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鼓动奥斯曼帝国修铁路
孙传庭回来还有一个好处,孙传庭是立长派,立长不立贤,这是儒家的坚持,一个是避免皇室同室操戈,另一个也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孙传庭又是代表着儒家,得到了孙传庭的支持,就等于太子得到了儒家的全体支持。
这有利于稳固太子东宫的地位。
当然反过来想,如果儒家借着支持太子的机会再度登上朝堂,那么新旧势力又将士一场残酷博弈。
果然跟朱慈烺预料的一样,孙传庭到家之后不少儒家的大儒级人物都纷纷登门拜访,不过孙传庭都拒绝了。
五月份开始朱姬润一直在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收购船厂还有投资各种机械加工工厂。
因为皇明造船厂一直承担着军舰的建造的任务,尤其是新的造舰计划执行之后,皇明造船厂清空船台随时准备投入建造军舰的计划。
这让原本造船厂承担的一部分商船和运输船建造任务停止了。
而大明的民间造船厂确并没有能力完全承接皇明造船厂的订单。
首先就是蒸汽机技术只有皇明造船下属的天津造船厂船用蒸汽机生产厂才能制造,而钢铁龙骨也只有皇家的大型轧钢机才能制造。
这部分订单民间造船厂承接不了,天津造船厂等军用造船厂又自己建造不过来。
例如蒸汽动力的军用运输船,蒸汽动力的驳船,蒸汽动力的大型轮渡,蒸汽动力的大型捕鲸船,蒸汽动力的大明客轮,蒸汽动力的大型牲畜运输船等等。
朱姬润就决定出资收购一些民间造船厂来生产这种船舶。
除了全资收购之外,借着大明全面开放蒸汽机制造使用的时机,通过技术入股加资金入股的形式对一部分有潜力的民营造船厂进行升级改造。
按照朱姬润的说法,造船将会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的赚钱项目,尤其是在这个铁船淘汰木船蒸汽船淘汰传统帆船的时间段内,谁能建造更先进的船舶谁就掌握了海洋。
朱慈烺对于这个计划是支持的,这能加快大明造船工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使得原本的技术推广计划变成了赚钱的项目。
投资机械加工工厂更是如此了,皇明商号出技术,出工人,商户出钱出地皮,然后大家一起建立机械制造厂和蒸汽机制造厂。
这个也快速推动了技术的普及。
不得不说,朱姬润虽然没有在朝堂,但通过对皇明商号的布局全面参与了大明政策的推广,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铁路方面轮台铁轨已经全面验收合格,大明的铁路从轮台往西延伸,东轮台往东延伸,从甘肃往西延伸,预计后年轮台往东的铁路就能跟从甘肃往西的合拢,而往西的铁路也开始多点共进。
可是军部感觉还是太慢,所以提出了新的计划,鼓动奥斯曼帝国修建自己的铁路系统。
朱慈烺看完整个计划觉得也不是不行,尤其是这条从巴士拉一直到君士坦丁堡的铁路线,要是真的修通,那大明也不用担心什么苏伊士运河了,直接沿着铁路收拾奥斯曼帝国就行了。
况且现在大明已经开放了蒸汽机限制,所以卖出二代三代火车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四年的时间奥斯曼人能修通多少那就能给大明带来多少方便。
朱慈烺问站在那里的李若琏:“你觉得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高么?”
李若琏有些不好意思:“按照苏伊士运河的效果来看,奥斯曼人应该对大明比较信任的,最起码在这种大型工程上,奥斯曼人能够分得清利弊。
然后陛下只需要允许他们查看大明自己的铁路运营情况,相信他们很容易就被说服。
而按照军部计划,四年半之后大明和奥斯曼帝国开战,到时候不管这条铁路有没有修好,对大明都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一提起苏伊士运河,朱慈烺就知道李若琏是为啥不好意思了,当初修建的时候朱慈烺也是信心满满,结果到了现在,这个工程还真的成为了大明版的郑国渠。
这李若琏是在替他不好意思呢!
朱慈烺咳嗽一声:“既然有成功的可能那就不妨试试吧,如果对方同意,大明就给予技术支持,甚至他们希望获得技术也可以在铁路修通之后给予。”
李若琏开心了:“有了陛下的许诺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臣会尽快推动这件事。”
朱慈烺突然想起:“那个顿河伏尔加运河项目进行的怎么样了?”
李若琏拱手:“正在进行勘探和重新规划,按照初步规划,这条运河将采用三级船闸提水的模式进行开凿,这样能大大降低开凿的难度。
虽然商业效益上不是那么优秀,但是对于打通地中海到黑海的联系具有战略意义。
沙俄那边也很乐意大明帮忙建设这条运河。”
朱慈烺敲着桌子:“要是大明能够修一条从连云港一直到鹿特丹的铁路就好了!那样大明的军队还有何人能挡!”
李若琏想了想:“回陛下,现在虽然还不能启动,但是战争开始之后大明完全可以推行这个铁路计划,这将对大明控制欧罗巴拥有重要意义。”
海运陆路,大明的交通网都在快速发展,对于欧罗巴国家来说,他们完全没有看到大明在做最后的战争准备。
虽然现在有大明藩国跟葡萄牙的战争,但是世界上又有多少时间是没有战争的状态呢?
尤其是奥斯曼帝国那边,大明虽然强势崛起,但跟奥斯曼帝国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帮助奥斯曼修建了苏伊士运河之后等于是帮助奥斯曼重新成为欧亚贸易的桥梁。
奥斯曼人想不到大明一直把他们当做敌人来研究,更不会想到大明正在围绕着他进行战争准备。
所以大明如果提出共同修建铁路的计划,奥斯曼帝国那边不会不同意,他们压根不会觉得大明修建铁路是为了方面进攻他们。
李若琏愉快的下去准备,一份电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印度河口情报站,然后又从那里用信鸽送往奥斯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