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大明欧洲考察团

大朝会完毕以后,朝廷要派人出海去极西的欧洲出访,那欧洲远在万里之外,比张骞的凿空之旅远了数倍,比唐僧取经的路还要远好多,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比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要多出不知道多少倍。

现在神祖府的头等大事就是做好出海前的各项准备。李浩为此也是下了血本,由于郑和之后朝廷的禁海政策,大明朝现在根本没有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造船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借用欧洲的船只。这点汤若望比较给力,写了几封信派人送到澳门和吕宋马尼拉,要求借用十艘盖伦船。澳门现在是葡萄牙占据,马尼拉属于西班牙占据,两国虽然正在打仗,但是凭借着欧洲传教士的身份,汤若望在两边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在找船的同时,出访的队伍也在组建,原来一百多人的队伍太小了,这次出访史无前例,意义重大,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礼部侍郎周有凤是当之无愧的领队;从京营和还有京城的郎中里面挑选出三十多名体格健壮、精通医学的郎中,充当随队的医生,负责整个队伍的保健和被邀请的那些欧洲学者的健康。出访团的护卫全部来自教导营,一百名护卫装备这李浩专门为他们研制的各种装备。

这次出访远涉重洋,走的都是海路,是一次绝好的学习西方舰船操作技术的机会,李浩当然不会放过,在给郑芝龙的信里面顺带要他派一些可靠的水手,学习盖伦船的操作技术。郑芝龙正发愁自己俘虏的这艘盖伦船没人会操作,一见信大喜过望,一下子派了二百多名水手,都是经常走海的老手。

这一去极西,至少也得一两年才能回来,也可能三五年、甚至十来年才能回来,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出访队员的水土不服和思乡之情,李浩还挑选不少的厨子,甚至去皇宫专门挑选了几名御厨。还有一些负责记录工作的读书人,这些基本都是感觉科举无望的人,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突然发现有机会能为皇家效命,自己的名字能直达天听,一窝蜂的全来报名,可一听说要远渡万里重洋,不少人又打了退堂鼓。也有人咬牙答应,打算富贵险中求,搏一个出身。几经挑选,又选出五十人,作为书记官,专门记录一路上的各种见闻。

这样一来,出访队伍迅速膨胀到了近五百人,分为医疗组、厨师组、护卫组、水手组和护卫组。周有凤是访问团首领,称为团座。召集人员的同时,李浩也在编写这次出访的各种手册,然后交给府里的工匠用蜡纸刻板,用油墨复印出来,保证人手一份。

时间不等人,人员到齐后立刻开始培训。各个组的内容不太一样,各种有侧重,从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到到加减乘除运算;一路上要经过的各个主要地方的物产;航海途中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盖伦船的优缺点;天象、洋流、季风等各种海洋知识、欧洲现在的政治和军事状况,甚至出现海难后的自救方法和各种野外生存技巧,李浩一股脑的全都教给他们。

两个月的封闭培训,中间还穿插各种考试,好多人不识字,没时间让他们认字,那就背诵,必须能熟练的讲出他们的那些内容才算过关。

两个月的时间,不管是汤若望和各个舰长,还有国内的这些人,再一次领略到了神祖广博的学识,天下各地的地理、气候、风俗、物产就没有他不知道的;在黑板上随手一画,简简单单的几个线条,就把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轮廓给画了出来,比他们经常使用的海图要精确的多。哪个地点可以补给什么物资,尤其是对海洋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汤若望和澳门总督派来的十个舰长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惊讶,再到震惊,他们已经完全痴迷于神祖的讲说,手里的笔就没有停过,迅速的记录着李浩说的每一句话。

要知道这些舰长能够纵横大洋,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本领和知识,对大海的了解他们自认是最好的,即便是在欧洲,能比他们更能深刻认识海洋的也屈指可数,跟不要说在遥远的东方,航海不是很发达的明国。可是眼前这个明国神祖的讲课彻底改变了他们,季风、洋流、星象、疾病等各种有关航海的知识,都远远超过了他们。尤其是坏血病,这个困扰了欧洲航海二百年像恶魔一样的病症,在明国神祖面前,只用了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解决了,就是因为人体长期缺乏了一个叫做维生素的东西,只要多吃点蔬菜就可以了,十个舰长简直欣喜若狂。折磨他们二百年的病魔真的会就此消失吗?欧洲人的怀疑精神告诉他们不能轻易相信,回航的时候只要主意实验一下就知道了。

