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和平土.改?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马尾军上下再次开始动了起来,训练的比以前更加的刻苦。虽然下面的军官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从上司不断的巡察就可以看出,气氛的确是不一样了。去年到现在一直盛传的,要到外海拿下一座巨大的海岛的事情,看来就快要有动作了。下面的军官也都还不知道,朝廷与三藩的关系已经越发紧张,这些事情耿精忠以及李光地姚启圣等也没有对外宣扬,将级军官以下,只知道准备出海作战,其他的一概不知。

耿精忠采纳了姚启圣的建议,开始在福建境内进行布局,准备用两年的时间,将福建打造成铁桶一块。陆战军二十六个营,除了轮番驻守各个矿场以及火器工坊的部队,其他的开始安排到福建个关键府县交通要道附近驻扎。当然,这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派出去,那样的话,动静实在是太大了一点,立马就会叫人看了出来。一支一支的派,尽量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福建总共也就这八个府,能算得上交通要道的也没几条,将几处险关要隘慢慢的控制在手上就可以了。

三万新兵到了新的部队,编入了新的编制,再次开始训练了起来。这些新兵都是内陆之人,会水的也不多。就是在河里能游泳,但是到了海里还是差了不止一筹。编入海军的那一万八千新兵,从新兵营出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学会游泳。水性必须要练的顶呱呱。用黄大忠的话说就是。作为海军。要是不会水,以后被水给淹死了,他连抚恤金都不给你发

陆战军和炮兵师这边就好一些,他们不用去学习游泳但是却要接受更加严格的训练,比如每天早上五公里越野那是最少的,除此之外,普通战士还要接受枪械的训练,拼刺的训练。格斗的训练,炮兵则要熟悉火炮,学习知识练习开炮等等。耿精忠虽然没有当过兵,也不知道新兵具体的操练该是如何,但是军中有戚继光元帅的练兵操典,那就很好,只要严格执行,效果显著。炮兵训练以及火枪方阵的练习,这么长的时间,陆战军通过学习西洋火枪方阵再结合自家的兵法战阵。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战阵。

再说福建的各个铁矿,尤其是龙岩起点镇附近的铜铁矿。大批的工人加班加点,将炼出的青铜钢铁不断送进各个工坊。古代炼钢水平一直不行,炉温不高,造成锻造生铁太脆熟铁太软,也不好掌握熔点,因此铸造出的铁炮气泡较多,结构简陋,强度上也不如铜炮。在此之前,远不如用铜方便,就是造价贵些,但是用得熟,也安全可靠些。

当矿场大师傅和西洋师傅合作研究,综合东西方的长处,对炼铁炼钢方式进行改进了之后,这些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炼出来的钢铁完全符合要求。加上,火炮工坊利用铁范铸炮法,铸造铁炮也完全没有气泡,火炮威力及安全性能大大提高。但并不是说,火炮工坊里就不铸造铜炮了,铜用来铸造轻型火炮,是极好的材质,很多的弗朗机就都是用铜来打造的。

此刻的火器工坊共分为两处,一处就是在马尾,另一处则设置在龙岩。龙岩这边的工坊规模比之马尾的要稍稍大上一些,毕竟这边就在铜铁矿附近,原材料就地就可以送过来。现在,每个月火炮工坊可以铸造出两百门左右十二磅及以上的红夷大炮,这些基本上都是要交付到海军新近正在建造的两支分舰队使用。火炮工坊从中另外分出了一部分人手,是专门为炮兵师打造火炮的。

这部分人手较少,平均每月只能铸造出六十门火炮,原本预计要六个月才能将炮兵师需要的火炮配齐。现在,耿精忠要和吴三桂交易马匹,势必要让炮兵师多等上两个月了。虽然尚之信那边也想要火炮,但是广东方面根本就拿不出什么让耿精忠心动的东西,因此,和广东的交易,完全可以往后拖,就是拖上个一年两年也没有大问题,反正自己又不求着他尚之信。自己能答应用战舰换他木材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所缺是火炮还是让他自己向西洋人购买去吧。就耿精忠估计,那些洋人,每年能卖给他五十门各式火炮就顶天了,有的时候,一年也未必会往东亚地区运送几门火炮。

大方向已经确定完毕,具体事物上又有李光地与姚启圣两人携手处理,耿精忠自己倒真是没有什么大事可做,于是自己便四处巡视,同时用自己超前的眼光进行审查,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改进的地方。其实,这个时代与后世相比,欠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但是很多事情不是技术不够做不了,就是大环境不允许。

在这个封建社会,想要提出超前的思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稍微有点大动作,都会引起极大的影响,而且是对他的发展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很多时候只能从小的地方进行改动,或是发明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器械装置而已。

