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计划
三十六门红夷大炮袁方其实并没有运回京城,这些炮是要运去山海关的,所以袁方让负责押运的高世宁和沈智把这些炮拉去了遵化,袁方在遵化有山庄,并且有存储这些炮的地方。
袁方原本打算这次回山海关的时候就把红夷大炮带回去,现在情况有变,他的计划也必须跟着变。
袁方从东厂回到大齐家胡同的家中,立即把王良逸找来。
“安文,你马上给我筹集六万两银子!我有急用。”袁方一见到王良逸就急切地说道。
王良逸不敢怠慢,立即问道:“何时要?”
“就这两天。”
王良逸很是为难:“两天时间很难筹集到六万,因为我们才进了一批干货,没有那么多现银。”
袁方才不管王良逸的为难表情,他向王良逸下了死命令。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就是去借也要凑齐六万来!”
作为袁方的发小,王良逸还是第一次看到袁方如此的心急,无不担忧地问:
“仲南,发生了何事?”
袁方看到王良逸在为自己担心,知道自己是太心急了点,于是向王良逸解释了急用银子的原因。
“你要去南京?而且只有三天的时间?”王良逸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是的。所以我急需六万。”
王良逸舒了口气,道:“仲南,你可以先带上一部分会票,不足的部分我晚几日亲自给你送过去。”
“不行。”袁方摇摇头,然后又解释道:“你也必须与我一同去,所以只有三天的时间,一定要筹集到六万,我们到了南京要买一座宅子。”
王良逸又焦虑起来:“这次贬去南京就回不来了?”
“能不能回来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我之所以要在南京买宅子,是准备把生意做到南京去,我把你带去就是让你先去熟悉那边的情形的。”
袁方现在已经是明朝的三品大员了,凭着他的级别去南京,住房是肯定不用发愁的,朝廷会免费给他提供一套不超过十二间房子的官宅,还有全套的家具,还有皂役。
有明一朝,别说是三品大员,就是个小小的县衙的主薄、典史也能分到大小不等的官宅,主薄的家中可以分到六十件各种的家具和用具,未入流的典史家中也可以拥有朝廷提供的十九件家具。
对于袁方这个级别来说,朝廷提供给他的各种家具、用具加起来,至少也要超过一百件,当然,还必须得他家里能够装得下。
作为明朝的官员,依照品级的高低,可以免费使用皂役为家里做杂物,当然,也可以不用皂役而将给皂役的工钱折算归自己,同时,还可以把折算下来的钱积攒起来,将官宅一次性买下来。
但是,官宅如果被买下了,其所有权并不归属于私有,其产权仍属于朝廷,拥有产权的官员若要调走或告老还乡,必须把宅子退还。
因为有这么奇葩的规定,所以,真正买官宅的人少之又少,袁方就更加不会往这方面去考虑了。
这边与王良逸的话还没说完,就见张从前来禀报高世宁求见。
高夫人听说女婿从山海关回来了,便叫三儿子高世宁过来问一问,袁方什么时候去高府,她好早些准备膳食。
袁方告诉高世宁,这次回京没有时间去高府探望了,他正准备去南京。
“去南京?”
于是袁方又向高世宁解释了一番,然后问:“从香山澳带回来的红夷大炮全数都在遵化山庄吗?”
高世宁答道:“三十六门炮一门不少,全数都在山庄呢!你不是让沈智留在山庄看护那些炮吗?”
袁方点点头:“对对对!现在情况有变,那些炮暂时就放在山庄。三哥,麻烦你去一趟山庄,嘱咐沈智一定要把那些炮保存好。”
“放心吧,我过两天就去一次遵化。”高世宁说完就向袁方告辞,“仲南,你没时候回去我就先回去向娘禀报了!”
“请代我向娘问安!”
……
袁方打算离京之前去探访一下英国公张之极,另外就是去一趟孙承宗的府邸,探望一下孙夫人,孙承宗是袁方的座师,现在要离开京城了,去打个招呼,拜别一下是很应该的。
原本他还打算去看一看座师叶向高的,因为叶向高已在不久前辞去了首辅一职,以太子太傅致仕还乡,他想去看也见不着了。
新任的首辅是方从哲,他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与叶向高是同年,很早就辞职在家,叶向高很看重他的才学,先后举荐他续修玉牒、出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但是都被方从哲以各种理由回绝了。
他多年在野,既不是东林党,也与宦官没有多少牵扯,而由于此时党争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所以被东林党和宦官所认可,坐上了首辅的宝座。
袁方对这位方首辅不感兴趣,他知道这位首辅不久将被淹没在党争的浪潮里。
目前袁方还不敢出门,因为魏忠贤告诉他,印绶监的太监随时都会上门来,为了不让太监扑空,他只好在家里等候。
用过午膳后,袁方正式向家人宣布了去南京赴任的决定,袁方他娘和媳妇都认为时间太仓促了,唯有柳如是最高兴,她本就是浙江嘉兴人,现在要去南京,就如同回家乡一样。
“说走就要走呀!袁方呀,能不能跟皇上说一下,宽限几日,我们也好有个准备。”袁方他娘如此说。
妻子高兰也在埋怨:“谦儿还这么小,如此的长途颠簸还不知道他受不受得了!”
天真烂漫的小柳如是却是满脸的春风样子。
心事重重的袁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她们走的时候不用带多少东西,只带随身衣物便可,然后便独自进了厢房。
他掩上门,又嘱咐张从别让其他人来打扰,便在在案台前准备草拟一份赴南京的名单,等太监来的时候就让太监带给魏忠贤,魏忠贤答应过开路引的。
他提起笔写下了第一个人的名字,袁福。然后又落笔写下了蒋建良、郝摇旗、陈士庆、孙维仁、叶向荣、方斯谷、安尼、袁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