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比武
八月上旬,平定州。
李晟基正在和好久没见的姚猛叙话,亲兵上来说有个少年要拜见他。
“少年?”,李晟基眉头不禁拧起来了。
自从五成粮税、半年军饷的事传开了以后,平定州一下子就热闹起来,短短半个月就招募了合格士兵一千余名,还有不少是拖家带口来的,平定州上下都忙得不可开交。
但也有不少“好事者”自称“武艺高强”,要与传说中的承天军“总教头”李晟基一决高下,一开始为了收拢人心,李晟基不厌其烦地下场较量了几场,后来越来越多,李晟基就厌烦了,干脆声明,愿意投军的,符合条件的赶紧去招兵点。
不愿当兵的,李晟基也没赶他们走,这些人都是骑马赶来的“晋地健儿”,能收拢的话,对自己的骑兵建设也是一大助力。
所以干脆把武艺精通的姚猛调了过来,与契必信对调,还专门让姚猛应付那些“好汉”。
还别说,经过姚猛下场后,“纳头便拜”的骑马健儿不少还真是诚心归附了。
听说又有少年来“拜”,李晟基朝姚猛一努嘴,要他赶紧去应付。
“大人,那少年声称自己是河西麟州杨家的,指名道姓要见你”,亲兵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了。
“河西麟州杨家?”,李晟基一脸懵懂,不过瞬间便反应过来了,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家将”嘛,赶紧和姚猛联袂而出。
话不多说,那少年先和李晟基比了近身功夫,十个回合就被摔倒了地上,接着又缠着要比横刀,李晟基说:“大郎,我这横刀技法与其他人不同,横刀不出则已,一出必见血,全是阵上对敌厮杀的技法,你要较量就与我手下这位姚将军比吧”
这话一半真,一半假,真的部分是他的横刀技法脱胎于东洋剑道,融合了当下一些实用的技法,全是简单、实用、狠辣的招数,假的部分便是李晟基自己也才修习了一年多,心里还没有底,河西杨家他可是打定主意要交好的,所以就让给了姚猛。
这杨重贵果然厉害,身体还没有完全长成,近身功夫已经很了不起了,横刀更胜之,马上铁枪功夫更胜。
一番争斗下来,姚猛花了三十个回合才在横刀上胜了他,又花了五十个回合才在马上铁枪的较量中胜了他。
这下杨重贵心服口服了,随后讲述了遇到李承基一行人的经过,又叫了一个杨府的管家和李晟基谈皮毛的交易。
“粮食我们倒有,不过你们得自己来取”,一听这话,那管家、杨重贵便沉默不语了,要到平定州取粮,必须经过太原府、岚州,杨家再骁勇,也不可能在这两地横着走。
看着他们作难的样子,李晟基想了想安慰道:“大郎、杨管家,不必如此,如果你等不介意的话,我可以用铜钱银两来买你们的皮毛,你等再用这些钱财去岚州购买,这样一来,岂不方便许多?”
二人眼睛一亮,赶紧点头答应了。
二人临行前,李晟基神神秘秘地拉住了大郎,“大郎,跟你打听一个人,贵府上有没有一个叫杨业的?”,大郎一听有些诧异,难道军使大人还认识杨家的人不成?脑子里搜了搜,没这个人,又问了管家,也说没有这个人,便对李晟基说:“我府中没有此人,兴许在麟州其它地方也说不定,在下一定帮军使大人细细查访”
李晟基听了,心里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这大名鼎鼎的杨业兴许还是眼前这位小郎的后人也说不定,想到这里,心里也放宽了,亲自将二人送到了寿阳县附近才返回。
令李晟基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可是如假包换的杨令公、杨业呀,不过那是他以后改的名字。
目光还是转向北上的三路人马。
中间的一路带头的是李承训(大牛),李晟基最铁杆的亲信之一。
随着横刀都欧阳浩、姚猛、季无忧三人一路看涨,横刀都其他将士眼睛里都火热起来,李承训也不例外。
一路上他就琢磨开了,自忖论聪明、谋略,他比不过秋悲风,论沉稳大气,他比不过李承基,大人让他带领中路的人马,他自己琢磨着,一方面是自己姓李,又改了大号,大人虽然嘴里没说,估计心里还是欢喜的。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也是洛阳人,准确来说是洛阳北边的孟津县的人,按照大人的话来说,叫什么“洛阳郊区”,但不管怎么说,一个“老乡”是跑不了的。
其实李承训这些“琢磨”都不靠谱,李晟基真正看中他的就是他的全面,他哪方面都不突出,但也都不弱,完全是一个带队军官的好人选。
李承训最后决定不管大人临行前谆谆告诫的“不在关键时刻,不要轻易出示腰牌、文簿”,决定大张旗鼓,就穿着军装,亮明身份,一路北上,这太原到大同的驿道是河东最重要的一条驿道,道路宽阔好走,纯粹赶路,骑马快的话两日可到,稍慢一些三日也就到了。