半年前,出征倭国回来没多久耿精忠设计制造的沼气池现在可是派上了大用场。沼气池在军中最先被应用,经过三个月的试用,不断的进行改进,此刻已经开始在福州附近大规模使用。在风灾过后,大力赈灾的同时,对灾后重建工作特别强调了要整顿卫生。

学会建造沼气池的工匠毕竟不多,只能在一边建设过程中一边让更多的工匠加入学习。前期就只在福州附近开始推广,待到福州附近城镇乡村都建设的差不多的时候,也就将有一大批的熟悉建造沼气池的工匠。然后再将这些工匠派往各府各县,带动其他地区的卫生建设。正是耿精忠特别强调各地加强卫生建设。也才使得福建各地没有产生什么瘟疫流行。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件事情李光地也是极为赞同的。其他省份就没有了那么好的运气。不少地方都有大批百姓生病,让地方官府也是手忙脚乱。

这一阵子的视察,耿精忠对地方上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以靖南王府发布出来的命令,地方上都很好的执行了。这也得益于耿精忠在地方上安插了大批基层官吏,这些管理虽然品阶不高,但是却都手握实权,都是府衙县衙里真正做事的一批人。实际上。现在的福建,上至世家大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已经不认朝廷,而只知道靖南王府。靖南王府的命令比之朝廷要更加的管用,这一点倒是和吴三桂的云贵两省一样。但是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吴三桂的云贵地区,百姓被盘剥的严重,对平西王府只有畏,却没有敬。朝廷政令几乎到达不了,老百姓才不知道朝廷只知道平西王府。

而福建这边。官商百姓,都从耿精忠这儿得到了大量的实惠。尤其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嘴里吃着的,手里拿着的加上身上穿着的,很多都是靖南王府给的。这一批只是特指那些家庭情况特殊,实在贫困的。每一年年底,耿精忠的送温暖活动都不曾停止,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不少贫苦家庭的大难题。普通百姓,也是由于耿精忠的发展政策,能找到工去做,也可以自己做些小生意等等,生活比之往年是一年比一年强,这些百姓们也都看在眼里。最得益的还是那些大小商家,大到最顶级的世家,小到普通的小买卖人,都从耿精忠的海贸政策中收取了巨大利益。

近海编队不断的南北往来,远洋鲲鹏船队也在南洋倭国来回的跑,加上西洋商船等等,福建出产的货物完全不用担心销售不出去。尤其是半年前征倭归来,与倭国签订条约。倭国的三处通商口岸一开通,通往倭国的贸易量三个月内便翻了一翻,到目前为止,福建销往倭国的货物已经是卖与西洋商人以及销往南洋的总和。与倭国的条约中,所有华商都是等同的,这也使得北边江浙一带的很多海商流连海上,同时与福建这边加强联系,毕竟朝廷的禁海政策对他们这些商人还是很有威慑力的,并不敢明目张胆的在江浙一带开展贸易。因此,托庇于福建这边,借用这边的名义,就顺利多了,几个月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北部海上加入到福建对倭国贸易商队的行列中来。

经济的发展形势比较喜人,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的快,好似整个福建都动了起来。整个福建直到现在,各地的公路修建还在进行中,却是快要接近尾声,估计再要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地区的道路便可以修筑完毕。到时候,大批的修路工人必将再次回归,家里有田的还好,可以忙活一下农活,家里没田地的,则将会无所事事。而福建一省,也可以说是全国各地,没有土地的还是占了多数。他省耕地多的,百姓还可以租种地主家的土地,福建这边也有不少百姓是佃户,但是福建毕竟地少,没地可种的还是很多。

耿精忠通过这段时间的巡视,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若是处理不好,闹出的乱子将会使得他很难受。此时此刻,他可是最不想福建产生动乱的。百姓们的心已经被他挑起来了,在工地上每天都能拿到几十文的工钱,还管一日三餐。可是回去之后,无所事事,再没有了进项,工人们肯定是不乐意的,势必要到处找活干。可现在福建有哪里有那么多的工坊可以安置上百万的工人呢

为此,耿精忠绞尽脑汁,也只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土地上下功夫。也只有土地才能使得百姓们安下心来,毕竟民以食为天并不是一句口号。只要是有了土地,老百姓更愿意在土里刨食。百姓们也知道,这路修筑不了多长时间,总归有修完的一天,那么修完了他们该怎么办呢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想到什么好的办法。最终只觉得,老百姓。还是种地最长久。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于是耿精忠调来福建耕地的信息资料。查看福建全省的土地情况。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福建总共就五十万倾的耕地,其中百分之七十五计三十七点五万倾的土地掌握在官府与地主手中,而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五计十二点五万顷的耕地。其中半数是无地的佃农和雇农,土地问题已经十分尖锐。佃农每年向地主交纳的地租,一般为耕地年收获量的一半,有些黑心的甚至还要高上一成多。地权高度集中。农民租税负担沉重,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必定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之滞缓最终导致整个福建社会震荡。

