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吗?——关于隋唐的历史谣言

1、唐朝全盛不及隋朝?

谣言: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

辟谣:这则谣言的逻辑非常逗比,大致由以下瞎狗眼的逗比逻辑链条推理出来

①户数多=人口多

②人口多=经济屌

③综合①②得出隋朝经济比唐朝好的结论

那么我们来看,第一条一定成立吗?汉武帝北伐匈奴,人没有死多少户口却减少了一半,难道一半人口蒸发了吗?显然不是。

第二条就更不用说了,要是这样我大天朝早就完爆全球了…

从逻辑上逗比,那在数字上如何呢?

先说人口,唐朝户数最高时是820万户?非也,在《旧唐书.总本纪》里最高的户数是在天宝13年,共9,619,254户,比谣言中的数字多出了140万户…而且隋朝的890万户是大业年间的事,也不是“开皇盛世”时期的数字,谣言又错了…

户数就是错的,那人口呢?隋朝人口最多的时候: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8,907,546户,46,019,956人《隋书.地理志》。唐朝人口最多的时候: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人《通典.食货七》。唐朝人口最多时比隋朝多了近700万,谣言又错了。

逻辑是错的,数字是错的,那结论其实也就可想而知了…

干货见以下链接——有图有来源

https://tieba.baidu.com/p/2869511241lp=5027&mo_device=1&is_jingpost=1&pn=0&

(各位,建议只看隋唐。

其辟谣贴内还有其他朝代,理智品读,不涉及作者个人观点。

如有错误欢迎指证——贴资料或者报上资料名字,作者自己察证,会亲自在书评区道歉加以说明,谢谢。

喷人要有证据,无理由喷我会删了加禁言加举报,╮(╯▽╰)╭怕影响写作心情)

隋朝大业五年890万余户、4600多万人,《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十三年961万余户、5200多万人,《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天宝十三年906万余户、5200多万人,《通典》记载唐朝天宝十四年的户数人口数时提到当时有严重的瞒报少报现象,认为当时至少有1300万-1400万户。

《通典》卷七食货七:“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馀年中,虽时起兵戎,都不至减耗,而浮浪日众,版图不收。若比量汉时,实合有加数,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

而《中国人口史》等相关书籍现代学者们考证出的唐朝天宝十三年的实际户数与人口数,比《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的唐朝天宝十三年的户数与人口数,还要多很多。

例如,冻国栋《中国人口史》认为这一千三四百万大体正确,但是相对偏低。冻国栋《中国人口史》说,将州县编户加上各州县隐漏人户,应有1300万到1400万户,约6500万到7000万口,还说这数字并非全国范围内的实有人数,因为没把寺观人户(包括僧侣、道士及寺观依附人口)、工、乐、杂户、官户(番户)、官奴婢、皇室、宦官、后宫等等特殊人户计算在内,也不包括包括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也不包括唐代版图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说,特殊人户至少应有325万到350万口左右,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与唐代版图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户合计约130万到140万户、650万到700万口上下。按冻国栋《中国人口史》,天宝十三年,唐朝的州县编户加上各州县隐漏人户、特殊人户、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唐代版图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人户加起来,共约1430万到1540万户,约7475万到8050万口。

而看看北周”留给“隋朝多少人口,再看看隋朝”留给“唐朝多少人口。

北周”留给“隋朝的:根据《中国人口史》,杨坚建立隋朝时,有2909万人,共559万户,灭陈后,增加到760万户。

隋朝”留给“唐朝的:经过隋末,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万余户。

结论——实际上,北周留给隋朝的疆域与人口,多于隋朝留给唐朝的疆域与人口。唐朝打败众多内外敌人,经过扩张,疆域远超隋朝,又经过发展,人口超过了隋朝。

2.隋朝粮食留到李治时还在吃——考古发现的含嘉仓的那50万斤粮食。

不是隋朝存进去的,而是宋朝时候存进去的。含嘉仓大规模储存粮食是从唐朝开始的。

详见《隋唐东都含嘉仓》

【作者】余扶危,贺官保编

【出版发行】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2

3.关于贞观十一年马周说的“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旧唐书》记载马周的上疏:“……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其中提到“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旧唐书·刘世龙列传》: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薪贵而布帛贱。若采街衢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岁收数十万匹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匹匹轴之使申,截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余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册府元龟》卷484:“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既而又患国用不足太原人刘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十万并在长安樵贵而布帛贱若伐街衢及苑中之树为樵以易布帛岁取数万疋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疋皆有馀轴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馀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旧唐书·食货志》: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

【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

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於文皇,得无饥馑。

【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

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

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隋朝的洛口仓、东都等等倒是资助了李唐的对手王世充、李密。

结论——关于“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实际上,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

贞观十一年西京府库“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的东西,并非隋朝留下的,而是李渊李世民等人往西京府库里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