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

第七百一十七章旱情

苏油摇头:“元长你又错了,倒过来,五三二差不多。第一年诸多工程难见成效,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任何生意初期投入才是消耗资金的大头。”

“等其后田地出来了,一边发售一边开发,方才能缓过一口气来。”

“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除了钱,还得有工料,人力,百废待兴啊……”

郏亶和蔡京面面相觑,特么这已经是大宋基础最好的一片地界了好不好,这都叫百废待兴,满天下还有能活的地儿吗?

苏油看了看蔡京:“你也别只听郏老忽悠,郏老我问你,之前你和沈存中是如何合计的?”

郏亶老脸腾的一下就红了,啊不,底子太黑变成了紫色:“这……这不是存中说,运帅很有钱……”

苏油都无语了:“有钱那也不是大风吹来的,都是赚出来的,要都你这么搞,怎么赚?赚不了钱的事业,都是没法持续发展的!说你们之前的计划!”

郏亶讪讪地说道:“之前的计划,主要还是先将上游几个蓄水大浦,大湖,还有潮闸先修起来,嗯,资金有盈余的话,再把几条干流疏浚一下。”

这个方案苏油表示可以接受,然而蔡京却又发现了问题:“上游?去年浙江洪涝,主要是因为下游堵塞造成的,耽误之急,不是应该先疏通下游吗?”

“诶对呀!”苏油也反应了过来:“元长说得有道理,大禹治水,就是疏导,郏老为何要用他父亲的法子?那样是会失败的!”

郏亶拱手道:“运判,此一时彼一时,前年去年的洪灾无法,但是今年,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旱灾上来。”

“旱灾?苏湖一带还能有旱灾?”

郏亶莫名其妙:“当然有旱灾,历史上都有过大旱导致太湖见底,露出水下村落道路的记载。”

苏油明白了:“连续两年洪水过后,再发生洪水的几率,远小于发生旱灾的几率是吧?”

郏亶躬身道:“正是,而且如今与以前不同,这是有水利新法的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相佐证的。”

苏油点头:“工程进度怎么样了?”

郏亶说道:“我与存中,力有不逮。上游大工程,涉及到常,湖,太平,江宁,广德五个州府军,事务牵缠繁杂,所以如今才仅仅整治了滆湖和阳羡溪。入水六大湖,只有三个纳入了初期工程,至于人工大浦,影子都没有。下游疏浚,大概只能等秋后再说了。”

苏油点头:“郏老治理太湖流域的水利方案,我是同意的,湖州知州是孙觉孙老头,江宁府如今是王相公判理,二老以前是好朋友,如今是水火不容,好在跟我关系都相当不错。”

“不过涉及这么多州府,这么多河渠陂塘,其间事务不是一般的繁杂……七哥,四通商号统计司,四通营造预算司的人,到哪里了?”

张麒说道:“还有两天就能抵达。”

苏油说道:“等他们到了,和前期测量小组一起,编制预算,以力夫一日三百文计,给出上游营建工程造价,物料所需,需要投资建设的附属设施,需要配备的管理人员数目。”

“我的意见是,这个工程,实在是太浩大,只能临时成立一个机构来管理,就叫太湖水利司。”

“我任总提举,联合环湖各州府,命其举察水利专员,作为当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力,工料的准备,以及和地方官府之间的联络工作。”

“皇宋银行两浙分行,成立专用户头,会计账册,由一个小组负责管理资金调配出入。”

“水利司以下,分立规划,勘测,设计,营建,稽查,水文,调配,人事,财务各分司,以及秘书务和法规处。各尽其责。”

“水利司设判官两员,对总提举直接负责。我不在的时候,由两位判官负责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偏技术,一位偏管理。”

“偏技术这位,自是非郏公莫属,偏管理的这位嘛……”

蔡京赶紧赧笑着拱手:“明公,蔡京请命。”

苏油叹气:“也只得麻烦元长了,郏老,昆山那边开发得如何?”

郏亶赶紧说道:“昆山和常熟那边,水利实验是非常成功的,否则我也不敢提这么大的……规划。”

“那边的娄江已经淤了,不过我们已经在其基础上开挖了至和塘,还有阳澄湖出来的七鸦浦。”

“这两处都已整修完毕,扛住了去年的洪水,排出了三千顷的好地。”

苏油砸了砸嘴:“七鸦浦那边,是不是有个巨大的水闸?”

郏亶点头:“是的,那是调济阳澄蓄水的设施,三千顷水田,就是靠那个大闸……”

苏油摆摆手:“不不不,我是想问的是……那大闸附近……是不是有很多螃蟹?你有没有破坏生态?有没有把它们保护好?”

郏亶怒了,特么螃蟹是堤围的天敌好不好?!老夫与它们从来都是不共戴天!!!

……

太湖考察,已经让苏油没有了继续考察昆山的心思,郏亶的蓝图太美,太诱人,但是……真特么太大了。

大到连皇宋银行都无法支持的工程,搁在熙宁年间,那简直比后世三峡大坝还要恐怖。

工役,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要不惹朝中议论,工钱就必须给足。

所以他得想办法赚钱。

只知道赚钱的官员,在大宋尤其是杭州,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他还得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搞好与士大夫们的关系——交游,宴饮,诗文往来,起码要分去一半的精力。

曾经让苏轼号呼的“酒食地狱”,可能不是一般的难过。

但是苏油人还没到杭州,就接到了一封来信,立即加快行程,直接赶到了杭州隔壁的越州。

赵抃赵老头,如今顶着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名头,正知越州。

赶到越州治所会稽,赵抃已经在码头上等着了,见到苏油一点都不客套,丢给苏油一本册子:“明润,准备救灾吧。”

靠!还能不能说点好事叙叙离情了?比如扁罐多大了之类?

翻开书册,上边是一种表格,密密麻麻都是名字。

苏油有些头大,将老头请到船上,沏茶伺候:“赵公,这是什么名册?”

赵抃说道:“我寻访乡老,当地老人说日久未雨,今夏越州可能会有旱情。”

苏油讶异:“真有旱情?”

赵抃也讶异:“你也听说了?”

苏油拱手道:“郏亶和沈存中也说如今吴越水利,救旱大过救洪,已经在太湖上游大造工程。”

赵抃跺脚:“远水救不了近渴,我已经行文州县,询问以往旱情发生,会灾被几乡,民能自食者几何,官府应当救济的几何,富人能出粟的几家,僧道有羡粟的几家。”

“如今各地收集上来,得稻米近五万石,加上官米五万多石和民间借贷,应对登记在册的两万一千九百多灾民,大致差不多够用,但是其余州府,怕是没有准备,因此特意将你叫来商议。”

苏油有些无语,走到哪里灾情跟到哪里,老天爷这是相当不给面子啊……

赵抃说道:“后边是我想出来的一些救灾措施,你看看是否可行。”

苏油将册子翻到后边,林林总总很多条,比如以前政府救灾,一年最多出库三千石是上限,赵抃认为远远不够,增加到五万石。

一名成人,日配给一升粮食,儿童减半。

担心饥民集中哄抢,计划分设五十七处救灾点,然后还将饥民领取粮食的日子分成单双日,降低拥挤程度。

官府的五万石救灾粮,采用平价发卖的方式,同样为了避免拥挤,分设十八处粜场。

人员雇佣待选官员充任,发给他们工资,给出几个转正名额,救灾结束后作为成绩优异人员的嘉奖措施。

打造城池,以工代赈,工钱用粮食来计算。

鼓励民间借贷,同时限制利息,报备官府。官府背书,秋熟之后组织偿还。

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可以说是当今官府治政救灾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