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章 冈村宁次:放弃封锁线(第二更)

看政委还没想明白,团长继续解释:“司令部给我们的任务是大量消耗封锁线驻军,没说让我们占领封锁线,在封锁线上撕口子。”“我们现在要炮有炮,要部队有部队,弹药也非常充足。”“加上刚刚在战斗中缴获的装备弹药,攻坚火力比刚才进攻太林镇据点还要强大。”“这么一支强军去攻打没几个人防守的据点,不仅浪费弹药,还浪费时间。”“关屏据点就不一样了。”“那里的驻军比太林镇据点还多。”“我刚才看了下时间跟地图。”“部队现在出发,一路急行军,凌晨五点就能赶到目的地,休息半小时,正好趁日伪军吃早饭时发动攻击,一个小时内结束战斗。”“就算日军临时派飞机增援战场也来不及。”“而且翼中周围已经没几架小鬼子飞机可以升空作战。”“周围到处都在打仗,小鬼子航空兵很定不会把宝贵飞机用在一个据点上。”“拿下关屏据点,今晚我们消灭的日军就会超过一千五百人。”“就算封锁线仍然掌握在日伪军手里,在没有外援情况下,他们用来防守各个据点的兵力肯定会减少到原来四五成。”“到时候,封锁线上剩下的据点跟炮楼还不任我们攻击。”…………北平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冈村宁次被部下叫道司令部时还没有睡醒,懵懵懂懂,心情非常恼火,张嘴就想骂人。看完保定司令部发来的电报,整个人一下子就清醒了。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疾步走打杀盘旁。作战参谋已经把战斗实况标注在上面,冈村宁次一眼就看出封锁线驻军面临的危险处境。翼中八路军拥有强大的攻坚能力,冈村宁次之所以敢让三万日伪军依托封锁线上的据点跟炮楼围堵他们。很重要原因就是翼中八路军在大扫荡中损失惨重,战斗力大减,短时间内不具备主动发起进攻的实力。如今翼中八路军仍有攻坚实力,加上他们拥有的强大炮兵部队,就算自己在封锁线驻守五万日伪军也顶不住他们进攻。毕竟封锁线需要防御的地方太多。五万精锐看似很多,一分下去,每个据点也就驻守两千人的样子。翼中八路军则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封锁线任意一点。届时兵力优势,火力优势……都在他们那一边儿,封锁线根本就守不住。脸色迅速变得铁青。面对翼中战场突然出现的变故,脑子一团浆糊,他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破局。“司令官阁下……”通讯参谋突然跑到冈村宁次身侧,一脸严肃报告。“这是保定司令部刚刚发来的第二封电报。”“为了堵住封锁线上被八路军撕开的缺口,铃木师团长命令保定机动部队全部出击,以大队为单位,配合一定数量的炮兵,急行军夺回八路军已经攻占的六个据点,继续围困翼中八路军。”“蠢货……”冈村宁次正愁自己一肚子火气没地方发。通讯参谋带来的消息就好像导火索,瞬间引燃冈村宁次这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朝着通讯参谋就破口大骂:“跟八路军交手最忌讳分兵作战。”“铃木君打了这么多年仗,连这点儿尝试都没有吗?”“部队分兵出击,这不正好给了翼中八路军各个击破他们的好机会吗?”“他们连一个旅团的皇军都能速战速决,一口吞下,更别说保定派出的加强大队了。”“马上给保定司令部发电报……”“立刻撤回出击部队,速度越快越好。”“封锁线也不能再要了。”参谋长一听就急了:“那围堵翼中八路军怎么办?”“没有封锁线,翼中八路军肯定会向外扩张,蚕食皇军占领区,扩大根据地,最后威胁到平津安全,请司令官阁下三思……”冈村宁次没有正面回答参谋长问题,而是满脸严肃反问:“那你告诉我……”“是封锁线重要,还是驻守封锁线的三万大军更加重要。”“我不知道翼中八路军从哪儿搞来那么多老兵,让新扩编的几个主力团再短短半个月内形成战斗力。”“但翼中八路军已经用战斗告诉我们。”“他们新扩编部队在炮兵掩护下拥有非常强大的攻坚能力。”“如果我们不主动放弃封锁线,驻守封锁线各个据点的皇军跟皇协军就会被翼中八路军各个击破。”“到时候照样保不住封锁线,还会葬送我们驻守封锁线的三万多部队,真正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然封锁线早晚都会丢了去,那还不如放弃封锁线,保住封锁线上的几万部队。”“等国内补充我们的新兵全部到位,我们就能联合封锁线撤下来的三万大军再次扫荡翼中第六军分区,一雪前耻。”“至于平津安危……”“只要我们集结重兵守住保定,雄县,定兴,翼中八路军主力就别想进入平津地区。”“封锁线上本来有三万驻军,减掉今晚战损,应该还剩两万多人。”“分出七千人防守雄县,七千人防守定兴,加上雄县跟定兴原有驻军,凑齐一万大军。”“在依托两地原有城防工事,继续修建永久性火力点,把他们建成军事堡垒。”“就算翼中八路军集结重炮部队去攻击两个地方也别想占到便宜。”“封锁线剩余部队全部退守保定。”“加上保定原有驻军,想办法给他们凑足一万五千人。”“继续在原有城防工事的基础上大量修建固定火力点。”“这是插在翼中八路军心口的一颗钉子。”“只要这颗钉子存在一天,翼中八路军不管做什么都要留下重兵防守根据地,防止我们趁机杀入他们老巢,断他们后路。”“只要这三个地方在手,不管翼中八路军如何发展都脱离不了我们掌控。“”“等华北方面军恢复实力,我们就能切断他们伸出来的触角,重新杀回翼中八路军根据地,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