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李云龙:一群软蛋(第一更)

翼中第六军分区司令部。因为接下来的出击都是以团为单位行动,不需要队伍与队伍之间进行联合作战,孔捷跟李云龙两个人都没机会去战场,全部守在这里遥控指挥各个参战部队。看着桌上已经标记好的敌我兵力分布图,李云龙直接一副乐呵呵表情感慨道:“小黄……”“我算是服你了……”“把冈村宁次小心思摸得透透的,就跟他肚子里的蛔虫似的,老鬼子想啥都一清二楚。”“六个主力团进驻前线后,我还担心小鬼子主动出击偷袭我们。”“封锁线上的三万日伪军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精锐,我们的留个主力团看似装备精良,兵强马壮,其实徒有虚表,真实战斗力并不强。”“要是小鬼子真杀过来,哪怕打不败我们也能给我们造成不小损失。”“结果封锁线上的小鬼子竟然成了一群缩头乌龟,任凭我们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训练就是不敢出兵。”“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肥肉送到嘴边儿都不敢吃,一群软蛋。”黄宇一脸严肃结束:“前线日军指挥官肯定看出我军六个主力团徒有虚表,想要主动出击,吃掉他们,但冈村宁次不敢。”“他在我们手里吃的败仗太多,已经被我们层出不穷的手段给打怕了。”“在冈村宁次眼里,哪怕前线六个主力团徒有虚表,战斗力不强,每个主力团也能凑出三四百新兵。”“配合我军强大的炮火以及地形优势,就算鬼子出动两个大队攻击我们一个主力团都别想占到便宜。”“万一部队在出击期间上了我们当,再损失几个大队,冈村宁次用来围堵我们的封锁线就会出现防御漏洞,让我们有了杀出根据地的可乘之机。”“退一万步讲。”“就算日军出击部队在我们根据地没发生意外,以我军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转移的作战方针,你觉得小鬼子能占到便宜吗?”“贸然派兵进攻我们六个主力团,不仅占不到便宜,还有可能让出击部队陷入危机。”“以冈村宁次对我们翼中八路军了解,他想得越多,顾虑也就越多,只敢让部队按兵不动。”孔捷接话道:“不错……”“有时候考虑问题太多,反而会束缚自己思想,错过很多战机。”“不过这样也好……”“六个主力团再日军眼皮子底下练兵,让日军亲眼看到六个主力团徒有虚表。”“一天两天,他们还能严格执行冈村宁次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加强戒备,防止我们偷袭。”“时间一长,肯定会放松警惕。”“等我们开始进攻,八成会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我刚才算了一下……”“六个主力团的对手差不多,都是半个大队小鬼子,一个营的伪军。”“以我们的炮火强度,五分钟炮火准备就能重创他们。”“步兵随后发动攻击,顶多一个突击就能结束战斗,快速打扫战场,急行军奔向下一个攻击目标。”“反攻的当天晚上,每个团都能轻松拿下两个攻击目标,等冈村宁次反应过来,封锁线已经被我们攻的到处都是窟窿。”…………日军太林镇据点正对翼中独立旅三团驻地。带队小鬼子军官是个少佐。早晨天还没亮,嘹亮的集合哨声就传到他耳朵,但他并没有起床,而是皱着眉头,用被子捂住耳朵,继续睡觉。因为刚才的哨声并不来自据点,而是来自据点正对面的八路军驻地。十分钟后,八路军练兵喊出来的口号声就开始响起。少佐实在睡不下去了,一脸不爽披上军装,爬上炮楼顶。举起望远镜顺着声音传过来的方向看过去,一百多个八路军清晰可见,正背着步枪进行列队训练。从他们生疏的动作可以看出,这个连队里的老兵比例不超过三成,新兵也都是刚刚加入八路军的普通老百姓,连最起码的队列训练都还没完成。虽然这个连队装备了整整九挺轻机枪,火力比自己一个中队都要强。但中队长有信心用一个加强小队兵力击溃他们。可惜冈村宁次严令封锁线驻军按兵不动,没有允许任何人都不能主动挑起战事,更不能杀进八路军根据地,否则军法处置,否则他早就出击了。如今面对八路军送到自己嘴边儿的肥肉,心里再眼红也只能憋着。麾下一个中队长突然满脸疲惫走过来。看了眼据点外正在训练的八路军新兵后朝大队长报告:“长官……”“这支八路军开过来已经快十天了,每天都有人盯着他们训练。”“从训练强度来分析:这支八路军整体实力跟我们之前判断差不多,老兵比例顶多占了三成,新兵数量太多,还都是一些没有摸过枪的普通老百姓,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在新兵拖累下,这个团的整体战斗力还不如扩编前的几百老兵,几乎威胁不到据点安全……您看今晚能不能少点儿部队警戒。”“按司令官阁下命令,每天晚上安排一个中队进行巡逻警戒,我们只有两个中队,白天也要参与巡逻,轮换着警戒,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短时间内还能撑一撑,时间一长,部队整体战斗力肯定会受到影响。”中队长脸上的黑眼圈清晰可见,说明他没说假话。部下作为长官都累成这样,更别说普通士兵了。大队长脸上随即闪出一抹担忧表情,考虑良久后才回答。“军令如山……”“安排一百多士兵夜间巡逻警戒是岗村司令官命令,任何人都不能违抗。”“但我们可以换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既然对面八路军威胁不到据点安全,那就把晚上警戒的大部分皇军换成皇协军,只留一个小队皇军进行巡逻警戒就够了,剩余皇军全部回营房睡觉,补充体力。”“我可不想部队还没等到再次围剿翼中八路军,士兵们却因为疲惫而被累垮,那就太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