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内阁的生意经

相比于跟吴启晨和朱姬润争辩,朱慈烺更好奇的是,这两个人是怎么商量一起来找朱慈烺提议慢慢打的?

又是谁给俩人出的主意。

当然这个时候直接问显然有点不合适,先稳定一波吧,事后再让王之谦好好的调查一番。

朱慈烺继续坚持速战速决,吴启晨和朱姬润也就不再这个问题上纠结了。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吴启晨还是拱手:“陛下,粮食问题陛下早有定论,这次之所以争论又起,主要是皇明粮号想把关内存储的粮食转让给内阁,让内阁出钱收购。

臣以为这样不现实,这个提议还不如让军部直接出钱购买了,然后用于战争。

至少那样理由更充分一些。”

朱姬润眉头一挑:“你这个就想多了,我已经跟军部沟通过,皇明粮号会把一部分关外的战略储备粮库整体出售给军部,用作后勤保障。

至于关内这些,军部完全用不到了。”

吴启晨忍不住苦笑一声:“你还真是个做生意的天才,怪不得陛下用你。

这要不是因为这几年要打仗,你还不把天下财富都集中在内库?”

朱姬润拱手微笑:“哪里哪里,在其位谋其政,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吴启晨摇摇头:“可是你这样等于是把人都给得罪了,包括这次内阁的反弹。

这都是对内库这两年一连串操作的不满反弹。”

朱姬润呵呵一笑:“还想要皇明商号的所有粮食相关产业?

皇明商号要是愿意出售,内阁吃的下么?

把这一块的生意出售了,大明战争经费差不多就够用了。”

朱慈烺咳嗽一声:“这个是不可能的,粮食安全是民生产业,关系到全世界百姓的基本生存。

这一块放在内阁朕不放心,皇明粮号这些年来做的一直不错,虽然利润不高,但保证了整个大明关内关外粮食的正常供应。

这样的产业就是要朕亲自控制才放心。”

吴启晨没有反驳,内阁现在的独立性是越来越强了。

陛下对内阁的管理,准确来说是对大明国政的管理已经从具体事件的管理转变为对方向的管理。

要是干的好,方向对了,那你就继续干,要是干的不好,不按照朱慈烺指的方向干,那就换人,换一个听话的来。

当初朱慈烺计划的大政由内阁操作,出了问题内阁背锅,皇室从繁杂的国事中解脱出来的方针现在已经基本实现。

这些年大明换了三任首相,十二年三任,不算频繁,这里面还有一个孙传庭没有干满五年就退了的。

总体来说,大明的内阁还是稳健的,能够按照朱慈烺的要求处理好大明的具体事务。

整个大明的上层逻辑清楚,权利结构明晰,政局稳固之后。

所以现在下面的内阁官员也开始明晰了自己的定位。

知道了那些事情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

吴启晨作为内阁中跟随朱慈烺时间最长的左膀右臂,那自然也知道朱慈烺心中的那根线在哪,一旦越线,那么陛下可是说换人就换人的。

既然陛下不愿意把食品产业交出来,那么内阁再想要都没有什么用,你要是非硬要,那你就要滚蛋了。

其实这些年来内阁也是看到了皇明商号经营的暴利,所以自己也投资建设了不少的工厂企业。

例如轮台钢铁厂,这个就是由内阁出资修建,当初那里是朱慈烺看不上的工厂。

但是随着准噶尔汗国的突然崩盘,大明挺近中亚,那里成为了大明通往伏尔加河大铁路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钢铁厂。

按照规划,那里不但要具备生产钢轨和各种铁路建设配件的能力,那里还将建造一个火车用蒸汽机厂,火车头制造厂。

轮台钢铁厂一跃成为大明渤海湾地区之外科技水平最高的一个钢铁厂,下面的轧钢厂,车厢厂,火车头厂等等分厂也都陆续建设完成。

这些行业可都是大明的朝阳产业,关键还都是内库投资,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要质量有保证销路完全不用担心。

这样成功的例子还有松江造船厂,珠江造船厂,红河口造船厂,各地的水泥厂,小钢厂这些。

失败的例子也有,例如内河航运公司,驼队运输公司,纺织厂,自行车厂,食品厂等等。

内河航运公司和驼队运输公司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竞争不过民间的运输公司。

民间运输公司,线路更灵活,价格更低,百姓更能吃苦,小件运输和短途运输争不过。

而大件运输长距离运输,又比不上大型物流公司,尤其是朱姬润的运输公司和皇明快递物流公司。

纺织厂也是一样,这玩意官办资本,没有垄断,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很难竞争的过民间企业。

自行车厂本来也是大明的高新科技企业,只有皇明商号跟内阁才有能力制造。

但是随着大明放宽了对机器的限制之后,工人素质提高了,不少民间厂家也能生产了。

内阁高端市场争不过皇明商号,低端市场有争不过民间资本,可谓是高不成低不就。

最后就是食品行业了,老百姓衣食住行,那是生活必须,按道理来说,吃饭的生意还不好做?谁能不吃饭?

但是内阁投入这个行业偏偏就是不赚钱。

应该说是陈玄做皇明商号大管事那五年,把皇明商号食品相关的生意做的太好了,做到了极致,让内阁不仅没法超越,还追赶不上,被狠狠的甩在后面。

卖粮食内阁干过,卖加工成品内阁也干过,为了推进销售,内阁也学习皇明商号在全国推行专卖店。

结果店铺建的像衙门,请的活计像衙役,来的客人像犯人,中间贪污挪用吃回扣,以此充好,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各种下三滥的行为都出现了。

内阁可谓是即赔了钱也丢了名声,这些生意现在还能苟延残喘,那完全是靠着内阁官方采购续命。

只不过靠着官府采购续命的企业是个什么鬼样子,朱慈烺不用去看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