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报纸的魔力
办报需要的启动资金是宋杰私人掏的腰包,主要是购买纸和墨,以及刻板等,同时为了推动蒸汽机的进一步广泛使用,宋杰特名韩衡带着白衣卫的年轻人开始研制采用蒸汽机带动的印刷机器。
此时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而且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基本是用木雕出字,但木头在沾墨后使用的寿命不长,于是宋杰先是建议采用铅作为版材,而且铅板还可以大量铸造,雕刻师只需要在铸造的铅字版上修改就行,铅的硬度不高,也便于使用,唯一的问题就是铅有毒,长期接触会导致铅中毒,最后又被换成了铜版。
报纸的出现起初并未太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开始的时候报纸都是免费送给人们,特别是一些酒楼,茶肆之类的地方,在这个识字率不高的时代,许多人拿着报纸也没什么用处,于是在酒楼、茶肆等地方便出现了读报人这个职业。
一般都是由酒楼出钱请识字之人来读报,食客一边听着读报人读者报上的内容,一边吃东西,喝着小酒。
而让他们愿意停下去的原因无他,便是有趣。
开始出现的名为颜神报的报纸,一开始登录的都是一些颜神城中发生的趣事,如张家的儿子中了举人,李家的孩子取了漂亮媳妇,周家因为做什么买卖又赚了不少钱。
当然还有大家都关心的王室的事情,宋杰平常都喜欢吃些什么,王后和各妃嫔喜欢什么样的穿戴等等,这也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渐渐的报纸上又出现了一些话本,有的是在现有戏曲基础上改变的,比如、,也有大家都没有听过的新话本,比如、、,还有一些神怪的话本也深得百姓喜欢,如、。
这些话本很快又被改变成了院本和南戏流传出去,被搬到了戏园子里,给戏曲文化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在大伙儿都开始习惯了报纸后,这时的报纸也不免费发放了,而是要收钱了,不过一份报纸价格也不贵,只要壹角一份,每十日便会出一期,内容也比以前更丰富了,不光有张家长李家短,话本连载,还有一些诗词歌赋,并加上一些商家的产品推荐,每个商家都会给自家的产品做一个简介,说明用途,大多会吹嘘一番。
很快有人发现这种报纸还可以牟利,便有样学样的也办起了报纸,结果朝廷很快便颁布了新的法令,要办报纸可以,必须取得朝廷的批文,现在朝廷把批准办报的权利交给大同社,也就是说如果要办报纸,便必须找到大同社才行,这时候华国民间的资本便开始蠢蠢欲动,拿着钱找大同社合作办报。
这也是宋杰希望看到的,再精明的商人,都比不过做垄断生意的,这与你努不努力完全没有关系,任何商家想要做大,离开了这一点都难以实现,无论是古代的陶朱公还是后代的嘉诚哥,杭周马,深圳腾都是这样,如果国家不让你垄断这门生意,即便是你再好的创意都只能是个小富豪。
老话说得好,小富靠勤,中富靠运,大富靠命。这话一点不假,就算是一头撞在封口的猪也能飞起来,不过不是所有的猪都能飞天,是命运选择了这头猪,当然如果把这头猪换成一个精明的商人,那他就会变成富甲一方的人。
而这股风是历史让国家吹出来的,有的国家就是想吹,也可能底气不足。
经过数年的催化,华国的民间,特别是是东部的山东地区,民间比较富有,百姓手里有了余钱,除了部分存入银行,许多人都把钱用来做买卖,加上田皮买卖的放开,不愿意种地的百姓直接搬到城镇中,变成了第一批农转非的人口,他们也开始繁荣着城市的商品经济。
在华国浓烈的重商氛围下,只要不是懒人,怎么都能找到一口吃的,精明一些的都过上了比在农村中更好的生活,有人都住上了楼房。
要做什么赚钱,一开始大部分人都从事传统的行业,如餐饮,酒楼,卖小商品等技术含量不高的,有点技术的,便会做些木工,漆工,铁匠等手艺活,当然更多的人都被商帮雇佣为工人,拿着比在农村高许多的收入。
后来随着华国朝廷对经济的引导作用凸显,已经与宋金贸易的开展,冶金、纺织、建材和食品加工逐渐成为华国出口的大项,而民间资金也越来越多的涌入这几个行业。
当报纸这个新鲜事物出现后,特别是当报纸开始刊登一些朝廷政令和执政理念的宣传后,一些精明的商人便闻到了财富的味道。
首先是报纸催生出报业本身,与文化有关,然后许多商人在报纸上得知现在朝廷大力鼓励海贸,建造船只,特别是大型的海船,报纸还详细的对世界地理做了介绍,也大致介绍了每个地方可能有什么产物做了一些描述。
当然,这都是宋杰一手导演出来的,至于每个地方出产什么,宋杰一是依靠了从大宋海商出获得的信息,另一方面便是凭着自己的记忆胡诌的。
宋杰把东南半岛描述成大树参天的地方,那里盛产树木,可以重来造船,东南亚诸岛被宋杰描绘成遍地香料的国度,只要去一趟就可能带回巨大的香料,在当时,香料可是堪比黄金的货物。
还有许多地方,如天竺是产珠宝之地,日本和东胜洲都有无数地方盛产黄金和白银,南瞻洲有珍惜禽兽,西贺州有广袤大陆,同样出产黄金和宝石。
当然除了贸易本身,渔业也是能够很快发家致富的方法,特别是捕鲸,一头鲸鱼至少价值五千华元。
通过报纸的一通宣传,民间兴起了一股造船热,许多商人又开始把资金往海贸上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