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说到做到

“李亚东,你别开玩笑!”赵无衣不停地对他使眼色。

尽管她知道李亚东很有钱,但一个亿……

天呐,那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资金,饶是搞经济的她,都难以想象。

之前听说他给港大捐款九百万,赵无衣惊讶归惊讶,但起码还相信,毕竟九百万港币也就四百多万人民币,她脑子里揣测过李亚东的赚钱能力,约莫还是有可能的,可一亿人民币?

难不成你手上有台印钞机?

“赵老师,您看我的表情,像是在开玩笑吗?”李亚东一本正经地反问。

“这……”赵无衣一时竟无言以对,就她所认知的李亚东,绝对不是一个喜欢信口开河的人。

非但如此,而且言出必行。

当初她丈夫患了脑瘤,他说自己在香港有关系,而且可以借予高昂的医疗费,那时赵无衣同样将信将疑,可事实证明,他所承诺的事情全部兑现了。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完美。

赵无衣犹记得他当初说能有四五成的把握,可到了香港,医生检查完后,却告知手术的把握有七成,最后果然一次性解决。

“李同学,你说真的?”郑鲜明瞪着眼珠子问,猜想这家伙到底什么来头,中国应该没有这么有钱的人吧,还是说他在香港干出了一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作为?

“真的。”李亚东笑着点头,“这边有电话吗,可以打国际长途的那种,我打通电话回香港,让人转过来,你们提供给我一个中银的账号。”

他也懒得跟几位老师们解释什么,说实话,也很难解释得清,倒不如用事实说话。

“倒是有一部,在校长办公室。”郑鲜明感觉脑袋有点晕乎,下意识地回道。

李亚东直接站起身来,然而几名老师却直愣愣地望着他,半点动作没有。

说实话,到现在除了眉头紧皱的赵无衣外,现场依旧没人认为他能拿出一个亿人民币。

“走吧,郑主任。”李亚东笑着说。

“哦……”

几人来到一扇简易的红漆木门前,郑鲜明抬手敲门。

“请进。”从里面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房门打开,正对门口的枣木办公桌旁,坐着一位发头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

此人李亚东自然不陌生,正是北大校长,丁时孙。

他虽然不如蔡元培、胡适等人出名,但也是一位卓越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性格坚韧、刚正不阿的学者。

关于他的事迹,后世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拒收毛鑫宇。

那件事情似乎就发生在今年,一九八八年暑期,毛鑫宇从北大附中毕业,但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总分只有109分。

其母、也就是太祖的儿媳妇韶华,便找到丁时华。说“咱们家三代都属于北大”。而丁时华却说“此无必然性啊”。韶华又说“鑫宇就该上北大”。丁时孙又言“北大校风自由,同学好动,我担心他进来无法保障安全”。

最终韶华无奈,而毛鑫宇也只能屈尊就读了人大历史系。

从这一事件中,便能一窥丁时孙的为人,毕竟那可是太祖的亲孙子,而当时太祖过世不过刚满一轮,余威浓厚,且中央层面亦有不少旧部。

换作一般人来看,太祖亲孙入学,那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然而在丁时孙的眼中,却只有四个字——一视同仁。

对于这位老人,李亚东始终心怀敬畏,在场只有他是学生,便深深地鞠了一躬,道了一声“校长好”。

“诶,你是?”丁时孙诧异。

对于此事他还一无所知,毕竟郑鲜明等人,早前哪里想到过,这位捐款人一开口便是一个足以吓死人的金额。

“校长,是这样的……”郑鲜明走了过去,俯身至他耳边,将事情的原委如实地讲述了一遍。

“一亿?”丁时孙听完后,也是震惊不已。

“小李同学,咱们读书人,可不打诳语,此事可曾属实?”

他是老一辈的读书人,见证了中国文字从“新文体”、也就是清末开始推行的“通俗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迁。所以,言谈亦显得有些文绉绉。

“回校长,属实。”李亚东恭敬点头。

“哎呀,那这么多钱,你是怎么赚的呀?”丁时孙大为诧异,表情中甚至有些担忧。

“校长放心,都是正经渠道,学生断然不敢行非法之事。”说着,李亚东从口袋里掏出名片,稍稍走近,双手呈上一张。

见丁时孙过目之后,才解释道:“学生在香港有一家集团公司,旗下又有三家子公司,分别从事影视娱乐、商业地产,以及金融运作,都是规规矩矩的正经营生。”

“你是学经济的?”丁时孙上下打量着李亚东,以他育人无数,亦阅人无数的经验来看,眼前的这个小伙子没有撒谎。

“正是。”

“了不得啊,不曾想我内地学子,到了资本主义市场上,一样可以披荆斩棘,这方面的学识,燕园里的老师可教不了,是你在港大学的?”

