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孙坚曹操刘跑跑

纸坊县,距离不过区区七十余里,顺着平坦的官道,汉安军展开“急行军拉练”,一日之间,便兵临城下,驻扎在纸坊县城东门外。

夜幕刚降,华灯初上。

吕凯、黎昆、文呈等人带着护卫队,入城拜访那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孙司马”。

刚到东门城门洞处,众人便觉得有些怪异:城门处,有几名纸坊县兵、数十名汉安军士,在联合值守。

战争期间,客军势大,喧宾夺主也是寻常事。

怪就怪在,那些纸坊县兵,个个鼻青脸肿、浑身衣甲不整,甚至于被撕扯的成了布条条,赤手空拳的站在两旁,一副委委屈屈、破破烂烂的模样,跟乞儿似的。

另外有两名军士,看神情、长相、衣甲就不像凉州人氏,叉腰扶刀,冷冷地站在汉安军士身后,一言不发。

搁这儿扮酷呢?

谁欠你几斗米还是咋的。

~~~~

先前王霸,曾派人回来通报:汉安军与纸坊县兵,起了一点点小冲突…

文呈与吕凯对视一眼:王霸欺负人么这不是!

吕凯招招手,唤过一名扮酷的军士问道:“尔是何人,又是何人属下兵马?”

那人见了吕凯,也不施礼,依旧扶刀而立,冷冰冰的回道:“某乃富春孙公文台属下,孙香是也,受我家司马之命,在此维持军纪。”

~~~~

文呈与吕凯恍然大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孙坚,跑来当了个空头别部司马啊!

历史在此,出现了一些小变化。

孙坚,原本是被征召,前来凉州平叛,隶属于一位姓周的将军属下,当区区一个曲军侯。

他打算向护羌校尉,讨要一部兵马,并且拍胸脯、写血书地保证,他能够凭籍一己之力,干翻这次造反的羌人。

奈何,别人不鸟他。

白白浪费了这位汉末,干翻过两次吕布的猛人的立功机会!

孙坚(155—191),字文台,扬州吴郡富春人(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公元二世纪最猛的一位人物。

孙坚祖上,据说是春秋时期,写下《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

但凡加了“据说”两个字的,基本上可以断定:他是在吹牛皮。

打个比方来说,要是你身边,有一位姓刘的年轻人,“据说”可能是明代初年,写下《烧饼歌》的刘伯温的后人,请问你,会不会对他刮目相看呢?

傍名人,自抬身价,是这个时期的惯常做派。

其佼佼者,得数“刘皇叔”。

拿六七百年前的人物说事儿,恰恰说明六七百年里,这个家族代代,都是土生土长的草根儿啊!

虽然吴国的官方史书,夸耀说孙坚的祖上世代为官。

但人们都知道一个叫“孙钟”的人,他是孙坚的爹……亲生的。

孙钟,不过是一位老实巴交的瓜农,只不过大家搞不清楚,孙钟他是种香瓜、还是种凉瓜的罢了。

~~~~

相对于诸葛、司马、夏侯、曹、刘五个家族,孙氏在汉末的起点,无疑是最低的。

可孙坚在世时,却是同时代人物中,最猛的存在!

这说明,即便在血统论盛行的东汉末年,也是英雄不问出身的。

文呈也差不多,出身不高。

不过文呈没厚着脸皮,扯自己祖上,是不是文仲、还是文翁的后代

——攀扯上了,也光荣不到哪去:那是蛮夷“楚国”、“越国”的人物,不够“高大上”。

~~~~

孙坚和曹操,都是公元155年出生的,比刘备大六岁。

如果单看孙坚的履历,也许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可要是对照同一时期的曹操,他在干些什么,大家就能发现孙坚,是多么的传奇。

十六岁,县政府科员孙坚,在乘船出行时,目击了海盗们的分赃现场。

少年孙坚,展现出了过人的表演天赋,成功扮演了一位正在指挥军队进剿的军官角色。

后人冒充军官,骗财骗色,啧啧啧,真没出息!

看看人家孙坚!

海盗们老远一看,“哟,这威风凛凛的军官,一看就不是文工团里面充数的!”

吓的强盗们扔下财宝,撒腿儿就跑。

孙坚紧接着,又展示了他的格斗技巧,独自一人赶上前去,当场打死海盗一名

——有可能是海盗里面,体质最弱、还不幸崴了脚的倒霉鬼。

此战,使得孙坚一举成名,被郡里“有关部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城管大队、代理大队长的职务。

十七岁,孙坚招募了一千多名民兵,与正规军配合,一举击溃反贼数万!

