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民军和后金八旗的实力。

看到最新两条评论有感而发。

严格说来,前三劵都是我在给主角做一个合理的势力背景,想先给主角制造一个合理的身份,才可以参与到明朝精英阶层,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真正的故事其实是开始于崇祯二年后期,从皇太极入关开始,主角成功挤进明朝的精英阶层,从而开始简介中所说的奇葩毁三观之路。

前面的铺垫无疑有些过长,所以过程没有进行过于细致的描述。

主要是围绕着几个事件来写——

主角部队的战斗力不是凭空而来,是经历过残酷战争历练的;

铁焰镇的技术从何而来;

为主角将来的奇葩之路埋下伏笔;

为主角积累足够的财富资本;

如何保证铁焰镇居民的忠诚以及后续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引来批评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有些疲惫真的让我有点无奈。

关于一夫一妻制的指责,这一点书中其实已经做了解释,这是变相的计划生育。之所以要写到这么一笔,主要是为了突出主角是个心思细腻且具有社会学天赋的人。

一个势力在乱世中崛起,新生人口是必须考虑到的问题,一堆大肚婆会产生多少连锁反应?社会学,是一个势力主能否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在书中也提到了李自成前期失败不断,后期却猛然崛起的关键,就是他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形态,而不再像以前一味的破坏。

由于这个话题十分敏感,我没有展开仔细描述,但是也给出了当朝*****所采取手法的暗喻。

也许,提这种问题的人看书就是只看每一页的第一行字吧。

然后是关于明末农民军的战斗力的讨论,有些朋友根据‘农民军’这个名字可能会直接判断为农民军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农民,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话题要说详细,我能写出至少一万字来,但前面铺垫已经太长了,我觉得仔细描述这个似乎意义不大,毕竟剿匪也不是故事主线,主要是为了给铁焰军增加战斗案例——只有杀过人,杀过很多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悍勇之士。

在院子里操练一年就成精兵,那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陕边流匪其实一直就有,因为这里地处边境民风彪悍。但开始逐渐形成气候,是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战役之后开始的。

这场战争明军方面产生了大量溃兵和逃兵,其中又有不少从四川、宣大、陕边三镇调来的客军。战败之后这些客军恐被论罪,不敢回营,又不像辽东军是在家门口打仗,于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逃回山西和陕边落草为寇。

后面明金双方又发生若干次大战,都以明朝落败告终,这又导致了大量溃军落草的情况发生。

这一部分溃军就是早期陕边流匪的主力之一。

还有另一部分是漠北过来的,在这个时期蒙古各大小部族之间的吞并战争并没有停止,一些失去家园的所谓鞑子也逃进陕边落草为寇,是为夷贼。

甚至一些小部族干脆就在明朝边境生活,逢年过节就进来抢个劫什么的。这些夷贼,也是陕边流匪的主力之一。

还有一部分主力则是来自哗变边军,时军饷拖欠严重,一些当时的精锐边军干脆落草为寇,被称为马贼。

除了以上部分,一些明朝境内的少数民族被号称土贼,也是流匪主力之一。这个话题同样敏感,有心人自己去查一下到底有哪些民族吧。

因为万历在行政上的不作为,这些豪横强族广募私兵,收养亡命之徒,抗税抢劫什么都干。

崇祯初年的农民军首领们,其实大多出身边军,比如王左桂、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李自CD有在明朝从军的经历。

真正的农民军主力,其实从来不是农民,这些被裹挟的农民只是炮灰。史书中对于明末农民军战斗方式的演变其实也有详细的记载。什么农民被推在前面送死啊,在阵前和官军里的熟人唠家常啊,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所以,六万流匪和五万叛军里面,在相当于现代百万悬赏的情况下,有近万悍不畏死的匪军,这真的到了‘扯的没边’的地步了吗?

还有一条关于准大叔‘饿死’的问题。

峡谷里面咱们不是已经特意交代了一下吃饭的问题吗?事实上这也是铁焰军可以以少胜多的因素之一啊——我饱敌饿。

在饥饿和贪婪(悬赏)的双重刺激下,才有了葫芦口这尸堆如山的一幕啊。

还有关于八旗兵不能接受战损超过一成五的说法,我不太清楚AWAKE这个说法是从哪得来的。因为明朝和后金只打过一场像样的野战,浑河血战。这一战,后金的战损绝对不止一成五。

除了这场战斗以外的明金两军的大规模野战,都是以明军溃败告终,越往后越完蛋,甚至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根本没有什么激战的画面。所以,这个一成五的说法,是根据什么推论出来的?

当然,后金是肯定不能接受每战一成五的战损的,别说每战一成五,就是一战死一成他们也受不了——因为多尔衮进关的时候,下至十二,上至六十,尽起全国男丁而来……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如果明朝对后金先后的十余次大战里,每次都能杀后金一万,那女真也早灭族了。但这是社会学层面的问题,而非军事层面的八旗兵不能接受一成五的战损。

再说战争不就是这样吗?比如近代的一战四平,林虎三也不能接受那样的战损,可他还是选择了添油战术……为什么?因为觉得下一刻自己就要赢了啊。

唉,累。

PS:写书真的是个心累的活。

崇祯二年六月,陕西巡按御史吴焕上书的奏折写到了流匪的组成部分——土贼、边贼、回贼、矿贼和饥民。

崇祯三年七月,兵科给事中刘懋上书也是如此分类,还特意提到边贼战斗力的彪悍。

崇祯三年十一月,陕西巡按李应期上书写道流匪与夷贼互相勾结的情况。

之所以在此之前少见奏章,一来是万历行政不作为,天启年间各地官员开始不作为,直至崇祯上台,贼势越闹越大,这类奏折才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