“倒也不是。”李亚东讪讪笑道:“燕园的两年多学习时间,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至于其他的……多数是自己瞎琢磨的。”

“不错,教而知不足,思而后变通。你是个大才,我们的老师应该向你学习,就我这个门外汉来看,目前国内的经济,就存在很大问题嘛。”丁时孙一脸欣慰道。

他虽然年过甲子,但思想并不迂腐,而且作为一名数学家,能看清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隐患,也实属不易。

不过话又说回来,太过迂腐的人,也注定当不上北大校长。北大向来是中国学风最开放的一所大学。

“校长谬赞。”

“小李同学,此事你可曾考虑清楚?”

“考虑得很清楚。”李亚东点头。

“那好……”丁时孙说罢,扭头望向郑鲜明,道:“去把张老师叫过来。”

他所说的张老师,实际上是一名会计,一所大学就好比一家公司,甚至运作更加繁琐,各种财政拨款,各种费用支出,若无专业人士管理,迟早要乱套。

“这……校长……”

“怎么?为师者难道还要怀疑学生?”

郑鲜明一脸羞愧,颔首后,离开了办公室。

也不怪他不信,毕竟一亿这个数目,真是太吓人了!

北大此前收到过的最大捐款,也仅仅是一幢小楼,斥资几万元便能建成。

虽然年代不同吧,但依然不足一亿人民币的零头。

张老师很快赶到,并递上一张写有中银账号的纸条,李亚东接过后,直接拨通了公司兰姐的电话。

“一亿人民币?”电话那头诧异,“老板,我们手头上没有这么多人民币。”

“那就用美金兑换,总之两个小时内,我要看到进账。”

这一点李亚东很清楚,他所有的人民币家当,大概也就四五千万的样子,不过这年头中国人民银行里,绝对不缺人民币,只缺外汇。

两个小时说快也快,众人都没走,赵无衣沏了茶一壶茶,大家就坐在校长办公室里的布艺沙发上,相聊甚欢。主要还是李亚东在讲,没办法,因为老师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信息,也很感兴趣。

“叮铃铃……”

电话响起。

“应该是我的。”李亚东抬手看了一下时间,以前那只魔都牌手表终于换掉,现在带着的是一块劳力士,潘笛生送的,不过是比较地调奢华的那种,只有里面的刻度、指针以及机芯是黄金的。

起身接了电话,果然是兰姐打来的。

“老板,已经到账。”

这就是香港速度。

有钱能使鬼推磨。

李亚东挂掉电话后,望向张老师,笑着说,“老师,已经到账。”

“哦……”张老师将信将疑,就着他刚挂掉的电话,打了一通电话到银行。作为北大的“财务大臣”,他在中银方面自然有些渠道,问了一声“怎么样”后,电话那头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使他整个人开始有点晃荡……

“啪!”电话挂掉,不知是控制不住身体,还是什么原因,反正有点没轻没重的意思。

“校长,真转过来了,整整……一亿人民币!”张老师激动得满脸通红,半分钟前,他还和郑鲜明他们的想法一样,猜测这位李同学莫不是读书读傻了,这会儿让他叫这位李同学一声“祖宗”,都行!

天知道管理着这么大的一所校园,也没有学费收入,仅靠着国家每年下拨的那点财政费用,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有多难?!

五年前,他没来北大之前,还是一个头发茂密的翩翩公子,可现在,谁能从他头顶上找出一根毛,算他赢。

“当真?!”

丁时孙还未言语,一旁的郑鲜明和另一名老师,已经噌地一下站了起来,表情比他好不到哪里去。

“真……的!”张老师用力的点头。

听到他如此肯定的回答,在场所有人,齐刷刷地将目光落在李亚东身上。

这家伙竟然……真的说到做到。

一个亿转过来,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

“李同学,你这下……可算……不,是真的帮了学校大忙!”郑鲜明一把抓住李亚东的手,激动得都有些语无伦次。

“岂止是大忙,简直就是天大的忙!有了这一亿资金的支持,教学科目、实验项目,包括学生的生活条件,都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可谓一下解决了困扰学校多年的所有难题!”另一名老师附和道。

就连丁时孙都站起身来,双眼中流光溢彩,望着李亚东郑重其事的说道:“小李同学,我代表北大全体师生,给你鞠一躬。”

说着,正准备有所动作……

“不是,校长,你这不是折煞我嘛!”李亚东哪敢受此一拜,几乎是跳跃过去,将他一把托住。

“怎么就当不得?正如刚才小廖所说,这笔资金对北大的帮助可谓前所未有,全校师生都将因你而受益,我自认上任四年,都不曾做到这一点,甚感惭愧。我说当得就当得!”

说着,竟把李亚东一把推开,执意要拜。

还真是个固执的老头。

“那个,实不相瞒,校长。我其实也是有些要求的。”

李亚东是真感觉自己当不起这一拜,不说俩人的年龄摆在这里,他一个赚了点钱的商人,哪里受得起著名数学家,丁时孙先生的一拜,这事要传出去,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更别提对方还是自己的师长。

所以,也只能适时地转移话题。

“哦?”果然,丁时孙听他这么一说,正准备有所动作的身形,不由一顿。

“校长,各位老师,你们先坐,听我细细道来。”

李亚东适时地将他们全部“摁”回到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