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花钱买人口
过了黄河之后,整个景色都变了,虽然粮食已经种下,一片绿意盎然,但是崇祯看着就是有点怪,说不上哪里有问题。
终于走了几十里路过村庄的时候,崇祯终于发现了问题:“树呢?怎么村子里只有这几颗树了?”
从古至今百姓都有在房前屋后种树的习惯,不管是瓜果梨桃又或者是榆槐桑柳,有村庄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绿树成荫。
但是走了几十里,野地上荒丘处,堤坝上,道路旁,只能偶尔看到摘下的小树苗,大树几乎绝迹。
一旁跟着的锦衣卫躬身:“回太上皇,树皮都被扒光了,树叶也吃光了,树死了被村民劈柴烧了。”
崇祯招呼一声:“停车!让皇上过来!”
不一会朱慈烺过来了,崇祯指着村庄问道:“你看看,这一路我说怎么看这不对,这整个村子里就八颗树,这一路也很少看到活着的树。
我问了边上的人才知道,这里的树皮树叶都被吃光了,你跟我说,还有这报纸上可都是写着没有人饿死,这是怎么回事?”
朱慈烺这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这个:“确实没有人饿死,但是树皮树叶吃光也是事实。”
崇祯怒声问道:“既然有东西吃,那百姓为何还要吃树皮树叶!你是不是在骗人!这到底饿死了多少人?”
朱慈烺连忙上前安抚:“父皇不必着急,听我给您解释。”
崇祯缓了一口气:“你去找几个百姓过来,我亲自问!”
朱慈烺挥挥手:“去请几个百姓过来。”
不大一会,几个百姓被带了过来,看着这么大的一个车队,老百姓打心眼里畏惧,见到主事之人就要下跪,崇祯一挥手:“免礼。”
崇祯尽量用和蔼的语气:“老人家,我一路走过来看到这树都没有了,不是说灾荒年没有断口粮么?”
那老头犹犹豫豫的看着一大帮人把他围在中间,来之间还被搜身,连最私密的地方都没有放过。
崇祯微微扯起嘴角:“你只要好好如实回答问题,那么一会就奖励你二两银子如何。”
老头立刻眼睛亮了:“不缺口粮,至于树都砍了,前年都砍了。”
崇祯更加迷惑了:“既然不缺口粮为啥要砍树?为何还要吃树皮树叶?”
老头叹了口气:“人不吃畜生也要吃啊,大旱一来,第三连根草都不长唻,那羊只能围着树皮啃,一点点就把树吃死了,大家一看,只能杀树了。
再说了,没粮食就没有柴烧,只能砍树做饭啦。”
崇祯刚想问粮食跟烧柴火有什么关系,朱慈烺连忙拉住他轻声跟他解释:“中原农户烧饭主要用农作物秸秆,没有粮食就没有秸秆,大家就没有东西烧,只能砍树砍各种荆条荒草烧。”
崇祯闹了个大红脸,幸亏没有问出来,要不然他真的遗臭万年了。
见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崇祯转换了话题:“这几年你们家收入如何?没有饿着么?”
老汉笑的很欣慰:“没有饿着,都是皇上仁慈,粮价一直维持在一两,咱们家出了三个河工,一个月能挣九两银子唻。
不仅够花还剩下不少钱唻!这北面的黄河大堤就是俺们修的,上面的大官说,新修的大堤能应对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俺们也不懂,听说就是说这大坝一百年也不会塌一次,可厉害了!”
崇祯是没有见过黄河大坝以前是什么样,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坝有多厉害也没有概念。
朱慈烺解释了一下:“百年一遇就是一百年才能见到一次的那种最大的洪水也可以挡住。
老百姓可能不太理解,反正这大坝不止一百年内不会被冲毁,即使几百年也能用,当然洪水有多大是随机性事件,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崇祯点点头:“老人家家里有几口人?”
“俺们家有俺两口,大儿子一家,还有五个孩子,九口人呢!老汉还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去新大陆了,三儿子一家去焦作那边的炼焦厂了。
这都是以前日子过不下去,才让儿子们出去闯荡,现在日子好过了想让他们回来,结果在那边都安家落户了。
老汉也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看看二子和三子……”
崇祯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走访这么多人家,这些人家里的孩子都这么多?最少都是三个,很多人还都是四五口人?”
朱慈烺还没有说话老汉以为是问他就开口说道:“孩子多了好,多子多孙,有福气,再加上现在皇上仁慈,生孩子还有奖励,谁不愿意多生。
以前啊,老汉兄弟七个最后就活下来三个,老汉也生了八个孩子,最后只有四个活下来,三个儿子一个闺女。
现在怀孕快生了,乡皇仁堂把人接到医院里,然后产婆在一边等着,大儿媳妇生孩子难产,眼看孩子都憋紫了没气了,最后大夫都给救回来了,真是厉害。
大孙子出生的时候皇上发了一百斤粮票,就是当官的用的那种拿着票就能换粮食的!
老二出生的时候给了二百斤,老三四百斤,老四八百斤,老五直接给了一千二百斤。现在老六都快出生了,听说能得粮食一千六百斤。
俺们家这几年都没有买过多少粮食唻,现在老大老二上学了,学校里管吃管喝还不用教学费,每旬回来两天,加上寒暑假,在家里的时间还没有在学校里多。
这是多好的事情,皇上给咱们养孩子唻,生多少都不怕!”
崇祯楞楞的看着这个老汉,这生孩子感觉怎么变成产业了?只要赶上趟,基本上家里连吃饭问题都不用愁,一直生,一直有粮食吃,等到六岁了朝学校里一送,每天学校里管吃喝,还教知识。
什么时候大明以及富裕到这个地步了?
朱慈烺笑着说道:“看着挺多,但是如果能花五亿两白银让大明增加一亿人口,这绝对是划算的买卖。
集中养育成本更低,也方便教育,小孩上小学的时候每晚回家,因为学校离家近。
中学的时候每旬回家一次,因为现在中学只普及到县,下一步普及到镇上,离得近的可以考虑每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