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笔

说句实话,摇天动看见对面第一个想法就是碰见同行了。

真的跟自家这边的义军太像了。

没有啥子火器,步兵们都看上去十分废柴,也没啥旗号金鼓,摇天动不是看不起对面,现在就是义军也懂得用旗号金鼓传递军令,对面这个懒散样子,跟他妈昨天下午刚拉起来的杆子差不多。

但摇天动是打老了仗的人,他是不会把胜负押宝在对方无能上的。

“四娃子。”摇天动叫过来一个护卫吩咐道:“你带上二十个亲卫,沿着河去上面看看有没有能涉水过河的地方。”

摇天动现在最尴尬的地方就在于他手上目前没有船。

壻水铺是个水陆码头,也是平时靠船的地方,而壻水铺则在壻水东面,老摇则是在西面。

如果前面没有这支穿着羊皮袄的兵,摇天动还能想想办法,但是现在对面有人,摇天动觉得自己还是老实些,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摇天动想了想,又给四娃子加了一句。

“回来的时候记得捎个舌头,问问对面是什么人物。”

摇天动摸不着头脑,杨渊也摸不着头脑。

因为对面这伙子人,看上去就是一大股难民夹杂了一些官军。

杨渊已经注意到了对方有骑兵,而且数目还不少。这些骑兵完全都是大明官军的样子,厚实的棉甲,左右胳膊上都戴着铁护臂,头盔上的枪缨高高飘着,上面还有四方小旗。

在某个刹那,杨渊甚至有这样一种错觉,是兵备道樊一蘅带着明军杀回来了。

可这个结论经不起推敲,如今被攻打的是南郑,明军应该往西行军,向着东面的洋县是怎么回事?被詹时雨叫过来屠灭杨家满门吗?

“对面这伙人什么时候到的。”

杨渊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杨家在此地的负责人,一个叫王二力的管事。

王二力想了想对着少东家回道:“也是刚到,比少东家您早到没一会。”

“城固那边没什么消息?”

杨渊问道。

“没啥消息啊,都说流贼在攻打南郑,把府城里三层外三层的全围上了,前几天南郑县的百姓不少都跑到城固来。”

杨渊发现这个在地的信息源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般靠谱。

或者说要拣选出来有用信息太难了。

“西岸那边会有船吗?”杨渊问道。

“说不太准,就是有,也不会太多。”

王二力回答道。

杨渊觉得自己可能从这位手里不可能获得更多信息了。

“多谢王管事了。”杨渊吩咐道:“还请王管事帮着二哥筹备柴草、炭火。”

杨渊估计自己很大可能把某一支转向的流寇堵在了壻水对面。

又看了一会,杨渊忽然想出来一个主意,对旁边的薛旺说道:“去把那个吴典吏带过来。”

自从跟杨家在城门口发生了冲突,吴典吏就开始过上了苦日子。本来他为了显摆威风,特意穿上了他那件绿色的官袍。但自从乌纱被杨渊一巴掌扇掉之后,吴典吏就给薛旺等人用绳子绑了起来,当着一众乡兵的面一路拳打脚踢。

当然,这也是杨渊吩咐下去让薛旺他们干的,对于淳朴的乡兵们来说,他们分不清什么官该穿什么衣服。

没有人知道什么大官穿红袍,芝麻官穿绿袍这些规矩。

只要带着乌纱,那就是官,看到大明的官员被杨家的家仆殴打之后,大明王朝在他们心中的权威就会降下去,代之而起的是对杨家的认可。

杨渊要的就是这个。

乡兵一定要是杨家针扎不进,水泼不入的铁盘子才行。

薛旺拖着吴典吏走进小院的天井里,杨渊踩着院顶回身一瞧,看见这个杀才脸上依旧是不恚的模样。

“吴大人受苦了。”

杨渊嘴角一笑,摆出一副要道歉的样子。

“三公子此番指教,吴某人一定铭记于心。”

吴典吏眯起眼睛扫过周围的那一圈仆役,然后定定的看着杨渊。

“吴大人,之前有几句话没有说清,现在正好讲了。”杨渊笑嘻嘻着说:“其实吴大人在洋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咱们虽然不能说是举案齐眉,却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

杨渊用了个颇具嘲讽意味的“举案齐眉”,这个词是形容夫妻关系的,至于杨家跟吴典吏谁是夫自然不言而喻,问题就是吴典吏算是第几房小妾不太明确。

“我说句实在话,詹时雨是进士,我们杨家奈何不得他,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任满之后他愿意去哪就去哪。”

