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战后波澜(十九)日与朝
阅兵誓师之后,丰臣秀吉回到自己的临时御所,大喇喇地派人传召德川家康,说要询问关东一揆的详情。
德川家康当时正和众大名在一起商议出兵细则,收到传召之后面色颇为难看,苦着脸与众大名道别,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模样。众大名虽然很多人与德川家康并非同道,但毕竟都是大名,见了他这神情也不免感同身受,纷纷安慰他。
德川家康看来非常感动,逐个谢过之后,向他们挥手告别,竟然有些依依不舍的样子,更是让不少人唏嘘不已。
不过众大名都没有料到的是,等德川家康抵达丰臣秀吉的临时御所,神情立刻一变,整个人肃然清明起来,胖乎乎的脸上只有沉着刚毅之色。
他一进殿中,丰臣秀吉竟然一改方才人前倨傲的模样,不仅马上起身相应,请家康就坐,口中还笑道:“方才真是委屈德川公了,秀吉深觉不安呐。”
德川家康面色如常,微微躬身道:“人生在世,往往身不由己,人人头顶都有命运、宿命和天命三柄利剑。如今三命已定,太阁为天下人,家康惟效忠而已。”
丰臣秀吉似乎没料到德川家康会如此正经作答,稍稍一怔,继而问道:“德川公能忘记小牧长久手之遗憾?”
德川家康毫不迟疑地道:“时日就是最好的药,随着时光流逝,新的经历会掩盖旧的痕迹,不必刻意去遗忘。”
“哈哈哈哈!”丰臣秀吉仰天大笑,然后道:“德川公果然是天下智者,秀吉一向喜欢与智者相交……那么,唐人的关东舰队和三崎、玉绳二城之事便有劳德川兄了。”他这番话一开始称呼家康为德川公,后来变成德川兄,显然不是口误,而家康也一定听得出来。
然而,家康却回答道:“主公请放心,此事虽难,但家康定当全力以赴。”
丰臣秀吉十分满意家康的态度,亲自将他扶好,颔首道:“小田原之战时,唐人曾与我军略有交手。那一次,唐军以寡敌众却取得大胜,此事虽然怪秀胜轻敌冒进,但也可看出唐军精悍……
德川兄戎马半生,自然远非秀胜这等小儿辈可比,但此番既然是要对关东舰队与三崎城唐军动手,可也得当心着些,切莫出了差错。”
德川家康沉声道:“家康明白。”
丰臣秀吉本来以为德川家康至少会大致说一说他要怎么应对,却不料德川家康惜字如金,竟然提也没提。此事事关重大,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能让秀吉满意,因此他沉吟着问道:“德川兄欲以何策平定三浦?”
三浦就是指三浦半岛,也就是三崎城与玉绳城之所在。德川家康道:“玉绳城为成田氏长居城,氏长虽与京华之主有姻亲之系,然终为我日本之臣,家康当以大义责之、大利诱之,使其即便不肯降服,也会固守不出,不能为三崎之援。
而三崎城僻处半岛,家康当以奇袭取之,唐人无备,或可夺矣。倘唐人有备,亦不足惧,半岛之地,围而困之即可。”
丰臣秀吉皱眉道:“唐人关东舰队甚是强大,三崎城又在海边,德川兄如何围而困之?”
这话问得很是一针见血,但德川家康却沉着地道:“唐人舰队虽强,要来我关东也是远涉重洋,一路所费何止巨万?假使我以三万精兵围而不攻,当此即将入秋之际,则此军可就食于当地,而唐军所食需海运补给,谁能久持,不问可知。”
丰臣秀吉思索了一下,似乎也认为有道理,但却又问道:“可唐军舰队既强,即便不敌不支,亦可从容退走。若此,则如何是好?”
“退走即可。”德川家康从容道:“他既远来,一旦失了据点,在何处落脚扰我?”
这下丰臣秀吉却显然有些不满,拂袖道:“倘若退去岛津家的清水城则如何?”
德川家康大笑:“那可就要恭喜太阁殿下了——名护屋即在九州,岛津家若敢收容敌军,他那六十万石岂能不易手太阁耶?”
