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
今年九月份的时候,我在家里读资治通鉴,在读到五代李从珂父子葬身火海那一幕时,心里便有了写一本书的冲动。
后唐时代的三位皇帝,李存勖在军事上是一个天才,但在政治上是一个白痴,哪怕他在政治上有六十分,他的结局也会好得多。
李从珂是一个纯粹的武将,他个人操行没有什么毛病,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不合适做皇帝,加上他性格刚厉,对下一味威压,下面的人都是心服口不服,实际上当时如果是石敬瑭上台也比他强。
李嗣源倒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不过他上台时已经六十岁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不过在他治下的几年时间还是后唐最好的时代。
李重美倒是一个好皇帝的人选,他聪明、宽厚,可惜……
后唐晋安寨之役令人扼腕叹息,张敬达手握五万大军,其中还有上万的骑兵,却一味困守,而对面的契丹人也就是五万骑兵而已,如果是李存勖还在的话,绝对是大破之,没有丝毫的商量。
此时,最令人痛恨的不是卖国求荣的石敬瑭,而是卢龙节度使赵德均,他带着两万人马南下救援晋安寨,一路胁迫各大节镇、刺史将兵马交给他,利用他兵强马壮的机会向自己的义子赵延寿索取职位,搞得李从珂非常被动,最后他到达团柏谷时,加上赵延寿交给他的两万宣武兵,手下至少有六七万人,他利用这些人马同时向耶律德光、李从珂讨价还价,而不敢奋起一搏。
这时,他的兵马,加上晋安寨的人马,十几万大军,在契丹五万人面前瑟瑟发抖。
还令人痛恨的是杨光远、安审琦,就是他们二位利用高行周、符彦卿不在的机会杀死了张敬达,带头投降了石敬瑭,其实如果他们杀马充饥,加上赵德均兵团积极一些的话,历史必将改变。
张敬达、赵德均、杨光远、安审琦都是雁北名将,在单独面对契丹的时候都英勇善战,号为骁将,为何合在一起反而羸弱不堪?
以笔者愚见,多半是私心在作祟,什么私心?当然是称王称霸。
唐末以来,生灵涂炭,根据笔者查到的资料,李从珂在位的时候,整个后唐加起来的人口也就是在五百万到八百万之间,而契丹人至少有三四百万,其中故渤海国汉化的人口大约有一百多万,耶律阿保机多次从河东、河北掳走的汉民也有一百多万,剩下便是茫茫大漠的游牧民族了。
所以,作为穿越者李晟基踏入这个时代,如果还是在后唐内部崛起的话,利用权谋、兵不血刃夺了大唐的江山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笔者既不擅长,也不愿将笔力放在权谋方面,而如果单纯靠武力夺取的话,后唐的人口再掉一半也有可能,如果是这样,契丹人将轻轻松松占领中原。
故此,李晟基只能将目光放在其它地方了,原大唐的故土,现后唐没有顾及到的地方,这便是本书书名的来历。
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比如秦汉,比如隋唐,总的来说铁血多于权谋,大体上保持了对异族的优势,而宋、明两朝,总的来说权谋多于铁血,最终被异族灭国。
权谋,看似高大上,内斗是它的代名词。
所以,本书的脉络是十分清楚的,目前已经写到河套,可以预料到接下来的在陇右与吐蕃人、党项人的争斗,甘州回鹘问题、高昌回鹘问题、于阗国问题,喀拉汗国问题,都会涉及到(各有各的问题,此处不便细说),不过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到深水区了,不得不面临棘手的问题(你懂的,团结嘛),这也是笔者的困惑所在,列为看官如果对本文的走向有好的建议,不妨多多指教。
至于作品风格的问题,笔者既没有专业的中文背景,也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又是一个新人作者,自然无法像某些大神那样妙笔生花,引人入胜,其实笔者自己也门清,自己缺的是细节和代入感,不过这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做到,只能在以后的章节或者下一本书完善了。
再多说一句,笔者以为,作为小说,关键的还是故事,加上还是穿越故事,自然免不了有些夸张的、艺术化的东西,至于金手指,作为穿越者一定会开,不过也仅限于政体、军事、农业,指望笔者在制作肥皂、玻璃、化妆品、大炼钢铁横扫全球等方面着力的话,那肯定会让某些人失望。
同样的,指望笔者开的金手指非常严谨,文字、历史细节也很严谨的话,同样还会失望。
不过还是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多多批评指正,不吝支持,本人目前上班虽然薪水不高,但朝九晚五,较为宽松,每天两章以上的更新完全可以保证。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