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朱熹其实挺可怜
“老哥,你这本宋版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哪里得来的?”沈宸对此有些好奇。
“哈哈哈,不足为道。这本书是我去乡下掏宅子的时候偶然碰见的。那户人家祖上也算是个大户,这本书一直放在地窖里没动过。”严启生说到。
“本来是听说那里有一个老檀木的佛像,想请回来的,没想到有人捷足先登了。”
“我就和那家主人说,你看我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要不再看看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
“那人说有,还说他前两天清理地窖的时候发现了一堆书,问我要不要看看。”
“其实我当时听了也没怎么相信。你知道的,现在古玩这一行故事太多,很多时候相信故事就被套住了。想买怕被骗,想想不买又觉得万一那故事是真的呢?不就错失良机了。”严启生摇摇头说道。
“老哥总结的精辟。”沈宸点点头表示赞同。“所以不管他们故事讲得怎么样,看东西的眼力准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眼力有足够的信心,也就不用瞻前顾后了。”言语之中竟还有一些别样的意思。
“正是如此。”严启生似乎没有感觉出什么,继续说道:“不过说来惭愧,当时我其实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宋版的。只不过那家人家开的价格实在是低,当时就想哪怕是假的也亏不了多少,就买下来了。”
“后来我请了几位老先生帮我鉴定一下,居然还让我赌对了,这真是一本宋版书。说起来有时候还真要这种年少时候的冲劲。要是放在现在,我是绝对不会买的,就像之前的那个紫砂壶一样。一代新人胜旧人,老弟眼力好,胆子又大,将来的成就是要让我望尘莫及啊。”
“老哥说的哪里话,我还要多向您学习经验。”沈宸说道。不过这严启生也是,刚刚才说自己就捡过一次漏,这《四书章句集注》又是什么鬼?
要知道《四书章句集注》对于明清的科举考生来说,那简直就是圣经一般的存在!
这本书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影响力和格局。
沈宸在大学时候听过一节课,专门讲的就是儒家经典的演变。
当时老师说到,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其所用的经典其实是六经,也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本书。只不过后来乐经失传,就只剩下了五经。这六本书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大于论语的。至于《孟子》,当时就是个弟弟。《大学》和《中庸》,当时还在《礼记》里面和其他的篇章一起躺着。
直到朱熹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格局。他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再和《论语》以及《孟子》两书合并成四书。四书出现以后,五经就要靠边站了。到清代的时候诗经之类的反而便成了杂学,贾宝玉学了要被他老子骂的。
再来说说朱熹。
朱熹这人,自从五四运动以后便毁誉参半,对于其功过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代表,整天做着卫道子的样子,却暗地里和自己的学生为爱鼓掌。
也有人肯定他在哲学,美学方面的思想贡献,觉得他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人才。甚至说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上孔子之后第一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其实他自己的仕途不算特别如意。
朱熹年少有才,十八岁会试贡生,十九岁殿试同进士出身,可以说是前途无限。不过他在做了几年官以后,感觉这世道不太对。怎么人人都在拜佛求仙,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简直就是白白浪费资源。然后他就开始重新拜师,学习他认为正统的学问。
什么是正统的学问呢?就是程颢程颐提出来的“洛学”。其中就包括了“理”这个概念。然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朱熹将理学发扬光大,然后成为一代大家……
错!
朱熹的境遇和孔子其实很像。孔子当时周游于各国之间,却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直到后世他的观念才被人所认同。而朱熹有一次被招到京城做官,第一次给皇帝奏事,就说什么要格物致知啦,修身齐国平天下啦。这就是说皇帝你不要整天想着享受,要修身修心,要克制欲望,要好好看看以前几位老夫子的书……
试问,那个皇帝希望自己身边有这么个卫道子整天唠叨?
本来嘛,作为一个皇帝,理论上来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天下第一人。但是偏生要专心国事,不然会被记下来作为一个昏君处理,偏生要为天下人做个表率,不然你凭什么是天子,偏生要担心北方那些蛮子会不会有一天打过来,不然国破家亡不是好玩的,偏生要平衡皇权和底下群臣的权力,不然有一天被架空了自己还不知道……
要做这么多事情已经很累了!你朱夫子还要叫我克制自己。你居心何在?好吧,好像你就是要拿这个理论来限制我作为皇帝的权力的。
那就拜拜了您内,我……
算了,好像也不能杀你,那就把你的官职给罢免了吧。
于是朱熹做了四十六天皇帝身边的官,就被罢免了。
后来朱熹也就无所谓当不当官了,专心做学问吧。我不烦您老人家了,可以不?
奈何树大招风,朱熹写书,讲学,周围聚集了很大一批士子,他的理论也逐渐广为流传。但是这就动了一部分人的奶疙瘩。有人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便把朱熹的学说说成是“伪学”,把朱熹称为“伪学魁首”,还把朱熹抓进了大牢里。
就好像一个人坚持了一辈子的信仰,最后却被同信仰的人污蔑成异教徒一样,实在是很让人叹息。
当时朱熹年事已高,两只眼睛几乎都瞎了。突然遭受到这种变故,他的人生也已经走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没过几年,便见孔夫子去了。
朱熹活着的时虽然不如意,但是死了以后却非常荣光。几千学子自发为他送葬,如此大的影响力,也让皇帝不得不给了他一个“文公”的谥号。
在古代能有这个谥号的,一般是比较牛逼的人物。
思想其实总是一把双刃剑。朱熹的理论固然能限制皇权,但是当皇权使用这套理论的时候,也就有助于皇权掌控臣子的思想。
于是在明清时代,朱熹的思想成为所有几乎所有科举考试的大纲,八股文也脱胎于此。
面前就摆着令古代士子又爱又恨的《四书章句集注》,而且还是最初的版本之一,沈宸有点晕。
这么说吧,要是严启生准备把这本书捐给博物馆,那捐赠仪式上至少要有个副市长参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