这下子孙坚鸟枪换炮,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朝廷命官,出任县丞。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自此,凡是有父老乡亲去投奔他的,他都帮上一把,慷慨解囊。

真不知道,区区四百石小县县丞,哪来那么多钱做“礼金”、“招待费”。

——大家就别问他的钱,是从何而来了,问了也不告诉你。

哪有官员靠俸禄过日子的?

那像什么话!

真是“富贵不忘相亲”的典范呐!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之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乡里乡亲的,提一把蕨菜、三两只螃蟹,要不就顺手在河边捡一条吐泡泡、晒太阳的王八去“看望”孙坚。

人家孙坚,毫不嫌弃礼轻,都是好酒好菜招待、客客气气问话:“侬家里可还好?二妞该嫁人了好伐?今年,粮食还够吃不啦?村口那赵寡妇,没怎么去串门罢……”

接地气!

~~~~

同一时期的曹操,还在学习《孙子兵法》,天天在上面画圈圈,要考的!

曹操还有一个毛病:对不肯评价自己的评论家、大V们,务必要追着他们,一个劲儿的死缠烂打,非得让他们给自己一个五星好评,才肯罢休……

——还不给返现那种。

同一时期的刘备,则是和邻居家的小孩儿,一起在大桑树底下,尿尿和泥巴、搬石头玩过家家。

孙坚从十七岁的雨季,一直混到二十八岁的孩子他爹,并从扬州刺史部,调到了徐州刺史部。

从莺莺燕燕的江南,整到了“礼仪之乡”的苏北…

孙坚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跋山涉水、跨过长江,所到之处甚有声望。

但,十一年过去了,他还是一个副县长级别的地方官员。

那个年代,搬一次家,着实不容易。

折腾了两回,还不给升官儿,摆明了,朝廷是在欺负孙坚没后台。

孙坚没有背景,只能盼着什么时候,有仗打就好了。

这下好了,哈哈,凉州干起来了!

天助我也。

~~~~

与孙坚混的狼狈的同一时期,高干子弟曹操,却在官场上率性而为,又栽花又种刺儿的,得罪了不少权贵,一度被罢官闲居。

可他在老爹的庇护下,还是回到京城当上了议郎(皇家顾问)。

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挑挑毛病、提提意见:

…皇上啊,臣这可得批评你了,你可不能天天熬夜打理朝政呐,你这样不爱惜身体,怎么行呢?

皇上啊,你政事繁重,哪能亲自去吃饭呢?

皇上啊,你日理万机,后宫妃子们那点事儿,哪能让你亲自去干嘛,微臣年轻体壮,这活儿……

曹操工作轻松,却待遇极高。

——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

这个时候的刘备,在著名学者卢植,开设的私立野鸡大学里,吊儿郎当地学习了几年儒学。

之后,刘备始终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文科生、旁听生,本来就业就难。

刘备万般无奈之下决定:响应号召,发展地摊经济;发挥自己巧舌如簧,呸呸,是巧手妈妈在织席贩履方面的特长,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自主创业者!

如愿以偿的摆摊开练。

史书记载:刘备志趣高雅,没事儿就穿得人五人六的,去正规的娱乐场所听听音乐、玩玩狗马。

——足见刘备的手艺,其实相当不错!

他这时,已经是「编织大王」一类的成功个体户了,要不然哪来钱去维持高消费?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这刘皇叔,不老实啊!

赚点钱就去高消费了,转身还对环眼贼张三说:3D啊,哥可两个月没见油荤咧!

害得张飞三天两头,屁颠屁颠提上卖不掉的槽头肉、淋巴肉,跑刘备家里去搞烤肉聚会。

卖席子、草鞋,是手艺活儿,效益还不错……就是在摆摊的时候,被城管,追的有点狠…

摆摊还有一个缺点:那个时期,大家都不穿底裤!

刘备在练摊的时候,那些大小媳妇儿、老少娘们儿,往地摊前一蹲……

啧啧,辣眼睛。

打那以后,刘备就落下了“迎风流泪”的病根儿…

~~~~

进入纸坊县城,那是十步一哨、三十步一岗!

见到吕凯与文呈,众军士尽皆立正、敬礼。

文呈与吕凯,是越走越纳闷:这王霸,不会直接将纸坊县寺,给端了吧?

鹊巢鸠占,呸呸,反客为主了?

众人惊疑不定,急急忙忙往纸坊县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