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发展产业纳流民

“这是钱的事儿吗?”

李恢一拍桌子:“每个亭台周边,至低得配套五百亩耕地!”

新型亭台,每个都修建有菱堡。

菱堡周边,修建有粮仓、客舍、学舍、食肆、大市场、牲畜圈、商铺…

相当于重建一个小型军事堡垒、小乡镇、小集市。

亭台周边的耕地,有些是死了的豪强大户家的地、有些是与当地农户置换而来,还有一些是官府买来的。

以文呈的规划,每个亭台配备五百亩耕地,租赁给附近的农夫;农忙季节,军士们帮着抢种抢收。

租金就用来养活驻守的军士们,专款专用;这种设计,有点像明代的“军户”,但又有所区别:

——驻军不是农夫;这些驻军的战斗力,也是一流的;

别看才一百来名军士,若是遇到这个时代的朝廷军队来进攻,两千朝廷兵马,给他半个月时间,都未必拿得下来!

欧洲菱堡连同菱堡前面斜坡的超强防御力、加上各种新型武器的大量配备,让人感叹:“撼山易,憾亭台难!”

武器装备,自然是由县寺里负责供给、保养。

~~~~

每个亭台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平均下来,五百亩地用来养活这些军士们,已经是最低配置了。

这种亭台一旦竣工,就是一颗颗钉子,让亭台周围的大户、士族家,不敢造次!

汉安、南安二县再无豪强,死光了。

但是拥有几百亩耕地的大户人家,还有不少;

他们之中,其本身还是士族、小世家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人,就不愿意卖地、也不愿意给官府置换土地。

李恢就是为这件事情生气。

“发布通告:愿意置换土地的,优先参与亭台周边的商铺开发、购买。”李恢不愧是搞经济的厉害人物,一下子就能够拿出解决办法来。

种地不怎么赚钱了,开发房地产才是王道!

一铺养三代噢…

如今,“官办农场”、“军属农场”大量出现在两县。

官办农场,大部分用以安置板楯蛮,安置除籍了的隶奴、徒附、流民;

军属农场,用来安置加入汉安军的士兵家属们。

这些大农场一出现,大户们种地就不怎么赚钱了…

他们赚钱,主要是因为豪强们控制了粮价,一旦遇到灾荒,就是他们赚钱的大好时机!

而且他们有隐匿的土地、隐匿的人口,这才能够赚取暴利!

有了新农场,粮价就不是大户们说了算;

规模化的新农场、正在修建的各种水利工程、改良的新农具,加上干劲高涨的吓人的新农夫、还有官府提供技术指导、有超低息贷款支持…

谁竞争的过这种农场?

加上现在清查土地、人口的行动特别严格,处罚极为严厉,再隐匿的话后果很严重…

死掉那些无头豪强们的坟头草,如今才几匝高

——敢隐匿,想进去跟他们挤挤不成?

不了不了,挤着多难受啊,他们都发都臭了;

换吧,俺从了你们还不中么!

照这个架势,以后恐怕要变天了,千万别被这些杀才们,记录到小本本上……

~~~~~

汉安、南安两县的产业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

雷公山依旧还是生产铁器、百炼钢;

硬件设施上,运送矿石的道路修的更加平整、甚至有“地条铁”做的简易轨道”,上面通行着车轮包铁圈的四轮骡车;

还有“鼓风预加热、焦炭作燃料的高炉”和“水力锻造设备”。

软件上,有“流水线”式的分工生产、有“计件提成制”;

有了这些先进管理理念的助力,铁和钢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除了打造兵器,雷公山还生产出大量的锄头、犁铧、铁锹、镐头…有了这些农用工具,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是飞速提升!

原本的农业工具极为落后。

农夫们有少量用铁器工具,还有青铜锄头、木质犁耙,甚至还有不少农夫,在使用石制工具,进行耕作!

究其原因,思想观念落后、甚至是愚昧,占有一部分;

买不起昂贵的铁器,才是主要因素;

在一贫如洗的农人心里,力气是用不完的,睡一觉力气就回来了;

虽然自己的工具落后,可一家人有大把的时光去干活、去耗——那地,总有挖完的那一天不是?

何苦花那么多钱,去买工具呢…况且,家里真没钱拿出来买这些东西。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其实大部分人都懂;

还是因为太贫穷,买不起啊!

现在有了“曲辕犁”、“新式犁铧”这些工具,有官府分期付款的支持、有农具补贴

——亩产量从二百斤,提升到二百四十斤,肯定没问题!

有了趁手的工具,原本一个人能够种三亩地,如今种四亩,反而感觉没那么劳累。

果然,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

近百个农场建设,其进展速度更是惊人!

