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食盐

黄沙漫漫,黑雾浓浓,晚霞中传来几声雁鸣,飘荡在大漠苍穹,长缨在手,壮志怀在胸,风吹草低,行万里路……

虽然整个西夏都在全国备战,但是兴庆府作为西夏国的国都,依旧呈现着不一样的繁荣。在李元昊起兵反宋之后,中原与西域的交流被割裂,因为宋军的禁边令,双方只能通过走私来进行贸易,由于贸易成本的增加,导致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看中这一商机的走私商人们不顾杀头的危险,穿梭两地进行贸易,而商人想要来往两地的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途经兴庆府,因此这也造就了兴庆府的异样繁华。

此时,兴庆府的一座王府之中,被誉为西夏明珠的百花公主正在听着下属的汇报,但是她的眉头却随着一连串的消息越皱越紧。

百花公主被誉为西夏的明珠,长相自然是不在话下,尤其是她乃是汉族和党项族的混血,身上不仅拥有汉人女子的清秀,眉间更是有着一股英气,尤其是身上那一身西夏的戎装,更是为她添色不少。难怪狄青在知道自己和百花公主不可能之后还对她念念不忘,毕竟制服可是有加分的,就像护士装、女仆装、水手服一样。

“牙插度,这是怎么回事,几个月以来我们青盐的收入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这个月,收入已经降到了最低,是不是宋人那边出什么事情了?”

青盐收入的减少不由得百花不着急,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整个西夏地处荒漠,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产出。而且自从国主李元昊起兵以来,大宋就断绝了和西夏的贸易,这造成了西夏的经济变得越来越不景气,除了少数走私的商队外,青盐可以说是整个西夏的支柱产业,可是现在青盐的收入竟然在逐月减少,长此以往下去,恐怕会动摇西夏的国本。

对于百花公主的询问,牙插度不敢怠慢,连忙说道:“公主,我们已经联系了宋人境内的探子,宋庭那边并没有加大对私盐的防控,毕竟他们边关的老百姓还是要吃盐的。但是经过我们的查探,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私盐,而且盐的质量一点也不比我们的青盐差。”

牙插度的话引起了百花公主的好奇,宋庭那边没有查禁私盐这并不奇怪,整个大宋除了当初的那位驴车皇帝之外,并没有谁认真的稽查过私盐,毕竟人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盐的,就算是宋庭那边愿意给边军运盐,但是寻常的老百姓们可买不起。后来甚至就连边军都开始买西夏的私盐了,毕竟从大宋的最东边运到这最西边,花费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当地的官员明知道买私盐就是增强西夏的实力,但是对于私盐的事情也都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整个宋夏边境上,并不止西夏一家在卖私盐,但是却以西夏青盐的品质最佳,价格最为公道,因此一直占领这市场的主流,但是现在市面上竟然出现了比青盐更好的私盐,这不由得百花公主不去注意。

“牙插度,你那里有这种私盐的样品吗?”

听到百花公主的询问,牙插度赶紧回道:“有的,公主,这是我从那些走私盐贩们手中得到的,品质都比我们的青盐要高。”

百花公主伸手接过牙插度从怀中抽出的竹筒,打开之后将里边的私盐倒在书桌上仔细观察起来起来。

经过细细的观察之后,百花公主的眉头皱的更紧了,这雪白的盐粒,先不管它的味道怎么样,单从它的品相上来开,确实超过青盐不止一筹,相比起青盐那种不纯净的颜色,这种雪花盐确实比青盐更有吸引力。

百花公主用小拇指沾了一点盐放入口中,闭上眼睛默默的品尝着盐的滋味。

“牙插度,这种盐的价格是多少,对比我们的青盐怎么样?”在品尝过这盐的滋味之后,尽管很不愿意承认,但是这种雪花盐的味道确实比青盐好多了。受限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原因,不管怎样对盐进行提纯,盐中总是会带有淡淡的涩味,哪怕是最好的青盐都不例外。

但是这种雪花盐竟然完全去掉了这种涩味,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百花公主看来,这雪花盐必定经过了大量的工序进行制作,不然它的颜色不会变的这么纯净,口味不会这变得这么纯正。但是这样一来,这盐的生产成本绝对会大大的提高,除了某些少数富贵人家之外,那些平民根本用不起这些奢侈品。既然如此,青盐还是能够占据市场主导的。

可是牙插度接下来的话直接让百花公主如坠冰窟,“公主,根据我们的探子来报,这样品质的雪花盐只需要一钱银子就可以买一斤,而且还都是不限量供应,不管您是谁,只要你给钱,就可以从他们那里拿到货,甚至不少国内的商人也出现在那里。”

碰!!!

听到牙插度的汇报,一直以冷静著称的百花公主噌的一下站了起来,不顾椅子倒下所发出的巨大声音,一脸严峻的说道:“牙插度,你立刻我进宫去见国主,私盐的这件事绝对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了。”

百花公主知道,这件事不是自己能够处理的了,自己必须尽快报告国主,现在西夏的对外战争几乎就靠这青盐的利润在支撑着,百花公主不敢想象,如果雪花盐完全占领市场后,等待着西夏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百花公主带着牙插度进宫了,他们进宫之后不久,西夏的各大王公贵族与文武百官都被宣召进宫。宫里边所发生的的事情自然不会被外人所知道,但是在那之后,一直鼓励食盐走私的西夏竟然罕见的查禁起私盐来了,同时不少潜伏在大宋内部的探子也开始活动起来,不停的在打探着什么,更有五千精锐的西夏铁骑被调防到宋夏边境上整装待发,山雨欲来风满楼,久居边境的人们知道,恐怕又要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