名护屋就在九州岛北端,离朝鲜最近之处,那是此次征讨大明的大军出发地,一旦南边的岛津氏“收容敌军”,自然可以立刻调集大军南下平叛。德川家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丰臣秀吉总算露出笑容,自矜地拂须道:“不错,我大军在其北,岛津氏如头悬利剑,岂敢如此行事?德川兄看得明白呀。”
“万事皆在太阁指掌之间,不过借臣之口道出罢了。”德川家康的话语极其谦逊,躬身道:“臣惟效命而已。”
这是他今天第二次提效命,丰臣秀吉极其满意,决定给个甜枣——但只能先给一半,道:“此事若成,德川兄大功可平伐朝,本太阁自当上奏天皇,请敕德川兄为左府,以铭于史册。”
德川家康居然也不推辞,只是俯首而拜道:“多谢太阁殿下。”
大事既定,丰臣秀吉也就放下心来,想到自己此来还带着不少美姬,不免心中痒痒,轻咳一声道:“那好,此中之事就全权拜托德川兄了。”
德川家康一看他这话没有下文,知道已有送客之意,当下起身告辞。丰臣秀吉假意挽留两句,也就由他去了。
同一时刻,朝鲜的王宫之中却是另一番景致。这朝鲜王宫原是仿照大明国的紫禁城修建的,但其中的各种殿宇规格、规模却只敢相当于大明朝藩王府邸。然而,由于朝鲜又是与大明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藩国,在大明各大藩国中汉化最深,对明廷执礼最恭。故此,经大明成祖皇帝特别下诏批准:允许朝鲜国君在自己的金銮殿上配有一座雕饰五爪金龙的王椅,只是体积要比大明紫禁城中的龙椅小上许多。
对成祖这一恩典,朝鲜历代国君自是感激不尽。他们平时便供着那龙椅不敢入座,只有每逢盛会大典之时才会登上金銮殿的龙椅,召集百僚、宣诏发令,以示本国作为“小中华”的赫赫威仪。
而这一日,朝鲜王宫的金銮殿上却没了往日的静穆凝重,反而歌姬如云、酒筵铺陈,一派热闹非凡的喜庆气象。
原来,今天是朝鲜国君李昖的四十岁生日。一向喜好繁华热闹的他,当然兴致大发,早已决定在金銮殿上大办宫筵,与文武百僚同乐共娱。一些恪守礼法的老臣认为他此举有失体统,纷纷上奏却劝他不住,也只得由他去了。
席间,朝鲜领议政柳成龙恭恭敬敬举起手中玉杯,率文武群僚祝道:“臣等恭祝大王与天同寿、安享永乐!”
“好!好!好!众卿不必多礼。”李昖坐在那张纯金龙椅上,胖胖的圆脸笑意盈盈。他也不起身,一举金杯正欲欢喜答谢,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忆起刚才群僚的祝词当中有“永乐”二字,急忙放下了金杯,走下龙椅,俯身便向西方拜倒——原来柳成龙在无意中提到了朝鲜宗主国明成祖年号,这是对宗主国大明的不敬。而李昖急忙向大明国的北京方向拜倒,则是以自己虔诚礼敬来弥补刚才众僚犯讳的失礼之处。
见到大王这般举动,柳成龙一愕之余,立刻醒悟过来,急忙率领群僚离席纷纷向西而拜,战战兢兢地说道:“外臣等愚鲁无知,冒犯了大明上国先帝年号,实在是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李昖君臣等人向西行过三拜九叩大礼之后,这才心有余悸地纷纷平身。李昖抬眼看了看柳成龙,惊魂未定地说道:“柳爱卿,今后你谈吐措词之际,须得多加留意才是!倘若上国闻知今日此等失敬之事,一纸御诏斥责下来,那却如何是好?本王听说当今大明皇帝陛下春秋正茂,刚正明决,驭下甚严,前段时间已经出兵要一扫蒙古余孽——天威浩荡啊!若是他一怒之下遣使来问,即便本王只怕也回护不了柳爱卿你了……”
“是!是!是!大王训斥得是!愚臣日后再也不敢造次了!”柳成龙伸手抹了一下额上的冷汗,起身急忙和文武群臣一道退回坐席边跪下。
李昖站在王座前静了片刻,稳住了自己的心神,轻轻咳嗽一声,然后走回到王筵上坐了下来。
“你们也入席吧!”他向跪伏在席位边上的群臣吩咐了一声,径自提起了银箸,便欲用膳。这时,忽听到殿外宦官扬声禀道:“抚倭正使黄允吉、抚倭副使金诚一归来朝舰,现在殿外守候,请求大王紧急赐见。”
“黄爱卿和金爱卿回来了?”李昖听了,正伸向那盘中的银箸顿时停在了空中,沉吟一下,道:“速召他二人上殿觐见。”
这黄允吉、金诚一是李昖日前以邻国使臣的身份专门派往日本国,假意祝贺丰臣秀吉“肃清四方、一统扶桑”的。当然这是在明面上,金允吉、金诚一是前去祝贺的。在暗地里,李昖却是让他俩打探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待朝鲜的态度的。丰臣秀吉给他的书信被他一口回绝,虽然心里觉得那厮只是胡说八道,但终究还是要看看虚实嘛。
殿门之外,只见黄允吉、金诚一二人面无人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奔到王筵之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似是累得筋疲力尽,一个劲儿地摇头吐舌,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歇一歇……歇一歇再说吧!”李昖见他二人这等模样,岂好意思再加催问?只得挥手让两名宫女各自端了一杯温茶给黄、金二人递了过去。
黄、金二人叩头谢过,仰起身来,也顾不得什么礼仪,“咕嘟咕嘟”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然后静息片刻,这才平复了心情,跪正了姿态,准备开口奏事了。
正使黄允吉咳嗽了一声,语气中仍掩不住激烈的惊慌和激愤,急促地说道:“大王,倭国关白丰臣秀吉野心勃发,竟然想要侵吞我朝鲜三千里江山了!”
