就。
这类政府的软文广告,本质上并非是面向公众的“广而告之”,而是面向上级领导的“政绩汇报”,希望让领导了解基层政府“执政为民”的成就。此类“广告”的最佳营销时机是每年的“两会”,借“领导可能会看到”的春风,来向各级政府推销版面。
四则,经营活动背后仍依托行政资源。
我们党报开始组织大量活动,跟各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合作,借助“整合营销”来创收。比如各种论坛啊培训啊峰会啊,找几个退休老领导和大学教授做评委,日报社做主办单位。所有的参加人员和单位的会费都由主办单位收取。这笔费用也不小了。
五则,多做产业投资和延伸业务。
咱石城日报基本上不用担心“生死”问题。若单纯靠广告和发行收入,日子并不会太宽裕。其主要途径包括:在相对偏远的地方找块地,建设新的“报业大楼”,将采编人员全体迁移进入,将地处闹市地段的大楼改造成“文化地产”或者商务酒店,靠楼盘出租或酒店运营的费用边足以支撑党报的采编成本;还可以游说领导,拿到一些黄金地段的土地,建设“文化综合体”或者“文化创意园”,实际上则是发展房地产,从中赚取比较高额的利润;最后还依托行政资源,拿到高速公路“高炮”广告、户外广告大屏幕等项目的独家经营权,获得稳定且丰厚的业务收入等。”
王亮彻底傻了,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微笑,第三条的时候就开始认真听了。第四条的时候他已经忍不住拿笔记下来。
这可都是干货。
如果真的能够实行,肯定会收益巨大。
到那个时候,他王亮只要能跟着搭上顺风车,就算是总编的位置也未必不能想,不过,可不能这么直接跟总编说。他得好好琢磨怎么利用这个点子。
刘海滨不怕王亮不帮他。他能够王亮说,就能跟李亮,张亮说。报社里没有笨人,都是眼睫毛都空心的聪明人。
肯定都一点就透。
所以现在他刘海滨对于王亮就是奇货可居。王亮需要刘海滨保持沉默。
那刘海滨就要看看王亮能给他刘海滨拿出什么干货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