十几个欧洲人也只有汤若望对明朝的食物比较适应,其他的人从开始的不屑,经过极短的时间就进入了痴迷状态。食堂里面的各种糕点,花样繁多的各种菜品、主食,让他们流连忘返。一盘儿炒米饭,就能让他们回味无穷,一碗炸酱面就能让他们丢掉一切绅士风度,明国人都是用两根筷子,手指灵活的不像话,同样的筷子到了他们手里,简直就跟僵尸一样,怎么摆弄都不成,无奈放弃,改成自己的刀叉,刀叉吃西餐还可以,可要说用刀叉吃面条,这就有些难度了。最后只能用自己的手指,至于绅士风度,早被他们扔到九霄云外了。吃完了面条,喝口面汤,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只有上帝才能吃的到这样的美食!”他们不由的感概,结果引来数道鄙夷的目光。

李浩在紧张培训的同时,崇祯皇帝也没闲着,准备出海所需的各种物资,各种文书、礼品、船队所需的各种药材、食材、器具,甚至连神祖府的一些最新发明都给搬了出来。一股脑运往天津卫,准备装船。

为了能够抽干欧洲文明的血液,同时也为了整个访问团的安全,李浩真的下足了血本,甚至不惜将一些这个时代没有的技术、思想都拿了出来,教给这些欧洲人。李浩不担心这些技术的泄露,会给欧洲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只要能抽干欧洲文明的血液,让欧洲的思想和技术都依赖于大明,哪怕他们有一些进步也是可以的,有限度的竞争反而会促进大明自己的进步。

三六九往外走,大明崇祯九年五月初六,刚刚过完端午节的大明赴欧洲极西之地的考察团出发了。通州码头旌旗招展,李浩和崇祯皇帝带领满朝文武前来送行,周有凤一行五百多人的队伍整齐列队,接受神祖爷和皇帝的检阅,有人为之疯狂,有人为之哭泣,谁都知道,此去远渡万里重洋,比郑和当年要走的还要远的多。大海深邃莫测,喜怒无常,此一去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每个人都写下了遗书,朝廷该有的赏赐也已经提前发放到位。喝过壮行酒,随着周有凤一声登船的命令,考察团登船出发。岸上送行的家属顿时哭声一片。

周有凤一行先在通州登船,沿着潮白河一路直达天津卫,按着清单清点先期到达这里的各种物资。这里早就提前修建了一个简易的码头,十搜盖伦船就停靠在这些码头上,船帆降下,炮窗关闭,所有的船员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有三座炮台,几十门大炮正虎视眈眈的对着他们,防止他们骤然发难。物资交接完毕,负责押送和看守物资的锦衣卫和京营士兵开始装船,十名舰长也回到各自的船上,汤若望所在的那艘船就是船队的旗舰,升起了代表旗舰的旗帜。

考察队有三个首脑,最大的领队当然是礼部侍郎周有凤,还有两个副领队,一个是负责护卫的锦衣卫千户林正然,这人是第一批教导队的队员,矮个子,粗短的身材,性情稳重,深的骆养性和李若琏的看重。还有一个副领队是郑芝龙派来的水手,叫孙同海,自幼就在大海上漂泊,练就了一身的航海的本事,武艺也不弱,这家伙本来是郑芝龙坐舰的统领,可以说是郑芝龙的铁杆心腹,被派来当周有凤的副手。

李浩强行规定,三个领队不能在同一条船上,即便是队员,也必须按照指责进行混编,分别在不同的船上,也就是说同一职责的队员不能在同一条船上。这样即便是队伍出现损失,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证队伍职能的健全。汤若望不明所以,十个舰长却深以为然,这个办法以后必须在自己的船队里面施行。

所有物资装船完毕,六艘葡萄牙船和四艘西班牙船组成的联合舰队开始了他们的这次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