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商司既立,三大刺史

王羽这个时候也是深深的看了一眼底下的赵南平,在当年的镇东军,这个老家伙虽然并不像蒯亮与赵安那样是王常的心腹,但却是燕北的不倒翁。

从王羽爷爷的那一代,一步步的过渡到了他这一代,期间多少风浪都没有对他造成影响。

果然,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有些事情,王羽只和几个心腹臣子商量过,至少这个老家伙并不在知情范围之内。

只怕这个老家伙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故而,这一回又当了一次出头鸟。

“正因商人逐利,才应立商部,将其严加管束!”吏部尚书管仲起身直言道。同时,也是止住赵南平继续说下去。

有些事情,点一嘴就够了。现在,还没到了完全撕开这层遮羞布的时候。

当然,赵南平圆滑,本来也没打算继续说下去,甚至,他今天已经到此为止了。

真要是继续扯下去的话,他说的那些事情,虽然四大皇商是大头,但其他商人也少不了,而这其中,也少不了朝堂上的一些人,尤其是燕北系。

不只是他们这边的商人,东夷和北狄的商人不也是一个货色吗他们这边有对方需要的违禁品,而对方也有他们需要的违禁品!

有的时候,这些商业贸易的背后,甚至还有朝廷存在。只不过,有些事情可以猜得到,可以知道,但却不代表可以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皇上明显对于皇商已起忌惮之心,赵南平这才乐意借着这个机会点上一嘴,这一嘴,他的这个老身板还能够挺得住。

皇商那边就算是因此找他的麻烦,他直接致仕就是了,反正他本来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了。到了那个时候,皇商要是再追着他不放的话,那就没有道理了。

而他,利用本来就要退休失去的官位,最后,再利用上一番。

而真要是彻底撕开的话,那个时候一旦反弹起来,就不是他能够挡得住的。

故而,这个度要掌握在手中。

“管尚书,商部若立,虽可管制商人,但只恐商人地位水涨船高,届时人人行商,大乱之兆也!”狄仁杰面向管仲道。

天启异世,商人的地位确实不像蓝星那样低,至少,绝对没有什么服饰或者是住宅的限制,可是,一些限制却依旧存在的,官位品级与爵位的限制,这是实打实存在的。

尤其是爵位,和商人压根就没什么关系。

至于四大皇商,他们是皇商,是世家,没必要将他们当成商人看。就像同样是木匠,朱由校和其他的木匠能是一样吗

说白了,四大皇商,把他们看成一种另类的朝廷部门也无妨,他们本身,其实也是帮朝廷来管理国家的商业的。要不然,怎么连盐铁和兵甲这些贸易也落在他们的手中

这些经营范围,其他普通的商人可没这个资格。

“商部可立,不过万不可和六部齐平,当居于六部之下,为商司!可由户部统制!”管仲想了想之后开口道。

把商部提到和六部齐平的位置,管仲没想过,王羽也没想过。

真要是这么来的话,是会埋下大问题的!

他们放出这样的消息,不过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的道理罢了。

果然,管仲提出这么一个解决办法之后,反对的声音虽然还有,但这个力度相比之且不可同日而语。

至少,像狄仁杰这样的人,老老实实的站回了队列,不再开口了。

六部可不仅仅只是六部,下面还有个个下辖部门的。

如吏部,下辖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清吏司。

户部下面下辖的分部门最多,每一道就是一司,甚至,每一个分部门下面还要下辖民、度、金、仓四科。

一般来说,六部下面下辖的这些部门,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作为主要的官员。至于具体的官员数量,则并没有一个定向,根据各分部的具体情况而定。

像是吏部下辖的那些部门官员的数量要少一些,一般来说,每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

而户部下面的那些部门,各设郎中1人,员外郎1人,主事2人。

在大汉官制之中,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如果成立商部的话,商部的主官直接就是正二品和正三品的官员,那上上下下的官员自然是接受不了。

可是,如果只是六部下面的一个商司,那么,主官也只有五六品,那上上下下的官员就不是不可以妥协了。

“善,既如此,那便依管爱卿之议,立商司,份属户部,以商丘伯王亥为郎中,主掌商司。”

金銮殿之上,王羽金口玉言,彻底就此敲定了商司一事。

至于众文武大臣,这个时候,都还在回忆这位商丘伯究竟是哪位能人!

不过,听着名字,他们也大概猜到应该是一名汉室宗亲了。

大汉在刚刚立朝的时候,汉室宗亲那自然是要大肆册封的,那些在家族之中地位较高的,基本都是封了公,甚至是封了王,再不济封了侯,而且不少还是能够世袭的。

再往下的话,那就是封公封侯,但却无法世袭的。

还有一些,属于那种关系已经较偏了,但却没有偏到那种离谱的程度,象征性的封上一些伯、子、男这种爵位意思意思。当然,肯定都是不能世袭的。

而像后面这一种,这个数量多了去了。

这些文武大臣,当然不可能每一个都记得清楚。

商司一事,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商业发展之中的那些问题,那些问题真想要解决的话,不止这么一个办法。

实际上,还是为了为彻底处理掉南宫家族准备,同时,也要做一个初步收权的尝试。

四大皇商,其实就相当于是朝廷放出来,代替朝廷来管理那些商人的另类的一个机构,如今,朝廷将这部分权力收回朝廷内部,自然是为了收回他们一部分权力。

四大皇商,他们的问题要处理起来确实麻烦,比四大将军府还要麻烦。

四大将军府,他们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

毕竟,一个个的要么直接造反了,要么就站在了造反的对面,都彻底为敌了,那自然能够通过战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了。