“但吴兄你不一样,说句难听的,要是叫你全须全尾的走了,老爷子的脸面往哪里搁?”杨渊说道:“其实按照我的意思,你在洋县往后的每一天,都要叫你生不如死才好,手段下作点也是没办法的,今天找一群泼妇剥了你娘子的衣服,明天在你家门口点几把火,最后稀里糊涂死在转任的路上,这样也算是给后来人一个教训。”

吴典吏咽了口唾沫,这等行事,他相信杨家干得出来。

“这样也算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了。”杨渊说了一句:“不过我现在改了主意,有一件好事等着吴大人。”

“怎么?”

吴典吏倒驴不倒架:“三公子这里能有什么好事等着在下?”

“对岸有一支兵马,我实在是猜不出他们是哪一路神仙。所以想请吴大人替我去看一看。”

“三公子真实丧心病狂,你挟持朝廷命官已经是大罪,竟然要将朝廷命官送给流寇吗?”

杨渊一脸懵懂。

“我这不是不知道对岸是不是流寇吗?”

“不是流寇,你能送我去?”

吴典吏冷笑数声:“三公子还是好自思量,能拖着杨家这等大户灰飞烟灭,吴某倒是不吝一死。”

“吴大人是刀笔吏,”杨渊说道:“学生有个思路您看可行否。”

“愿闻其详。”

“生员杨渊在洋县城下碰见了吴典吏,吴典吏听说杨家编练乡兵不胜感佩,正此时听闻大队流寇弃南郑而东来的消息,吴典吏随乡兵昼夜奔驰,终于在壻水铺堵住了流寇。”

“吴典吏以为流寇也是我大明的赤子,所以孤身前往流寇营中,以忠义之理晓谕流寇。谁知道流寇冥顽不灵,竟然将吴典吏杀死。”

“你以为这等借刀杀人的雕虫小技,就能瞒得过世人?”

“当然瞒不住人。”杨渊笑了:“只是大家不会揭穿罢了。”

“你想,你死在流寇之手,家人一定会得到朝中的抚恤,我杨家自然也不会为难孤儿寡母,詹大人麾下有这样忠贞的烈士,吏部对他的考评怕是要高上几分。”

“这都是往小了说,若是往大里讲,整个汉中府,乃至整个陕西那都是与有荣焉啊。这是牺牲吴大人一个人,大家脸上都有光的好事。”

“即便是传到圣天子耳里,那也是陛下圣明,所以即便是典吏都愿意身死国难,更能说明流寇的残忍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等纯臣只有尧舜之君才会有啊。”

吴典吏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杨渊写八股文的本事他没见过,不过这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手艺今天却是看个分明。

不过他也是花了半生精力从一干小吏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片刻之间也有了决断。

吴典吏闭住了口也不说话,一副悉听尊便的意思。

杨渊决定现在先赌一波,就先废物利用,让周典吏作这第一手试探的闲棋。

其实仅仅看过一遍,大概就能猜出来对面多半就是一支从汉中方向过来的流寇,对面那股一见就感觉颇为精强的骑兵,绝对不是汉中的官军。

兵备道樊一蘅已经带着精锐去西安府支援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了。

连通关中到汉中的所谓蜀道,大部分都已经无法通行,现在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基本上都要取道南郑西边的略阳县。

如果这支流寇要去关中,就绝对不会出现在这里。

他们的目的地也只有湖广。

送个吴典吏给对方祭刀,一来是借他人头对内立威,二来杨渊则更有些别的打算。

只是不知道这位吴典吏会不会跟自己想象中一样,而对岸的那位会不会上当了。

想到这里,杨渊看了看缄口不言的吴典吏,又看了一眼河对岸。

“准备一支小船,再加上一个会水的心腹人,把吴大人送到河对岸去。”

杨渊对着薛旺吩咐道:“记得把他嘴给我塞了,手脚也都绑住,要是他敢乱动,就一刀把他了账。等到了河对岸,就把这厮给我扔到河里去。”

薛旺看了一眼脸色铁青的吴典吏,感觉自己公子当着人家面这样吩咐多少有些不太讲究。

“告诉那船夫,还没到对岸,对面就用箭来射,就直接弃了船游水回来。到了对岸,也弃船游回来。那条船就留给对面。”

杨渊估计自己手底下应该能找到这样会水的人。

说完,杨渊接着转过头去望向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