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朝鲜宰相

赵铭要的就是李淏这一句话。

现在赵铭只有一万六千人,其中一万还是不能上岸的水军,六千陆师最多勉强控制汉城,想要统治整个朝鲜,显然不太可能。

因此,赵铭必须要得到朝鲜王和朝鲜小朝廷的支持,只有他们听从自己的号令,赵铭才能调动整个朝鲜的资源和人力,来将朝鲜打造成反攻满清的一个重要基地。

“好!当年倭寇入侵朝鲜,大明倾力相助,今日若满清攻入朝鲜,本帅岂能坐视不理?”赵铭站起身来,慷慨激昂,“既然殿下能够信任我,那我定当保朝鲜平安!”

当下众人继续欢宴,不过气氛已经不如方才热烈,重人心中都有了心事,担心集结于沈阳的清兵杀来。

李淏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赵少保,天兵虽然善战,可毕竟只有六千,那胡虏凶猛,若是来攻……”

赵铭心情大好,挥手打断了李淏,“殿下不必担心,我既然答应守护朝鲜,稍后自会调兵前来!”

听了赵铭的话,李淏等人才放心一些,又端起酒杯,吃喝起来。

宴会结束后,赵铭立时便开始整顿朝鲜小朝廷,他首先自称大明朝镇守朝鲜大臣,然后领朝鲜王国议政府领议政,也就是朝鲜王国的宰相,掌握朝鲜军政大权。

这样一来,对于朝鲜王李淏,赵铭是天朝上国派来的镇守大臣,乃是李淏的上级,而对于朝鲜大臣和百姓而言,领议政的身份,又使得赵铭成为朝鲜小朝的宰相,能够对百官和百姓发号施令。

当下,赵铭便以对抗满清为由,肃清两面派,重组议政府,并从亲明的朝鲜义理派大臣中,进一步挑选精中份子,并委以左、右议政,左、右参赞,以及议政府之下的吏、户、礼、兵、工、刑六曹判书等官职。

义理派大臣只是亲明,觉得在道义和情理上,朝鲜应该亲近明朝,但不少人还是以朝鲜利益为重,明朝利益其次。

这些人虽然亲明,但是却并不会为了明朝,而使得朝鲜遭受兵祸,只是在能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支持明朝,而不会为明朝去死。

精中份子则不同,他们不仅在精神上已经把自己当中国人,而且为了大明朝敢于牺牲,会毫不犹豫的牺牲朝鲜利益,甚至会厌恶自身为何出生在朝鲜,有一副朝鲜人的**,不能做一个纯粹的中国人。

这些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林庆业和催孝一两人,他们在朝鲜臣服于满清之后,依然坚持抗清。

林庆业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向明军出卖了清军的情报,致使清军大败。事情败露后,林庆业又秘密逃到了明朝参加了抗清斗争,一路做到了水师总兵,但最后由于叛徒出卖,最终被杀。

催孝一则跑到吴三桂军从军,等着和清军决一死战,然而没想到,清军还没有来,却等到了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而不久之后,吴三桂也叛明降清,率军做了满清入关的马前卒。

崔孝一见此,异常悲愤,他不愿像吴三桂那样做一条走狗,于是他做了逃兵,跑到了崇祯皇帝殉国处祭奠,竟然七天七夜滴水未尽,他悲痛万分,伤心欲绝,最终死在崇祯的墓前。

这份对大明朝的忠心,可以说比北京成内的明朝权贵们强了百倍,令初次听说的赵铭,也感到汗颜,他对明朝的忠心,显然也比不上这位属国臣民。

因此赵铭以为,朝鲜必须由这样的精中分子来掌握,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这批精中份子,掌握了朝鲜小朝廷,绝大多数的重要官位,使得朝鲜成为一个彻底亲明的政权。

在改组朝鲜小朝廷后,赵铭遂即以领议政的名义,下达数到政令,一是招募朝鲜清壮,训练朝鲜仆从军,协助明军抵抗清军,二是为了防备清军进入朝鲜杀戮抢劫,推行坚壁清野之策,将一部分百姓暂时迁离朝鲜,躲避战乱。

就在赵铭下令不久,陈明遇派遣的船队,已经到了江华湾。

赵铭遂即征调数万民夫,将船队运来的粮食、军械等物资卸下来,运往汉城,然后将迁徒的朝鲜百姓赶上船,运往台湾。

消息传到朝鲜王宫,李淏见天朝上国,果然运来资源支援朝鲜,心中大喜,可遂即掐指一算,不禁皱起眉来,“不对头啊!天朝上国的船队怎么来的这么快?孤王是不是被算计了!”

李淏反应过来,赵铭一开始就没想走,可是现在却已经晚了,小朝廷已经被赵铭掌握,李淏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傻乐。

汉城外,朝鲜仆从军大营。

赵铭负手而立,看着属下将领,训练招募的朝鲜士卒,不禁皱起了眉头。

训练已经有了多日,不过效果并不明显,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好,左右也分不清,并且屡教不会,让赵铭以为朝鲜人或许天生不适合打仗,而是更适合当农夫。

“沈阳那边清军已经集结了数万清军,朝鲜军这个素质,如何应对满清的攻击!”赵铭颇为恼怒道。

“领议政,卑职一定加紧训练!”新任都元帅林庆之额头冒汗道。

赵铭摆了摆手,时间紧急,朝鲜仆从军怕是指望不上了,他转身看向胡为宗道:“胡为宗,本帅听说,满清内部如今斗的很厉害,你派人潜入北京,注意满清的动作,并散播谣言,就说东海镇要联合浙江光复金陵,影响满清出征朝鲜。”

胡为宗抱拳道:“卑职领命!”

赵铭遂即又对顾炎武道:“先生立刻通知议事堂,给马士鳌发令,让都指挥使司,调一支兵马来朝鲜。”

顾炎武道:“大帅离开江东,让苏松备受压力,恐怕调不出多少兵力。”

赵铭沉吟一阵,“能掉多少算多少,再派人前往倭国,用银子招募一批倭国武士,前来充作炮灰。他们要比朝鲜人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