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六十一章 老康小康
了。”
“要我说赚得最多的是牛二哥。”周至笑着和田,牛二也碰了杯:“赚了个媳妇,安了个家,媳妇还有漂亮又能干,一辈子都享不完的福喽!”
“这个我赞成,小春太能干,把我这个懒人都给带勤快了。”明夷笑道。
“说起这个来,肘子跟猴子真是我大恩人。”牛二诚恳地说道:“要不是将娱乐城一摊子交给我管着,有个不错的活计干着,在红旗村人五人六地不脏班子,要不然小怎么都不会看上咱。”
“这倒是真的。”田笑道:“要不是肘子和猴子,哪儿有什么牛经理只有个青工混混儿!”
几人笑闹着把酒喝了,牛二说道:“我们那个串串店叫什么名字好不能再像烧菜馆一样,连个名字都没有了吧”
说起来田春的烧菜馆除了在工商管理那里注册了一个“田烧菜馆”以外,还真是什么招牌都没有,一溜烧菜大锅摆在外面就是招牌,而学生们以前私底下,更喜欢称这里是“烧菜西施那儿”。
“玉林串串香,这个名字肘子你觉得怎么样”田说道:“反正是开在玉林,名字也挺好听的,都懒得换了。”
“啊哈”周至心里头咯噔了一下。
“咋了你觉得这名字不行”
“啊不是,我是觉得这名字太好了!直接表示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将来做起来了,别人慕名而来也好找。
“八字还没一撇呢,不过承你吉言了。”田春只当肘子在说笑。
但是周至说的其实是真的,在记忆里的上一世,玉林串串香可是金字招牌,然而在这一世竟然还没有发生。
要是田睿这个“玉林串串香”能够与上一世记忆的时间线发生重合的话,那田春和牛二打算开个串串店休养生息一阵子的主意怕是得泡汤。那生意会火爆到门口食客排长龙等坐。
“这个名字真的不错,做起来生意肯定会好。”周至说道:“我拆迁补偿的门面肯定也在那边,到时候你们要扩大经营规模什么的,可要记得优先考虑租用小弟的门面哦。”
“你别闹啊!”田睿笑道:“不过你是咱们的福将,跟你沾边儿生意都会不一样,到时候肯定要打你门面的主意!”
“那我送你们一块招牌吧,刚好在会理玩的时候找到了川菜蓝家的后人,答应了给人家送一个招牌的,我就给你们的一起做了。”周至被这个串串香店的名字带起了极大的期待,决定赶紧给它落实下来。
“那可太好了!答应了就不许反悔!”田很开心:“不用打门面主意,这就先沾上光了!”
次日一早,周至带着麦小苗和连夜写好的两幅字,前往瀚雅拍卖行,寻找张诚。
“哟喂,哪股风把肘子你吹来了”来到工美对面的瀚雅拍卖行,张诚正在接待客户,见到周至大为欣喜:“不是说你一会儿凉山一会儿米国的乱跑吗还要忙论文,怎么今天有空了”
“诚哥您先跟客户忙,不用管我们。”周至笑道:“店里物件儿走得勤啊,好些都没见过,我们先看看。”
“别先看看啊,过来看客人这件。”张诚说道:“顺带给估一个价。”
“哦。”周至带着麦小苗走到柜台前:“是这个吗”
“对,就这个盘子。”
“那我上上手”客户是一个穿得挺讲究的中年男人,周至礼貌地向他问道。
“你买吗”那人见周至这么年轻,不由得有些恼火,他是来卖东西的,不想跟娃娃聊天。
“要是东西恰当,也不是不能买。”周至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老康的东西也买得起”
“先看看呗。”
“那你看吧,小心着点儿。”
周至看得很快,也就翻来倒去看了一分钟都不到:“这是单黄釉寄托款的小康盘子,尺寸大小都还行,刚刚您说是老康,那可没对。”
“小同志你可不能乱讲,你看看这釉水,还有规矩的底款,这明明就是康熙本朝的东西。”
“就是看了底款和釉水,才说它是小康啊,很明显的小康。”周至说道:“康熙本朝的底款用的是珠明料,也就是行话讲的‘翠毛蓝,底款会蓝中发青,而光绪朝的寄托款,多用浙料,会显得蓝中发白。”
“这个很明显的发白。”
“还有书法,它这个书法在小康瓷器底款里边,算是写得不错的了。足以和康熙本朝名窑精品的水平可以匹敌了,但还是存在问题。”
“什么问题”
“首先这盘子的釉色是明黄色,而且是里外都单色,清代这个里外明黄的颜色,只有三个人能够使用的,那就是太后,皇帝,皇后。”周至笑道:“哪怕是皇贵妃,也只能使用外黄内白的盘子,不能使用内外明黄一色的瓷器。
“所以不管他是老康还是小康,如果是本朝的,就肯定只能是官窑才能出,民窑做这个那就是大罪。直到民国时候,仿品才开始多了起来。”
“这个盘子的底款单看其实不算弱,但是如果对康熙本朝底款了解得够多,就知道老康底款干净有力,非常端正,号称顶天立地,笔笔带力”。这个字明显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所以这个底款,不管是看写法还是看青花,都不是老康的。”
“你刚刚说看釉水,釉水就更明显了。”周至说道:“老康和小康,大家对青花瓷器研究得很到位,用料,画工,题材,都很细致了,但是对于单色釉,熟悉的人可能就少得多。”
“但要分辨其实也不难,老康的单色釉瓷器是一大时代特色,被称作‘一道釉,尤其是黄釉的特点十分明显,那就是釉水浓厚。”
“浓厚到什么程度呢浓厚到会出现一种油脂感,就好像被用猪油抹过一般,说白了就是因为施釉厚度较大,导致烧造过程中造成釉面不平整,有一种微风吹湖面的波浪纹的感觉。”
“这个特点,在号称‘小康”的光绪寄托款瓷器中是看不到的,因为光绪瓷器施釉很薄,烧出来的釉面光洁干净,但缺了‘韵味。”
“这就又带来了一个特点上的差别,老康小康,一个胎薄釉厚,一个胎厚釉薄,相同的两款瓷器,本身重量,行话叫‘压手”,压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老康偏沉,小康偏轻,熟悉它们的人,上手一掂,就能够感觉出差异来
“所以都不用再分辨胎体,您这个盘子上手一看一掂,就是小康的,非常明显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