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紧急会议(中)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吴三桂听完刘玄初的建议,内心一阵恼火,他感觉这条计谋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心,他愤怒的说道:本王自请撤藩,也只是虚于应对,难不成朝廷真敢对付我不成
刘玄初看见自己的计谋没被采用,也就沉默不语。只是在内心里感叹:看来云南要易主了。没办法,他早就看出了康熙小皇帝是铁了心的要撤藩,撤平南王尚可喜只是第一步,紧接着就是他平西王吴三桂和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你自己主动上书请求撤藩,那正中人家下怀,而若是直接保持沉默的话,康熙便没有理由撤除其他二藩王。若是他一意孤行,云南这边再举起反抗朝廷的大旗也就有正当的理由了,可惜啊......
其实刘玄初还是没有看透吴三桂的内心,康熙的这个撤藩的诏书送到了云南,对吴三桂来讲完全就是当头一棒。云南是他苦心经营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他为满洲人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云南这块封地并非过厚的报酬。因此,吴三桂和顺治之间的有着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可是现在,刚刚继位的康熙皇帝却要剥夺他用半生的出生入死肝脑涂地换来的这点报酬,未免太让他难以接受。
兵权就是吴三桂的命根子,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叛臣,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去了道义的保障。他的所作所为已对正统价值系统构成了肆意挑战。使正人君子愤懑已久。而且。在军政上层生存了这么多年。他结交了许多朋友,也不可避免地树了许多敌手。一旦失去兵权,他的身家性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朝里多少人对他虎视眈眈他之所以到处横行无碍,处处迎来满面春风,还不是因为兵权在握
也正是因为兵权在握,他不相信康熙会将他裁撤掉,十几万精兵比之现在朝廷的老爷兵可是强得多,朝廷若是真的一意孤行。逼得自己无容身之所,那么免不了的大战,最后胜负还犹未可知。现在这个时候,显然是你沉默也没多大作用了,诏书上讲的明明白白,自己还是要表示一下的,一声不吭,不是他的作风此刻上书自请撤藩,估计康熙也会再次下旨抚慰,让他忠心镇守云南云云......
与耿精忠的从容应对。和吴三桂的仓促上书不同,此刻广东的尚可喜却是满面愁容。尚可喜收到朝廷回复的消息也只是比耿精忠慢了两天而已。尚可喜当时正在喝汤,一看见回复的奏折,立马就把汤给喷了,差点没噎死。这那是同意自己辞职的诏书,分明是撤藩的决定。诏书上写的明明白白,意思就一个,什么朕不忍尔父子分离,藩下家口分家,因此只能下令他们全陪你去辽东,至于你说的传爵位给儿子,本朝没有父辈健在便移爵的先例,等你死了再说吧。
可想而知尚可喜是多么的生气,他传爵位就是为了能多活几年,现在全都想我死。而一旁的尚之信也一劲埋怨,你这出的都是馊主意,康熙偷换概念,这下他们全家都成老百姓了。
平南王不是平西王,手里可没有多少精兵,别说精兵,就连普通的绿营兵也没有多少,手上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三万人,就凭这么点家底,他是不敢举旗反叛的,因此只能在家里满面愁容的唉声叹气。不过他还抱有一个希望,就是看看其他二王的反应,若是最厉害的吴三桂不同意撤藩,估计朝廷也会投鼠忌器。但是,他的想法是美好的,此刻其他二王自请撤藩的奏折已经在前往京城的路上了。
从上次乾清宫开完会,到康熙收到耿精忠请求撤藩的奏疏才过去了二十二天。稍晚了五天,七月二十九日,康熙便收到了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疏。全部收到后,康熙马上再次召开全体会议。这次大会比上一次更加的重要,将决定他们大清朝未来的命运。
现在撤藩已经成为定局,但也只是撤掉了平南王一藩王,还有另外的两位藩王。因此这一次朝会就有两个要解决的问题:一,三藩撤还是不撤。二,三藩是一起撤,还是分开撤。这两个问题就很是让人纠结了,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还有多尔衮,他们先后都对三藩许下过诺言。什么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三河之水也。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赏,永坚带砺之盟。这些话都代表着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