他这一路以“招兵”为主,其它事情为辅。李承训也在琢磨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新的粮税、军饷制出台后,估计步军很容易招募,不过骑兵就难了,一是合格的骑兵本来就少,二是马匹缺乏。
李承训思忖了许久,最后决定:“要想出人头地,四平八稳是不行的,必须另辟蹊径”,决定不在忻州逗留,直接去代、朔、云三州。
代、朔、云三州,加上蔚州、岚州,都是以前大唐的边州,除了民风彪悍外,还盛产一种叫“游侠”的群体,这些游侠,都是弓马娴熟的骑士,或独门独户,或三五成群,最多也不过十几个人,再多就是马匪了。
他们亦侠亦匪,游荡在这五州的高原、草场、山地,大多数还担得起一个“侠”字,基本上都是汉人,原本以打击在五州流窜、抢劫的胡人为主业,自契丹一统漠北大草原,契丹人便成了他们的主要打击对象。
这些人仗着地理熟悉,神出鬼没,打击落单的契丹士兵以及与契丹关系密切的中原政府州县的首脑,搞得契丹及“唐契友好人士”狠得牙痒痒的,但也无可奈何。
耶律德光曾先后派人知会与他交好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卢龙节度使赵德均,令他们严厉打击这些游侠,石敬瑭倒好,卖了大力气清剿,岚州、代州、忻州的游侠几乎被他一扫而空,但再往北他就鞭长莫及了。
赵德均则是阳奉阴违,捏着这些游侠与耶律德光讨价还价。
这些内幕,不要说李承训了,就是李晟基都不清楚。
就这样,李承训一行十人懵懵懂懂地越过忻州来到了代州,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在代州盘桓了大半个月,愣是没见到一个传说中的“游侠”,眼看时间不多了,赶紧收拾心情,准备北出雁门关,去朔州、云州碰碰运气。
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三十多里的雁门山上。雄关依山傍险,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通道之一。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十里多,比承天军城还大。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
李承训一行人来到雁门关下,先是对巍峨的关城赞不绝口,不过看到了关城的防备后却大失所望。
接近天黑了,城门口却打开着,进出关的行人络绎不绝,两个衣衫破烂的士兵抱着两个框子站在城门口收钱,关上值守的人一个也没瞧见——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关?
见是从“太原府”过来去云州“公干”的,领头的还穿着正七品上的致果校尉军服,两个士兵没敢收他们的钱,挥挥手让他们进去了。
进到关城,没听到鼓角争鸣,也没见到刀光剑影,熙熙攘攘的街市让他们仿佛到了平定州的东市。
一行人找了一家叫“雁门居”的客栈住下了,这间客栈很大,马棚就可以容纳一百匹牲口,客栈分两层,首层是吃饭的地方,二楼是旅店。
一楼有十张桌子,全部坐满了,见到是十位“军爷”,店小二好说歹说才腾出了一张桌子让他们就坐。
李承训坐下后,扫了一眼大厅里吃饭的人群,一看打扮,大多是出关行商的,不过有两桌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桌坐着五六个人,虽是汉人打扮,但那长相、举止、神态,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塞外胡人的味道,一个人的后脑勺正对着李承训,只见那人的唐巾下面并没有露出浓密的头发,再看鬓角,也是光秃秃的,契丹人!
契丹人的发型与这个时代的其他游牧民族大不相同,脑袋一般剃得精光,在左或右或两侧保留一撮头发,有的头顶剃得精光,周边一圈头发,还有刘海,一般不留长须,多为唇上短须,颌下山羊胡子。以后的蒙古人、女真人,甚至日本人的发型都受到了契丹人的影响(之后不久日本成了辽国的属国)。
李承训心里一沉,李晟基常给他们上课,训练时也利用闲暇时间给他们讲一些什么对付草原骑兵的心得,虽然没有明说,都里面只要不是太傻的——太傻的在横刀都也“毕不了业(李晟基语)”,都清楚承天军目前这些训练、装备、不计成本的吃穿用度,最终的目标就一个——契丹!
另一桌坐着八个人,倒是实打实的汉人,不过个个神情剽悍锐利,一看都不是善茬,其中一个三十多岁的络腮胡子隐隐是他们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