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五章黄得功的算计

恋上你看书网,统计大明

地图标注的很清楚,目前来看,大明进攻巴格达的军队算是孤军深入,敌人往巴格达汇聚。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大明这是范了兵家只大忌,这样的阵型,要是奥斯曼人还能忍住不包围大明的进攻部队并且吃掉,那黄得功就会非常的鄙视,奥斯曼无人矣!

大明现在的战术都是采用的闪击作战的概念,以快打慢,以有备打无备,不到十天的时间推进数百里。

也就是奥斯曼是一个有战略纵深的大国,要不然就灭国了。

不信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伊拉克是一个单独的国家,那么十天的时间攻到巴格达城下,那么伊拉克就灭国了。

如果这个国家是埃及,那么埃及现在也是十天被灭国了。

这才是为什么大明承认奥斯曼是帝国,是跟大明同等的战略对手。

因为这样的国家,不是大明一口气就能消灭的,必须要有完善的计划,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有为此牺牲的坚定意志。

如果这时一个王国,那么战争已经结束了。

各部紧张的进行战前准备,黄得功盯着地图看了好久,最后只能无奈叹气,没办法路是自己选的嘛,还能怎么办!

军部整天等着盼着打仗,内阁说等等,陛下说等等,军部就是等不及,要是在等一两年,等奥斯曼这边的铁路直接修道伊斯坦布尔城下。

就算不修到伊斯坦布尔只修到地中海边,那么自己这次进攻就绝对不会停在巴格达城下。

波斯湾战区的目标是打穿西亚,一直打通到地中海,而到了巴格达,这个计划才尽兴了一半。

这还是把容易的一半给干了剩下的路程,需要士卒用脚一步一步的走,需要后勤物资经过河流经过沙漠一点点的运往前线。

下面的仗打的就是后勤,后勤能到哪里仗就打到哪里,而已后勤部队的效率,想要把物资运往地中海,需要一個月?还是两个月?

不过这都没有办法,军部非要不听劝的提前发动战争,感受后勤压力也是他们自找的。

其实这边的战事,包括埃及和波斯湾这边都没有触及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利益。

这个就像是以前大明的东北和西北,虽然也是大明的一部分,但是这边的战争不过是边疆地区的一点小患而已。

包括奥斯曼人在这些地方都不多,这边的治理方式都是采用的当地人自治为主。

就像大明西南的土司一样,虽然那边也有汉人,但是大明对于那边只是需要那里的资源和承认是大明的一部分而已。

奥斯曼帝国那边也是一样,只要埃及和伊拉克地区的人不造反,奥斯曼帝国就只在乎一些大城和重要口岸的利益,其余地方都是自治。

真正的奥斯曼人也没有多少,各民族杂居为主。

奥斯曼帝国甚至在这些地方都是采用包税制,就是每年从当地土司手里固定收多少税,至于当地的土司能收上来多少,那完全不管。

你有本事多收,闹出动乱自己想办法平定,没本事少收,但是交给奥斯曼的不能少。

包税制之下的土贵族们哪有什么好人,当地百姓无不赋税繁重。

尤其是这几年奥斯曼帝国为了同时跟欧罗巴和大明争霸世界,疯狂的扩张军力,又跟沙俄作战产生了大量的军费。

这样繁重的税赋,让这些地方对于奥斯曼帝国的认同感几乎没有,大明军队到来之后虽然不至于箪食壶浆的热烈欢迎,但也不至于反对。

这种观望的情绪很有利于大明的治理,包括大明为什么能在这里迅速的收拢这么多靖安军,就是应为这里的人跟奥斯曼人根本不是一条心。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大明继续往北推进,进入亚细亚半岛之后这种形势就改变了。

那边的人口就开始变得以奥斯曼人和亲奥斯曼人的民族为主了,大明就会变成四面都是敌人的状况。

关键是进入那里之后,那边还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本不适合大规模作战,在碰上游击战争,那结果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苏伊士运河战区的李信就不用担心这个,因为只要他攻破苏伊士运河,那么他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就是爱琴海地区,要么从希腊的某个地方登陆。

要么就是在进爱琴海之前先击败奥斯曼海军,然后以海军直插伊斯坦布尔。

在李信和吴大海海陆军的配合下,人家是摘最美味的桃子,一旦成功奥斯曼帝国消失。

但是黄得功确不行,整个战役过程中他的定位就是陆军总指挥,从陆地上一路推进到伊斯坦布尔对面。

这就等于是要把奥斯曼帝国的国土都采一遍。

军部的想法也很简单,黄得功是老将,行事稳重,能够担大任,但是老将的缺点就是传统,对于海军陆军协同作战这一块经验不足。

黄得功其实挺委屈的,他在当初晋升培训的时候海陆协同作战这一块他好歹也是拿过一个良的,怎么就经验不足了。

他李信有啥经验?不就是跟郑森一起指挥过藩国海陆军协同跟葡萄牙打过一仗么?

不就是跟李定国在新大陆东海岸跟英格兰叛军打过一仗么。

不就是在英格兰岛上跟英格兰叛军打了一场经典的教科书级战役么。

不就是在莫卧儿战场上的时候负责过海陆协调么!

他黄得功哪点比不过,当初他可是跟周遇吉他们一起是陛下最器重的将领之一么!

也就是当初宫变的时候他站错了队,要不然现在总参谋长他都能跟周遇吉争一争了。

可是当初宫变的时候那也不是他的错不是,也没有人提前通知他们不是,反正想想就憋屈。

很明显一代新人换旧人了,陛下下一代的武将最看好的就是李信、李定国、郑森这么几个,新生代最看好的就是四杰。

至于当初讲武堂的那个所谓的老四杰,最后能走出来的也就郑森自己而已,其他的几个不过是仗着父辈的蒙荫才前呼后拥。

就像那个时候如日中天的曹家,现在低调老实了吧?当初的沐家,现在也成为了闲散的国公,至于白杆兵的马家,山地部队这一战没有用武之地啊!

只恨他黄家这一代没有什么拔尖人才,下一代也没有,这就很让人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