这些诺言和盟可不是随口一说,都写入了历史文献,赐封在金册之中。但现在实际情况是三藩已成大清之祸,理想和现实已经发生了激烈冲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信誓旦旦的诺言,写入金册之中的盟约,都会被康熙撕得粉碎。所以,康熙直接将第一个问题跳过,直接开始商量第二个问题。
但是这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三藩之中,吴三桂最强,耿精忠,尚可喜比较弱。先拿谁开刀,在拿谁开刀,一定得想好了,别切错了再砍着自己的手。康熙早就想过了一个方案,就是将吴,耿,尚三王调到北京,以觐见为名,叙君臣之乐,借机把兵权拿回来。这个方法有古代案例,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就玩过一手,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可惜康熙到底还是个未成年人,思想太理想化了。你当人家傻呀,狼来了的故事也就一次,三藩都是将领出身,能不知道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于是最强大的吴三桂就是装病不来,加上那时候还没有正式开始准备,这个想法也就不了了之。
明珠现在是主张撤藩的领头人,于是站出来提议道:皇上,臣以为,藩是一定要撤的,但是臣建议要对三藩区别对待,分期撤藩,逐个解决,平南王尚可喜已经同意撤藩,因此先撤他。带到平南王撤走再撤靖南王耿精忠,他的实力多为水师,也不足为虑。撤去了尚,耿两藩,等于减去了吴三桂的羽翼,失去两藩之助,吴三桂偏被孤立,即使发动叛乱,也容易平叛。至于平西王吴三桂,可以减掉他的亲信,慢慢瓦解他的核心力量,等他实力弱了以后再行撤藩。
明珠这番话可以算得上是老成谋国了,可惜康熙才刚满十八周岁三个月,还是年少冲动了些,听完明珠的话也是不满意,于是说道:三藩唇亡齿寒,牵一发而动全身,朕撤任何一个,另外两个决不会袖手旁观。至于减掉吴三桂的亲信,朕看还是算了吧,鳌拜当年调三藩的手下去别省任职,打的也是这个主意,可看看他们现在,吴三桂的亲信王辅臣已经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剩下没调离的全是吴三桂的义子亲戚,难道你想让我大清到处都是他们的爪牙吗
皇上,臣倒是觉得明珠所言也不是全无道理,靖南平南二藩现下倒是可以撤,但是吴三桂一藩完全可以缓机图之。索额图说完看了一眼康熙,看到康熙还在静待下文,于是继续说道:三桂专至滇中十来年,位尊权重。我们能做的,就是等,等到他老死为止。他一死,他儿子吴应熊继承王位,吴应熊就在北京,更好收拾,而且他也强烈主张撤藩。
话说到这儿,康熙便听不下去了,一拍龙椅怒道:这个不行,还有没有解决的方案
其实这个方案已经相当保守了,但是成功率绝对不低,一个字等。可以撤尚可喜,这是他自己找的。也可以撤耿精忠,因为耿精忠是第三代。就是吴三桂,绝对不能动。可康熙着急的是,吴三桂才六十岁,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就算是七十三,那也还要十多年呢,再等十几年,那时他就三十几岁了,哪还有什么雄心开创盛世难道叫他平庸的过一辈子吗康熙的志向可是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绝不能叫吴三桂拖自己的后腿。
群臣沉默了,商议了这么久都没有一个方案是皇帝满意的,自己再挑出来说什么也不管用,除非直接照着皇帝的心意,来上一句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可是没人敢开这个口,将来若是出了什么岔子,谁开的口,谁就将是替罪羊
康熙看众臣全都沉默,于是从龙以上站起来,走到台阶前说道:朕决定,三藩同撤
虽然说这句话算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群臣立刻炸开了锅,唧唧咋咋的相互讨论了起来,但是群臣也并没有太过惊讶,只是在紧急的商议现在该如何规劝皇上。
最先反对的就是索额图,作为康熙最好的亲信,索额图知道吴三桂比鳌拜厉害得多。鳌拜在朝廷里面,用几个摔跤手就能解决的。吴三桂远在边陲,手下十五万多的人马,惹急了,他吴三桂一造反,就是来二十万摔跤手也不一定能收拾掉。
皇上,万万不可未完待续。。