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发表
(靠,刚刚发了一章,过了一会打开一看,突然有站短,惊喜万分,还以为是要签约了,结果,是被屏蔽,敏感?想不通哪里敏感啊。)
刘海滨对此事早有预案。
他把理由掰碎了给父母分析。
土地问题没关系啊,把老爸的户口迁回去,变成农业户口不就完了。反正家里也不缺那几斤平价粮油。至于地亩数,肯定没问题的。刘海滨清楚的记得,村里的地几十年就没有调整过,一直到了二零一六年土地确权,干脆从法理上直接确定了每家的土地亩数和位置。
分配的问题更加简单啊,哥哥姐姐大学毕业应该是在九六年和九七年。到那个时候,只要冀省有接收单位,工作关系和户口关系都一切ok。不存在回原籍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事在人为,高考是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通过更改学籍肯定是比较鸡贼,也会被很多人鄙视。
但是刘海滨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负罪感。和帝都子弟挣挣名额他也不觉得多对不起别人。
而且,很多人也都是这样。嘴上犟犟的,心里旺旺的。
说一套做一套。
说的时候仁义道德,做的时候就不是他了。
曾经有多少人痛骂桃城中学管理军事化,泯灭人性。可是再怎么说,只要接到桃城一中的录取通知书,赶紧屁颠屁颠的把孩子送过去。
快乐教育那都是别人家孩子的事。自己家的孩子前途才是重要的。
看到这可能有的看官会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是您生了孩子后您可能观点就变了。
当然也有真的始终坚持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比如说我的一个亲戚家小孩,打小爸妈就对孩子放手,解放天性,孩子是真的自由自在,
这孩子从小就在老家长大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面上小学。一直上到四年级。每天也没有什么作业。
每天他的任务就是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耍。从来就是光着脚。因为他的爸爸妈妈要让他感受泥土的气息。
从来没有任何学习的压力,他的爸爸妈妈让她快乐的童年。
五年级的时候回了市里到了市里面的小学就读,却发现再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
但即便如此,他的父母还是没有在学习方面对他多加关注。
因为他们的信条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小树大了自然就顺了。
然而结果是什么呢?
小升初的时候成绩很烂,不得不随便找了一个中学。
然后初升高的时候,又是什么都做不到。于是没有办法,在高一的时候成了一名美术生。
然后,在高三的时候,他的高考成绩只能考到二百分。
这样直接导致他高考落榜,名落孙山。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只是特例。不具备普遍性。但真的不是这样。
也可能有人会说高考而已,不能代表什么。高考成功不了,其他的就一定能成功吗?
再比如说汶川地震的范跑。这位老师确确实实大节有亏。
他应该在自己跑的同时,喊一嗓子让其他的同学一起跑,可能就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出什么其他的话了。
他可能应该在灾难过后积极地投入救援,而不是去说什么。
他可能应该在灾难过后把自己深深的藏起来,还没有必要跳出来去那么真实地陈述出自己的个人看法。
但他就是这么真实的一个人,他很天真。于是他把自己的当时的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
一个天真的人总是认为其他的人也是天真的。
但不是这个社会,不能接受他。
所以,漫天盖地的批评,辱骂,斥责甚至恐吓,直接把范跑跑,打得落花流水抬不起头。
但是那些道德卫士,他们真的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就一定能够比范跑跑做的更好吗?
他们的本能就真的是去保护他的学生而不是自己逃走吗?
一切都不能够假设。因为,说归说,坐,归做。
在任何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其实没有人是可以预设场景,给自己预设角色的。
所以刘海滨坚决不做圣母。他可不是白莲花。只要是为了家人,做点坏事也无妨。一个人,总得有点真心舍不得的东西。总要有牵挂的人。
所以到了第二天,刘海滨直接去了银行,取了一万元,然后给李明拿到单位。
李局刚刚主持工作,每天是开不完的会,他的通讯员就在他的会议室门口等待。
李明的级别还不够配备秘书,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秘书可以弄一个通讯员为自己服务。
不让配专车,没问题,那辆SH产的桑塔纳别的领导谁敢坐。你敢坐,那司机也肯定不开车。
公务员通讯员驾驶员这三大员其实是最懂得眉高眼低。他们眼里只有自己领导,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为谁服务,而且换了领导,他们就肯定不会被留用。
所以他们眼里从来就不会有其他领导的。
三大员甚至于比子女还要亲密。领导干部的很多事情,都瞒不过司机和秘书。
李明的通讯员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他原来只是工业局当中的一名普通科员,文笔工作很不错,但是始终不得志。
自从李明主持工作以来,就把他选到了自己的身边。也算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他对李明自然是忠心耿耿,领导干部的秘书和司机是领导最亲密的人。王通讯员他也是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所以他对于现在的苦尽甘来自然异常珍惜。李明对他有知遇之恩。
王通讯员当然是认识刘海滨的。他在李局长家里面已经见过刘海滨好几次了。一起吃饭也已经有个两三回。
他当然很清楚刘海滨在李明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甚至于比李帅还要重要,虽然他不知道为啥刘海滨这么重要。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走了狗屎运的农家小子。但并不妨碍他对刘海滨表现出足够的敬意。
所以一看到刘海滨,他就笑着问道,“海滨来了啊,赶紧坐,等着,我给你倒杯茶。”
刘海滨也赶紧的笑了一下,“王叔叔好,我过来找干爹有点事,我不急,您也甭管我,您忙你的。”
说话间,王通讯员已经把刘海滨领旁边的办公室里,让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水。
“李局长开会去了,得再过一会才能散会,你待会,我给你找份报纸看。”,
刘海滨赶紧问道,“王叔,您这有石城日报吗,我想看看,就这几天的就行。”
“当然有,就在报刊架上,都按顺序打好的。你随便翻。”王通讯员笑到。
于是刘海滨站了起来,拿过一摞报纸,开始自顾自的慢慢翻看起来。
突然,就在今天的石城日报第二版,他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冬日中的一抹火热—鼎盛火锅成功纪实》。
文章中指出,一名农村妇女,几名社会待业青年,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指导下,不等不靠,积极就业,开火锅店,一方面维持了生计,另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利税,此外还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为政府分忧。也为大批待业青年的就业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到市场中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私营经济,也是有利的补充。
同时,我们的国企,也要积极的投入市场,勇于竞争,不要太过于头脑僵化,要解放思想。
刘海滨满眼里都是那鼎盛火锅四个黑字。
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是要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