现在由于耿精忠大力发展海贸和这几年不断的大搞建设,使得百姓们多了一些额外的收入,生活上好过了许多,也就将这个矛盾给缓和了不少,若是继续这样下去,福建就不用再谈发展了,势必要闹出乱子来。虽然福建这边的水稻很多地方可以达到一年两熟,但是所产的稻米却大部分要交到地主手中。自己留下来的,只能勉强的让自己一家糊口。若是年景稍微不好,一家人便只能饿肚子。贫困,不是一家两家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耿精忠所面临的难题有两个,一个就是怎样让老百姓有地可种,第二个就是该让老百姓种些什么第一个问题最难,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也就不再是难题。想要让老百姓全都有地种,对于现在的福建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耿精忠也不是没有想过学习后世土.改的经验,但是他所知道的,都是从电影电视里面以及一点点历史书中看到的,那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虽然最快捷有效,也能获得不少百姓的支持,但是它若是在福建实行起来,无异于挖个坑将自己埋起来。

想来想去,耿精忠想到了一个词:和平土.改所谓和平土.改,就是采用和平的而非暴力的办法,相对温和的而非激烈敌对的态度,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但是,土地一向被视作根本,对地主们来说,这是他们祖先留下来的,自己还要留给后世子孙的,要想从他们手中获得土地,只能用一个字形容:难可是即使再难,耿精忠也必须要行动。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获取土地,那么就只能来软的,至于买不买账,就看那些地主们自己了。

为了保证土.改顺利进行,耿精忠万分重视,找来了姚启圣与李光地一起商议,加强对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及土.改工作进程的组织与管理。专门成立了土.改工作小组,他自己任组长,全权负责土.改事宜。现在也只是谋划当中,还没有开始具体实施。

凭借自己远超时代的卓越眼光,耿精忠自己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耿精忠自己也知道,想要所有的地主支持自己的这项政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支持自己的地主们,则将先期偿付地主三成地价,同时加大对其贸易领域的支持。剩下的地价,则向领地或购地的农民按十年二十期征收现金或实物地价,全面办理农民在土.改中的各项贷款等。这里的贷款,与放印子钱的可不一样,耿精忠压根就没准备向他们收取多高的利息,当然,利息还是有一些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不到百分之三。

最主要的,在将来的土.改中,耿精忠准备贯彻的是农民获地,地主得利的双赢方针,采取和平渐进的方法,先征收地主保留额以外的耕地放领给农民,然后以协议购买方式由王府贷款予农民,并让农民购买地主保留额内的土地,以达到全面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这时间上还有好几个月的缓冲,自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这件事情。

耿精忠的计划中,为了确保政策公平和社会稳定,准备在将来的土.改中,由王府派遣专人向地主征收土地,再转放予现耕农,在全过程中,不使地主与佃农有任何直接接触,耕地所有权在融和气氛中顺利有序地转移为耕者所有。计划中还特别重视一条,就是对自耕农的借款支持和给予一定的保护。耿精忠担心将来在土.改中刚领有土地的自耕农,会因地价负担沉重,经济基础尚未稳定,极易丧失其土地,会再度沦为佃农。因此,自己必须考虑颁布一些条令,让承领耕地在地价未缴清前不得转让,并且还要防止冒名顶替承领及将承领耕地出租他人等流弊的发生。

总之,这里面的事情相当的复杂,耿精忠接下来的日子可有事可干了,要么每日里泡在书房中奋笔疾书,要么拉来姚启圣李光地还有一众擅长内政的人才小组内一起开会讨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多次讨论,计划也越来越完善。对于将来会遇到的问题,众人也都一一详加考虑,若是还有问题,就只能见招拆招的解决了。

所有的问题中,最难的就是怎么样让大部分的地主主动配合,毕竟耿精忠并不准备施展强硬手段。最终,还是他的两位顶级谋士给出了两条好意见。一条是姚启圣提出的,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润,远高于土地上的收获,因此可以用这一条来引诱那些地主。愿意配合的,则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中对他们大力扶持,而拒不配合的,记录下来,以后所有的优惠政策都没有他们的份。想必在这一条发布下去之后,地主们的思想将会有很大的松动。

李光地的另一条意见,则是跳出了福建这个圈。他最近一直负责攻略吕宋岛的事情,几个月后,若是拿下吕宋岛,则立马就可以获得上百万倾的耕地,到时候,则可以用这些耕地加倍的与那些地主置换。还有,若是可以,还能将一部分无地百姓迁移到吕宋岛去,这样一来,对到时候的土.改计划必将大有帮助。

李光地的建议,受到了耿精忠与姚启圣的大加赞赏,都认为可行,也是最好的办法。拿下吕宋岛,还能有这一条好处,也使得耿精忠对几个月后的吕宋岛之战更加的上心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