到了最后,那当然是赢家通吃,只要能够打赢,那这四大将军府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之后,只要王羽不再放开这种口子,不再让军方有形成这种军头的机会,只要坚守住这道底线的,未来,也不怕会再出现四大将军府这种制度。

然而,能够暴力解决的,才是容易解决的,剩下的那些,就麻烦多了。

如这些皇商,平日里可是安分守己,真到了朝廷需要的时候,更加是一个比一个表现的大方。就算是想要避个税,那都是通过朝廷合法合理的手段来进行。

如此一来,根本就找不出向他们动手的理由。

虽然并不是说这四大皇商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种事情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他们这要是找问题的话,轻轻松松就能找出一大堆的问题。

但是,却很难找出根本性的问题。

没有根本性的问题,就凭那些小问题,就想将人家干掉的话,那是真正的师出无名!

这就好比王羽底下的那些官员,收个几十几百两银子,强买上几亩田地,王羽知道了可以斥责上他们几句,但是,能以此为由要了人家的性命吗更不要说是要人家全家的性命!

像是东方家,举族押宝,北冥家,虽然和东方家没法比,但也是要多配合,就有多配合。

这要是师出无名的话,顷刻之间就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

如若不是南宫家被天师道刺激到了,彻底站在了中苍那里,自然也彻底参与到了天下这一场大棋之中,并且成为了其中的输家。

故而,这才有了充足的理由,可以处理掉南宫家。

此时的南宫家的性质,和其他三大将军府的性质没什么区别了,赢了他就能够师出有名的干掉他。

可就算如此,王和王羽依旧多做了一手保障,将魔灾之事也栽赃到了他们头上。

甚至,这还不算完!

作为四大皇商之一,不是这么容易灭的,没有其他皇商配合的话,就算把人杀了,之后的乱局怎么处理

作为将经济的触角已经渗透到大苍方方面面的四大皇商,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斩掉,真的不会出问题

所以,至今为止,王羽对于南宫家依旧还只是控制,没有进行最后的杀手。他在等,等剩下的两大皇商。

商司立了,再有两大皇商配合的话,就算是南宫家被处理掉之后,形成了什么经济波动,可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镇压下去,尽可能的减少这其中的动荡。

管仲的改革,在政治上的改革最大的麻烦,就是粉碎掉大苍原有的政治制度。四大将军府已经相当于没了,四大皇商再打开缺口的话,这一块相当于最大的难题已经解决了。

毕竟,没有四大将军和四大皇商的话,光凭六大世家也维持不住那个稳定的政治体系了。

至于要干掉这六大世家,管仲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他就算是干掉了一批,也会出现新的一批,这世上怎么可能会少了世家的身影

像韩信、薛仁贵他们,以及大汉那些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们,随着大汉的发展,小世家一步步成长为大世家,就算之前是草根的,但只要能成为开国功臣,发展上几代,也是一个世家。

这种明知道处理一批,不久之后又会出现新的一批。管仲也懒得去做这种多余的事情,他没有那么闲!

毕竟,只要那个平衡的政治体系被打破了,这六大世家,也绝不可能像曾经那样屹立不倒了。

随着这乱世的动荡,其中一部分势必会随之衰落,甚至是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也说不定。

像是六世家之一的杨家,在这些年的折腾之下,虽然还没有掉出六世家的行列,可近几年分明是不能和之前相比了。

如诸葛家,最近几年也低调无比,也就只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至于改革这种事情,目前,天下不少人都在改,也都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像是大骂,还有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同样都在改革,也各有各的问题。

只不过,他们大汉最大的问题,已经开始解决了。

商司已立,不过,这可不是今日朝堂上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最重要的要讨论的事情,应该是青北、河南、广阴三地刺史的事情。

目前,这三个地方还都是军管的状态,还没有安排地方官。

如今战局既然已经结束了,那自然要尽快让这三地恢复正轨了。

“陛下,河北道别驾王安石,幽原郡郡守房玄龄,可为刺史!”管仲率先给出了两个建议的人选。

作为吏部尚书的他,各地地方官员的表现,他不说是最为清楚的一个,但至少也是最为清楚的人之一。

哪几个人有资格将屁股下的位置往上调一调,他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几人之一。

只不过,他也只给出了两个人选,总要给其他人一个推荐的机会。

当然,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加合适的人,只不过,以他的立场,不好开口罢了。

“有道是举贤不避亲,盛别驾申不害在职期间,盛澜诸乱十不存一,盛澜道生产如今也基本恢复,荀刺史几次上奏为其请功,管尚书举荐王、房二位同僚,但却对申别驾避而不谈,非臣子之道也!”赵南平一副斥责的姿态

道。

御史大夫,本身就是言官,语气偏向于斥责一些,根本就没什么大问题。

更不要说,这听起来像斥责,其实不过是卖管仲一个面子,把他想开口提出来这个名字帮他提了出来。

毕竟,管、申二人同出法家,能让别人开口去提,管仲自然乐意让别人开这个口。

“赵御史教训的是!”管仲就坡下驴,当即就是虚心纳谏道。

申不害,本来就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人,也是这三个人政绩最突出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