此语一出,大殿之上顿时一片死寂,连那些翩翩起舞不问国事的朝鲜歌姬们也立刻停住了动作,木然而立。大殿两侧奏乐的乐师们也放下手中的乐器,一个个瞠目结舌地看着李昖,不敢再演奏下去了。
在生日大宴上骤闻这等祸事,李昖再也无心娱乐了,将手中的银箸“啪”地一丢,沉着脸向外挥了挥手。歌姬、乐师们急忙知趣地匆匆退了下去。
金銮殿上的空气就像一下凝固了似的沉闷起来。良久之后,才听到李昖有些有气无力的声音打破了这一团沉闷:“黄爱卿!他莫非是在虚言恫吓尔等?他是不是嫌送给他的贺礼太少了?本王这一次送给他的是十八株珊瑚树、六斗夜明珠和两张白虎皮——件件都是稀世珍宝,价值甚至等同于我们奉送给天朝的贡品了……他难道还不知足?”
听了李昖这么说,黄允吉和金诚一二人都有些哭笑不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到李昖自顾自在王座上喃喃说着,却又不敢出声打断了他,只得耐住性子默默地听着。
“算了!算了!想那倭国不过是蛮夷之邦,本王也不和他们计较了……柳爱卿,你待会儿下去再备一份厚礼,派一个口齿伶俐、官职在二品以上的大臣,择日急赴倭国与他们说和,不可激起事变!”
李昖还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之中,对柳成龙吩咐道:“黄允吉、金诚一办事不力,不能为本王调和外夷关系,暂且退下去听候发落……”
“冤枉啊!冤枉啊!”黄允吉和金诚一听了,惊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齐声喊道,“倭虏实乃狼子野心,不噬我朝鲜入腹而决不罢休……无论大王再送多少的珍品厚礼,丰臣秀吉那狗贼都会跨过海峡直扑过来啊!……”
大殿之上一下沉沉地静了下来,只剩下他俩嘶哑而凄厉的呼喊在大殿上空久久回响着。
“你们有何证据能切实证明倭国一定会来侵犯我朝鲜?”过了许久,柳成龙终于开口打破了殿上的沉默。他到底阅历丰富,比那位大王靠谱多了,至少知道问个证据。
此时他挥手止住黄、金二人的嘶声呼喊,缓缓说道:“两国交战,兹事体大,容不得你俩在此虚声鼓噪!”
“柳……柳相,下官等岂敢虚声鼓噪、扰乱君心?大……大王,丰臣秀吉看了您的回信,差点当场将臣二人斩首示众。后经其麾下诸臣苦劝,这才勉为其难让我等回来传话……”
黄允吉不顾自己的脑门被磕出了一颗颗血珠,双手托起一封黄色绢函,膝行着呈上前来,“大王只要看过这封信,一切就会明白了……”
柳成龙从王筵左首席位上站起,接过了丰臣秀吉那封黄绢信函,急忙捧给了李昖。
李昖的心跳得“咚咚”直响,将那封黄绢信函握在手中,竟似握着一块灼热的赤炭一样。他哆哆嗦嗦将之拆开,抽出信笺扫了几眼,当下便是脸色铁青,忽然大声呵斥:“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倭贼其心可诛也!”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邻家男孩1”、“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