板楯蛮龚虹部,将留守在山里面的族人们,都迁徙到汉安、南安境内安顿下来。

大量以前被隐匿的流民、徒附,由县寺替他们办理了户籍,成为“官办农庄”里面,一名光荣的农夫!

有人会说:包干、承包到户,才是农业生产的王道。

李恢、赵正会告诉你:河虾咬王八蛋,瞎几把扯!

兴修土水库、储水池塘、修大大小小数百里长的水渠、修建相对平整的农耕道路、修建防洪堤…

这些东西,是单干户能够做到的?

——凭什么占我家的地?

——水渠又浇不到我们村,我凭什么要出钱出力去修?

——那路,凭什么不通到我们村?

——那蓄水池塘里的鱼,咱们村,凭什么不能多分一点…

光这些东西,都够你头大了;永远有扯不完的皮、念不完的经;那还能办成什么事儿!

~~~~

完善的水利设施、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农业技术、优良的种子培育…

这些东西,才是保障农业亩产,能够得到切实提高的第一因素!

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就不可能成为“天府之国”…

在成都之前,最开始是关中、后来是汉中,它们才是“天府之国”。

精神干劲,永远顶不过设施精良。

你一家人没日没夜地种地,怎么可能顶得过别人基础设施完善、种子优良、工具先进的人?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精神都是神经、钢刀的杀伤力永远比鸡血高!

~~~~

开办农庄,让不同出身、不同地域、不同皿族交叉安置,可以分化、瓦解流民里面的“宗族、乡土”势力,可以淡化板楯蛮的“部落、头人”观念;

同时,还可以让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去教会落后的板楯蛮种地…

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至少在现阶段,集体农庄,是一种非常符合实际、也是非常先进的一种模式。

至于这种“大锅饭”模式,会不会过时、什么时候会显现出来弊端,这就不是现阶段应该去考虑的问题了。

没有一本经书,可以叨叨数千年而不过时;

没有一种郑策,能够世世代代用之皆灵。

除了「一切都会变」这条永世不变的真理。

魏晋名士,爱在身上养虱子,现在,不也没见流行了么…

古代还有一段时期,流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自己的朋友,就是为了让朋友在自己面前矮一辈;

然后,这个朋友也不是吃亏的主,顺手就把自己的女儿再嫁给自己的岳父……

——现在,谁听说过流行这玩儿法?

当有一天,“农庄”模式落后了,到时候自然会有更先进的模式去替代它、一脚将“大锅饭”踢进历史的长河里…

任何东西,都有时效性、都存在弊端。

——不要全面赞美。再完美的人,他偶尔放的屁,照样会熏人;

也用不着全面否定。再差的货,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就看你会不会用、看你当时的需求罢了!

凡事爱走极端,不是左就是右,虽然数千年大家已经习惯了,却并不代表它就是对的。

好比和尚都快饿死了,这个时候最最需要的,是一碗皮蛋瘦肉粥…你踏马却给我一大坨钻石,这算哪门子帮助?

——撒手,赶紧给我…

~~~~

“撒手,赶紧给我!”

黎敏平时装做不怕文呈,其实心里还是虚——除了抢话本书的时候。

文呈这一阵子实在是太累了…心力交瘁那种。

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文呈并不去“身体力行”…跟老婆亲热除外。

光就指导、规划各方面的事务这些东西,就让文呈感到身心疲惫;奇了个怪了,越累,反而越睡不着觉!

使得陈婉娘经常告诫陈婉:去请二郎早点休息罢?

陈婉回应道:“二郎他总说等会,等会儿,睡不着…”

催呀…

催,你咋就睡不着了呢?

“我睡不着。你们去睡吧,我再完善一下这故事。”

文呈揉揉头,“我有点想不起来「白狐」的具体情节,再想想,写好了再给你看。”

“我觉得这已经很好了呀!”黎敏手里攥着话本就不放,“我都看哭了呢…”

“马上就要出征了,希望到时候你能够少哭点…”

文呈叹口气:“到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巴蜀儿郎,最终会埋骨他乡?”

黎敏撅起嘴:“咱们能不去吗?朝廷敢下旨,咱们就敢撕了它!二郎你力气小,这事儿,我来!”

烤,这仅仅是力气活么?

文呈摇摇头:“不是怕朝廷怪罪…如今的朝廷,风雨飘摇,它自己都头顶生疮、屁.股流脓了,没力气跑来汉安替别人治痔疮的。”

“我们要走出去!”

文呈一脸决然,“不能满足于这一亩三分地上,窝里斗非是好汉。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东南西北广袤无垠!汉家儿郎,从一个小小的黄河部落,扩展至如今,那是先辈们用拳头砸、用牙齿咬出来的,绝不是乞求来的、更不是吓大的!”

一番言语,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